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让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龙头高高扬起,实现中原更加出彩,离不开这样一群普通劳动者,他们长期奋战生产一线,严谨专注、追求极致;他们坚守平凡岗位,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他们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用双手和汗水诠释着工匠精神。即日起,本报带您走近这些平凡而又伟大的人,一起聆听他们的动人故事,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示范引领更多人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助力添彩。
郑州市碧沙岗公园园林工人王小军,一个耕耘在园林一线近40年的老兵,看似普通的身份,却凭着努力和热爱,获得全国绿化劳模、郑州大工匠、市五一劳动奖章等诸多荣誉。
第一次见到王小军的时候,他隐在层层叠叠的盆景后面,正弯着腰、埋头修整一盆景上的枝杈,在他负责的园区里,这样的盆景有上千盆。每天上肥、浇水、修剪,看似琐碎又枯燥的工作,王小军却乐此不疲。他说,这辈子最幸福的事情,就是从事了自己深爱的盆景事业。
把爱好当做事业 多次斩获大奖
1979年,王小军来到碧沙岗公园工作,几年间与植物的亲密接触使他感受到了盆景艺术的独特魅力。后来从部队转业后,他义无反顾地选择回到园林盆景组一线。
当时20出头的王小军并没有老师傅带,他自己买资料,去市场上买盆景,摆在家里,家里放不下就放在工作单位,按照书上的内容自己“比葫芦画瓢 ”。
渐渐地,王小军发现,书上的内容并不能完全适用于现实情况,他积极从失败中汲取教训,从实践中慢慢探索,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他虚心向老职工请教、处处留心收集到的园林知识。
厚积薄发,天道酬勤。2004年,他第一次带着自己的盆景“牧童春歌”、“阅尽沧桑”参加深圳国际花卉博览会,便获得了金奖和银奖。获奖给了王小军极大鼓舞,此后他便一发不可收拾,2006年“中国成都花卉博览会”获银奖,2010年“中国绿化博览会”获盆景特等奖。
2013年,他将自己多年来的经验和心得集结成书,出版了专业书籍《月季盆景》,充分展示了月季盆景的自然美与艺术美,受到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
不断追求 做到极致才能带来美
在获得一定成绩之后,王小军并没有安于荣誉,自小喜欢画画的他发现,国画中树枝的姿态、留白等都别有韵味;他走遍了河南的山水,看到树就会联想自己园区中有没有类似纹理、形状的盆景。艺术的熏陶和实践的积累成了他盆景艺术创作的无尽源泉。
盆景的创作除了要有好的构思外,最重要的在于养护。在2006年的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上,因为沈阳气温低,王小军担心盆景水土不服,便提前4个月搬去了沈阳,在当地培育盆景。4个月时间,王小军就住在当地的农业站,远离市区,生活非常不便,每晚睡觉时还会听到老鼠的叫声。然而,功夫不负有心人,王小军的坚持与付出得到了回报,在那届博览会上捧回两个金奖。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园林工人并不容易,不仅要了解每一种植物的习性、生长规律,还要知道土壤、气候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并且还需要一定的艺术审美能力。几十年来,王小军不仅对自己要求严格,更经常教诲自己的徒弟“做到极致才能带来美”。
“我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想让自己的手艺传承下去,徒弟可以独当一面。”王小军告诉记者。除此之外,王小军还义务给市民授课,手把手教市民如何选老桩、定型、养护盆景里的植物等。
郑报融媒记者 李爱琴 李京儒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