漂泊一年,妻子的唠叨有些让人想念了,孙子的打闹声似乎已经传入耳中,中国人最大的幸福叫做回家过年,奔波在路上的打工人不由得加快了步伐。
春运第一天,上午11点多,郑州火车站东广场上,衣着单薄的蔡先生刚刚从出站口走出,就在广场上直接打开了行李箱,此时郑州的室外温度已经接近零度。
老蔡随身携带的是一个24寸的银白色行李箱,他拿起一件毛领大衣快速套在了身上,地上行李箱里的东西一目了然,除了几件衣服,一半的箱体还空着。
与蔡先生同行的是同乡的张师傅,两人同样来自登封市的一个村庄,去年漂泊到南宁打工一年,直到春节才又回到了故乡。
张师傅却没有像样的行李箱,他斜背着一个编织袋,手拎一个白色墙漆桶,这就是他归家的全部行李,南宁到登封将近2000公里路,这个墙漆桶帮他保持着体力。
墙漆桶对于在外打工的农民工来说,是租房和出行时非常好用的“装备”,“不仅可以装东西,没有座位了还可以当椅子用,让辛苦的回家路能轻松一些”。
张师傅已经58岁,2019年他跟随蔡师傅前往广西南宁,两人在一家公司安装中央空调,他不怕累,但觉得工资太低,春节后想要寻觅新的活计。
“老大早些年在矿上打工,后来身体受伤不能再干活,前前后后做了几次手术,花费近百万。”
张师傅有三个儿子,老大35岁,两个兄弟也都30多岁,三个儿子都成了家,但大儿子家突然出现了变故,年近六旬的他跟随老乡走上了出外打工的路, 老张膝下有孙子、孙女共8人,这两年他和妻子分工,妻子在家全心全意照顾儿孙,他辛苦一整年,本想趁着过年再挣些钱,却又怕下雪阻挡了回家的路,纠结两天后终于和老乡一起放下手中的活儿,早早踏上了回家的路途。
虽然辛苦,但能够有一张车票回家过年,老张还是露出了开心的笑容,给孙辈的压岁钱他已经准备好,只等着大年初一享受儿孙们的祝福。
“老张,赶紧走吧,赶紧去看看今天的票还有没有了。”蔡师傅的催促响起,老张连声应着急忙提起墙漆桶,两人又奔向了对面的长途客运中心站。
回家的路,它充满了辛苦,但我们只要努力向前,就会无比心安。
郑报全媒体记者 汪永森 实习生 刘地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