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 一场为了流量杜撰的文字闹剧

2019-01-30 来源:综合 分享到:

昨天,咪蒙旗下公众号一篇名为《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主要描写了一位寒门出身的优秀同学,高考考了市理科状元,大学期间辛劳打工为妹妹攒钱读大学但因胃癌去世,同时有文章作者对理想、亲情友情和社会的深入思考。

该文随后被质疑是“造假杜撰”,引发圈内人士讨伐。今日早间,该文已被封禁。

对此,小编综合了几条由网友慧眼发现的阅读重点:

1、已知:主人公13年高考,高中看过《灵魂摆渡》,而《灵魂摆渡》14年才上线。

结论:讲述这个故事的匿名姑娘复读了一年。

2、已知:主人公“出身社会进入职场两年”,可就算17年毕业,也才刚勉强一年半算两年?

结论:讲述这个故事的匿名姑娘在一个平均分643的班里复读了一年后,靠着自己的努力……读了个专科?

3、已知:文中提到“周有择”像个在接受诺贝尔奖的数学家,而诺贝尔未设立数学奖。

结论:微信公众号的温情可以改变潮水的力量,包括诺贝尔奖项……

4、已知:均为化名,一切都为真实信息,周有择以693分的总分拿下了市理科状元,而2013年四川省的理科高考各市最高分为707分,且不存在有693分的考生。

结论:收起你的疑问,要相信爱的马赛克处理。

综上,网剧和网络小说毒害青少年!

就算只读了专科

也可以和投资人谈笑风生

诺贝尔真的有了数学奖

匿名等于真实

致怀疑的网友:

你无情(瞎说)

你无理取闹(什么)

你没有少年心(大实话)!

--网友有话说--

从流量意义上说,这确实是一篇好文章。发出来几个小时就阅读10w+,好看3w+,粗略估计几百万点击轻松到手。然而只要冷静一下,就会发现事情不对。为什么不对呢?

太完美的故事不要信

这个故事太完美了。一个寒门子弟逆袭成为高考状元,最终又被厄运击倒。而作者——据文中描述是一个工作两年就小有成就(住大悦城附近10000一个月房租的一居室)、出入上流社会(40多岁的投资人会单独跟她吃饭),而且显然还很有外貌资本的女生,一个物质社会成功样本——从他的死亡中获得醒悟,重新审视和批判自己以及世俗社会。

这个设定太符合戏剧需要了,好似一个有男女主角的影视作品的经典结构。

男主线:逆境-成长-打破逆境-更大的困境-坚持-牺牲;

女主线:田园牧歌-沉沦-被男主牺牲所感化-重新做人。

就连其中的反派需要表现为反派的时候,都如此脸谱化,在悼念同学的聚会上毫无节制地吹嘘自己的社会地位。只能说,作者还是笔力和想象力过于稚嫩,只能编出一个如此过于夸张的情节来满足抒情需要。

另外还有一些细节上的bug

比如,为什么死者生前经历的那么多细节信息:打工一小时多少钱、银行卡余额、拒绝公司领导要求“做假账”等,来源都是听同学朋友说?而那些“听说”又过分详细,详细到恰好满足叙述者煽情的需要?

判断一个信息是否可靠,最重要就是看信息来源。银行卡余额多半只能来自家人;拒绝做假账和拒绝做微商的信息,多半只能来自特别好的朋友。而这些重要的信息来源,文中全部概括为“听说”,这就有十二分的可疑了。

30日上午,阿里对于该文所言“毕业两年升P7”一事发表声明:熟归熟,乱讲一样告你哟!并叮嘱大家防咪防蒙防咪蒙……

其实,每年春节前总会出现一两篇胡编乱造的情绪文,它们有个共同特点,就是利用人们返乡的时间点,来努力营造城乡,贫富,性别之间的对立。并利用这些对立制造情绪爆点。

但是汇总一下大家中学大学的同学聚会,基本上大概率的情况是,当年成绩好的学生,现在过得都不算差。虽然也会有个体差异,但总体而言,学习好和发展好是正相关的。

至此,我们可以断定,《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是一个捏造的、无中生有的故事。它用非常巧妙的手法,玩弄了读者的智商和感情,洒了一通鸡汤,骗取了一大波流量。

我们有什么办法惩罚这样的欺骗吗?可能也没有。小编只能给你如下建议:

1、没有明确信息来源的,不要相信;

2、”我有一个朋友“这样的故事,不要相信;

3、试图用一个完美的故事给你讲人生道理的,不要相信;

4、出自某些团队之手,不要相信。

分享到: 编辑:张潇 统筹:安学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