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技能大赛 | 为盾构机“把脉问诊” 比拼5小时接500多根线头

2025-09-23 来源: 郑州晚报 郑州客户端官方网站 分享到:

老技艺与新技术同台竞技、“大块头”与小智慧交相辉映……9月20日至22日,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在郑州呈上一场场技能饕餮盛宴。

在这个巅峰对决、王者争霸的赛场上,全国35个代表团的3420名选手围绕106个竞赛项目展开激烈角逐,新匠魂在此破茧,老技艺于斯生辉,代表河南参赛的郑州选手们也各展所长,决胜国赛技能之巅。

“大”展身手

作为本届大赛新增赛项之一,盾构技术赛项配备了两台盾构教学机,9月22日的盾构技术赛项的赛场上,两条“地底蛟龙”静卧,等待选手“把脉问诊”。

盾构技术赛项解说员郑可怡介绍,正在进行的是盾构机设备故障诊断及处理竞赛模块,所有选手在赛前会收到一份详尽的设备原理图,这份图纸涵盖整个盾构教学机的电气、液压与控制系统逻辑,厚度有数百页,内容极为庞大。

“光是读懂这张图,就需要极强的专业基础和空间推理能力。”郑可怡说,选手不仅要看懂线路,更要理解每一个模块之间的联动关系。

当天上午的比赛中,选手将面对5个预设故障点,这些故障可能涉及线路接触不良、传感器失灵、电磁阀卡滞、PLC信号异常或液压回路泄漏等多种类型。选手必须依据原理图进行逐项排查,定位问题根源,并完成修复操作。

代表河南参赛的选手李伟来自郑州铁路技师学院,他学习盾构技术已有5年多时间。在他看来,盾构技术赛项的各工况盾构模拟操作,盾构机设备故障诊断及处理,盾构电气系统设计、装配、编程及调试,盾构液压系统设计、装配及调试4大竞赛模块中,盾构电气系统设计、装配、编程及调试最具难度。

“选手需要在5个小时内将500多根线头一一对应连接,接线无误后进行编程、调试,体力和脑力缺一不可。”李伟说。

“妙”技无穷

既要懂“机电仪”,又要懂“物化生”,还要懂安全、软件等专业知识……首次纳入国赛精选项目的污水处理项目比赛中,代表河南参赛的郑州中原环保90后职工陈超越和来自全国其他省市代表队选手同台竞技,角逐国家级技能桂冠。

9月22日下午,陈超越结束了污水处理赛项4个模块的全部比赛。从赛场出来,他显得很平静,一如他比赛时的状态——平静、专注、稳重,只是与他比赛期间相比多了几分轻松。

在此次参加全国技能大赛之前,陈超越参加过河南省技能大赛以及全国城镇供水排水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均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

“污水处理纳入国赛后,其内容和形式与以往相比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今年的污水处理项目是真正从我们污水处理行业实际工作中脱胎出来的,来源于生产,更贴合生产,而且也会更服务于生产。”陈超越说。

“新设备更先进,也更复杂,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去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精进自己的技能。”陈超越透露,以前没有参加过这么高级别的赛事,比赛之前,内心还是有一些紧张,但真正进入比赛中,就完全专注到比赛了,紧张情绪反而没有了。

“美”不胜收

当科技与艺术碰撞,会迸发出怎样的浪漫?花艺赛项的赛场上,选手们需要在3天时间里完成新娘花饰、切花装饰、植物种植设计、花束、惊喜盒等9个竞赛模块。

惊喜盒这一竞赛模块是花艺赛事最具挑战性和观赏性的部分,赛前15分钟,裁判会给选手发放主题任务包,也就是所谓的“惊喜盒”。就像拆盲盒一样,谁也不知道自己会抽到什么主题。花艺赛项的9个竞赛模块中,有5个模块采用这种形式。

“今天上午的惊喜盒要求选手以人体花饰为主题,极大考验选手的临场应变能力、创意构思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深度。他们要在极短时间内完成从构思到执行的全过程,非常具有挑战性。”来自郑州的花艺赛项解说员魏萌萌说。

作为本届国赛河南代表团年龄最小的选手之一,17岁的小将张佩仪来自郑州财经技师学院,此次代表河南迎战花艺项目,她坦言“比赛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拿到赛题后,我的思维非常活跃,既想利用日常训练的‘万能公式’,又想挑战自我创新一把,整个比赛过程还挺享受的。”张佩仪说。

“精”益求精

“木工项目和精细木工项目最大的区别在于它对选手的空间思维能力要求更高。”代表河南参加木工项目的郜铭垒来自郑州工业技师学院,别看他今年才18岁,学习木工已经有6年时间了。

拿到赛题后,郜铭垒结合三视图画图放样,将下架和铺板的尺寸精确至每一毫厘。“下架和铺板部分耗费的时间最多,光是榫卯结构就需要用到燕尾榫、U形榫、鸟嘴等。”郜铭垒说。

“我们在比赛开始前15分钟被告知了一个大概的形状,第一天需要进行的下架和铺板的制作,除了要在脑海中勾勒出这个建筑的轮廓和构造,还要注意预留出屋顶的槽位,用手工和机器去把控好每一处槽点的位置、宽度,失之毫厘、差之千里。”郜铭垒说。

本报记者 李娜 杨丽萍 李宇航

《郑州晚报》版面截图

分享到: 编辑:陶莎 统筹:曹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