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模式已至,“解暑利器”依仗高科技: 新建14公里电缆隧道,带领郑州迈入高压电缆供电时代

2019-06-06 来源: 郑州晚报 郑州客户端官方网站 分享到:

一进入6月,老天就来了“下马威”,接连几日遭遇38℃以上高温,甚至成为今年全国第一个迈入40℃+的省会城市。

夏季高温,作为“解暑利器”的空调离不开电力供应。连日来,郑报全媒体记者跟随国网郑州供电公司,探寻“解暑利器”背后的高科技。

地下电缆隧道有了“千里眼顺风耳”

郑州的变化日新月异,老郑州人都记得,在西站路曾经有片线杆林立的高压廊道,现在,曾经的高压廊道上空清清爽爽,这些线杆都跑哪儿去了?

“都接入隧道,地下的悄悄干活去了。”国网郑州供电公司电缆运检室主任靳巍介绍,曾经的西站路有大片的高压廊道,在金水路拓宽改造时,一并进行了改造,修了地下隧道,在国网郑州供电公司供区内,高压电缆长度已达507公里,隧道长度为75公里,排管长度为123公里。

进入夏季,用电负荷增大,电缆也容易出故障,那么长的隧道,谁去天天巡查?

这时,靳巍显示了一套高科技——电缆隧道无人巡检系统。这是国内首个集智能巡检机器人、电缆及通道在线监控、VR可视化于一体的地下电缆隧道管理系统。

到底有多神奇?

在电缆运检监控室,随着工作人员手指灵巧的敲动,隧道内的电缆的画面呈现在眼前,360度无死角。除了画面,这套管理系统“触觉”“嗅觉”都很灵敏,隧道内的温度、湿度、氧气、液位(水位)、一氧化碳、甲烷、硫化氢等指标,均出现在大屏上,实时显示,并进行实时传输。

除了西站路地下的隧道,南三环、红旗变电缆隧道也是一览无余。红旗变隧道、南三环隧道,实现了机器人巡检。

靳巍说,无人巡检系统利用各类先进的前端采集设备替代人的感官,用智能分析平台替代人的大脑,分析判断电缆隧道内各类设备和数据的具体情况,具有全视野、全覆盖、全智能的特点,让人工智能替代人工作业成为可能。

据国网郑州供电公司电缆运检室主任靳巍介绍,隧道监控的监控覆盖率达到了60%。

郑州市区进入高压电缆供电时代

监控很是高科技,现场情况到底如何?

郑报全媒体记者也进入西站路隧道进行实地采访。

从高高的台阶一路走下,来到地下15米的西站路电缆隧道,隧道内看似安安静静,空无一人,一举一动却都被24小时实时记录下来。

在粗壮的黑色电缆下,一条细细的红色电线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是干啥用的?

“一个隧道内,有很多根电缆。假如有一根电缆出现故障发热,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就会造成严重后果。有了这根光纤,可以做到适时测温,并即时传到监控中心。” 国网郑州供电公司电缆运检室电缆运检班班长闫迎胜说,以前,靠人工巡检,背着红外测温仪,对隧道内所有电缆接头进行测温,一次巡检大概数个小时,隧道长的话,甚至要花一天时间;而现在,每根电缆都和一根光纤“绑定”,电缆的温度通过光纤测温,实时反馈到监控室,一旦某处温度异常,则表示该处存在问题,相关工作人员会立即着手安排检修。

电缆隧道内有积水井,积水到达一定高度时,系统会自动抽水,保证水位正常。

对于电缆隧道出入口,还设有自动报警装置。只要有人进入,监控中心就会响起警报声,监控中心远程确认对方的身份后,才会“放行”,防止人员入侵,发生盗割电缆的情况。

新建14公里电缆隧道

郑州将迈入高压电缆供电时代

靳巍表示,电缆隧道无人巡检系统将持续完善,以后要进一步整合大数据分析处理功能,提升电缆设备状态管理及寿命管理技术水平。另一方面,郑州电缆建设的步伐也越发迅捷。

目前,在郑州市西四环的工地上,一群电力工人正在电力隧道中不分昼夜地敷设近200盘高压电缆,每盘电缆长度约400米,电缆直径约有15公分。

该工程为新力电厂搬迁工程,是郑州市蓝天保卫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实施后,位于郑州市西郊秦岭路的新力电厂剩余的几个发电机组将彻底停机,郑州市空气环境将进一步得到改善。

该工程新建的14公里电缆隧道,将对郑州对西区带来巨大影响。该工程完工后,标志着郑州市区进入高压电缆供电时代,架空线路将逐渐远离市区;另外,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供电通道正式打通,新建变电站可提前送电,为运动会提供可靠的供电保障。


郑报全媒体记者 张华 通讯员 申永涛 韩彦 文/图

分享到: 编辑:张潇 统筹:杨观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