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不解、抵触到询问、配合,越干越顺了。”40多岁的李萍“扑哧”一下笑出了声。每天早晨6点50分许,她会披上绿马甲,走到小区一处生活垃圾分类箱房前值班,等待着前来投放垃圾的邻居们,并给予适当的引导示范协助。
李萍是上海生活垃圾全程分类志愿者,而当前全市垃圾分类志愿者约有3万人。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迈入“强制时代”。从这天起,上海人过上了“扔垃圾是人生大事”的生活。
在上海,生活垃圾被分为干垃圾、湿垃圾、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四类。个人如果扔错,最高将被罚款200元。单位混装混运,最高可罚5万元。而上海通过立法来推动垃圾分类,也引起了全民关注,被公众称为“史上最严垃圾分类”,有调侃的、吐槽的、反对的,但更多的是支持的,形成了上海示范、全国围观的局面。
如今,近一个月过去了,面对这项“最困难的简单工作”,上海是如何做的?如何把分类落到实处,破解在推行中的难点?上海的做法又给住建部公布的全国46个重点城市包括郑州推行垃圾分类怎样的启示?记者奔赴上海进行了探访。
“你到底是什么垃圾”
7月24日上午,一场不期而至的暴雨倾盆而下,在上海市浦东新区临沂一村,清洁工相师傅站在一处生活垃圾分类箱房旁,打扫完地面上卫生后一脸轻松。他不用值早班,一般繁忙的时间是在晚上6点到8点,他需要值班并给予清理。
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的宣传语。
7月1日起,被社会公众称为垃圾分类“史上最严”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在微信群里传出一个直击灵魂的“拷问”——“侬是啥垃圾”。他笑着说,自己和不少网友一样,起初对不少垃圾确实“分不清”,“有点头大”。
分类信息。
按照规定,垃圾分干垃圾、湿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四种。“四种垃圾之间的界限,有时搞不清。”他说。而当地严格的垃圾分类指引让“你到底是什么垃圾”刷屏,走红全国,成为众多网友热议的焦点。
一女孩在外滩上投放生活垃圾。
“其实,网络上关于上海垃圾分类的段子很多,不少都是来自真实的生活。正是这种铺天盖地的氛围,让很多市民都记忆犹新。”相师傅说。在小区门口的宣传栏、楼梯口等到处都贴上了垃圾分类的标语,“垃圾分类,从我做起”。
大型商场摆放的垃圾箱。
记者走访时发现,不仅在小区里,大街小巷的很多广告屏都在播放垃圾分类公益广告。人民广场、外滩、南京路步行街……几乎所有的垃圾桶都贴有分类标识。严格的分类措施遍布了市区每一个角落,市民聊天时也会谈到垃圾分类。
“易腐烂的食材废料,一般被当作湿垃圾,比如果皮、菜叶、剩米饭、糕饼、冲泡饮料、动物内脏等。”临沂一村的居民张先生说。
大街小巷的分类垃圾箱。
那么,什么样的塑料可以回收?塑料袋、吃外卖的塑料饭盒能回收吗?这些问题困扰着不少居民。
张先生说,以前一个垃圾袋就能搞定的事情,现在却要分类成四个甚至更多,很多人不习惯、不适应。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自己的小区和全上海一样,步入了“垃圾分类的强制时代”。经历过“分类阵痛”,由不解、抵触到询问、配合,小区的居民们都说,“万事开头难,只要坚持一下,黎明的曙光不会太远”。
“20年里想做又难做”
上海在垃圾分类方面掀起的热潮,引起了全国各地的瞩目。但上海并非全国首个就垃圾分类进行地方立法的城市。广州早在2017年9月便先于上海对个别行业推行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并在2018年7月1日实施《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但上海在立法和实施过程中,力度和效果是前所未有的。
上海为何要迫切地强制垃圾分类?一组数据里透露了答案:2001年以来,上海生活垃圾年均增长量超过3%,2018年每天清运量接近2.6万吨,年均生活垃圾产生量超过900万吨,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因此承受巨大压力。
拿2016年1月到6月的实例来说,上海建筑垃圾申报总量达3915万吨。最高峰时,4天产生的建筑垃圾能堆出一座楼高420.5米的金茂大厦。金茂大厦曾是全国最高的大楼之一。面对垃圾围城、垃圾无处安放的窘境,上海实属不得已。
清洁工相师傅每天都会查看一遍。
“赞成818票,反对5票,弃权11票,不难看出立法的民意基础。”1月31日,上海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高票通过《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7月1日起实施。这也意味着在进行20多年倡导后,上海将垃圾分类纳入法治框架。
该条例中首次明确对生活垃圾全流程进行分类,确立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制度和相应法律责任等。比如,个人如果混合投放垃圾,最高可罚款200元;单位混装混运,最高可罚5万元。“生活垃圾管理,对城市未来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清洁工相师傅将地上扔的垃圾投入箱中。
“‘四分类’界定眉目清晰,社会发动措施全面,充分汲取了生活垃圾管理的民间智慧。”一位人大代表表示,要数上海过去20年里想做又难做的事,“垃圾分类,肯定算上一件”,但持续了20多年的垃圾分类“硬骨头”真正啃上了。
垃圾分类,难做但必须做,也是每个上海人要担起的社会责任。对广大市民而言,生活垃圾分类,既是生活方式、社会治理和精细化管理方式的一场变革,也是未来城市生态环境品质的一次刷新,“任务艰巨,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需要加强引导、因地制宜、持续推进,做细做实,久久为功。”
3万志愿者“办法多”
2018年,上海首次试点整区域生活垃圾分类,长宁区成为首批6个试点区之一,为何如此?长宁底气较足。2017年10月,长宁区已在一些居民区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以及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其中,中华别墅小区仅用3个月,居民垃圾分类参与率从5%提高至95%,志愿者们从焦虑不堪变为“无所事事”。
在中华别墅小区,经历多轮更新的垃圾厢房的4个投放口清清楚楚,干净整洁,一旁的彩色壁画向居民们清晰描述了分类方法和垃圾循环过程,而一旁的洗手池、洗手液、擦手毛巾,不少都是居民从家中拿来完善垃圾房服务的“宝贝”。
作为垃圾分类的“过来人”,中华别墅小区的居民们从“垃圾生产者”变为“资源守护者”。垃圾分类工作在长宁区成为“全年龄覆盖、无一天例外”的新时尚。那么,他们是如何进行的呢?据了解,在垃圾分类推广初期,为了指导和督促广大市民分类,上海在投放点上设立志愿者,这成为迅速推进的一大办法。
随处可见的分类垃圾箱房。
在全市16个区中,首批6个区的“生活垃圾全程分类志愿服务区分队”早已成立。能够让许多小区“一步到位”实现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离不开志愿者的身影。据统计,当前全上海垃圾分类志愿者已达约3万人。
家住长宁区上航新村的周琴芳女士几乎每天都会披上志愿者的绿马甲,来到靠近小区大门口的垃圾房,等待前来投放垃圾的邻居们,有时候下大雨也不例外。“每天早晨7点到9点,晚上6点到8点,大家养成习惯来这里扔,风雨无阻。”
“夏天热,吃剩的食物当天扔掉比较干净。”周琴芳是上航新村的志愿者,到了投放时段,居民们排队分类扔垃圾,“虽然我们只是自治小组,但组织不松散、要做就做到最好的决心,已经感染小区更多居民参与社区建设。”
一居民投放垃圾。
除了志愿者们以身作则、坚持不懈的巡查指导协助,周琴芳等人也为各年龄段的居民想到了便于学习垃圾分类的“办法”,比如漫画、小品等。“我们这样做,不仅为大家带来更多生活便利,也为社区带来更好的品质,这也是为了自己。”
在志愿者们的引领下,垃圾分类也逐渐成为当地人们日常生活的“新时尚”。
“定时定点”的新考验
在上海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执行的是“两定”即“定时定点”,居民需要在固定时间段,到特定的地方扔垃圾。每300至500户设置一个投放点,这使得上海的很多小区纷纷撤掉楼层和楼下的垃圾桶;时间方面,根据张贴的通知,“早上7点到9点,晚上6点到8点”被很多小区选为垃圾投放点的开放时间。
“以前垃圾是随时扔,现在跟上班一样定时,有点受不了。”一些居民称,现在不少的垃圾投放点在其它时间都上了锁,无法推开箱门,让他们有些无奈。“早上六点多出门,加班后晚上九点多才到家,正好错过了。”“楼层撤桶,腿脚不方便的孤寡老人咋办?”“错过了投放时间,又要出差,存的垃圾怎么办?”
非投放时间,一些居民在垃圾投放点乱扔垃圾。
事实上,在记者的走访中发现,非投放时间,居民在垃圾投放点乱扔的现象是存在的。伴随着垃圾分类工作步入常态化,一些新来的租户偶尔会混装垃圾,或是在深夜、清晨、中午、下午等未开放时段偷倒在垃圾房门口,令人防不胜防。
此时,志愿者或清洁工们会使出“压箱底”老办法:翻垃圾袋,从脏兮兮的外卖单上查找蛛丝马迹。一名志愿者说,这个办法“管用”,“等你上门找到他,一般人都会脸红,最终都会自觉配合你”。在一些大的小区,比如徐汇区虹梅街道还设置了延时投放点,还有的为有特殊需要的居民提供上门收垃圾服务。
临沂一村社区负责人表示:“其实,对居民的管理,主要是劝导为主。”但对于酒店、商场等,就不一样了。
浦东新区一宾馆里摆放的分类垃圾箱。
7月1日,上海垃圾分类“大考”首日,市城管行政执法局对静安寺商圈的酒店、商场等进行了突击检查,发现在可回收物桶中混有纸巾,对上海宏安瑞士大酒店开出了首张《责令改正通知书》。“客人多,有些垃圾属于什么垃圾还不太清楚,我们的压力挺大的。”一名员工表示。
打开当地的贴吧、论坛等,一些网民担忧分不好被罚款。因为根据条例规定,个人未按照规范分类,将由城管执法部门责令立即改正,拒不改正将被处以五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罚款。“罚款不是目的,只是一种督促手段,还是要居民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上海市绿化市容局环卫处处长徐志平表示,目前尚未有针对个人的处罚案例和处罚计划。
“垃圾分类任重道远!”
作为“全面动员、全民参与”的“新时尚”,《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已经施行超过三周,到底境况如何,能打几分?7月24日,上海各区各街镇的生活垃圾分类综合测评结果出炉,崇明、长宁、徐汇排名前三,陈家镇、新江湾城街道、临汾路街道等29个优秀街镇被“点名表扬”,一些街镇被“点名批评”。
这是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推进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委托专业第三方机构,按照“双随机”(居住区、访问员随机)原则,对全市居住小区进行实地测评的结果。今后,小区居民“垃圾分了没有,分清爽没有”将成为判别小区和街镇垃圾分类是否做到位的第一标准。
同济大学循环经济研究所所长杜欢政受访。
“上海这次通过立法来推动垃圾分类,引起了全国的关注。从7月1日到现在,形成了上海示范、全国围观的局面。说明垃圾分类已经家喻户晓了,接下来要进入深层次的攻坚战。”同济大学循环经济研究所所长杜欢政表示,只依靠民众互相约束是行不通的,必须营造出一种外在的约束力,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首先,由国家层面大力提倡垃圾分类,做足宣传攻势,目前政府部门虽然也在此方面做了一些努力,但是还不够;
其次,必须建立完善的垃圾分类回收处理体系,完善相关法律规章制度,避免形象工程的出现;
最后,在教育方面,要从娃娃抓起,加大幼儿、中小学教育中关于垃圾分类回收的理论和实践教育比重,让孩子从小习得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
垃圾分类,从我做起。
其实,不只是上海,6月28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召开的2019年第二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全国共有46个重点城市包括郑州正在先行先试,加快垃圾分类的各项环节建设,并将在2020年底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总之,垃圾分类回收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会一劳永逸,应该注重顶层设计和制度设计,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让垃圾分类形成一种潮流,在这样的外部环境下,垃圾分类回收一定会朝着积极方向发展。”杜欢政表示。
郑报全媒体记者 石闯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