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9月10日的晨光刚漫过郑州市儿童福利院里的特殊教育学校),手工教室就飘起了彩纸的轻响——几个孩子围在课桌旁,小手上沾着粉的、黄的黏土碎屑,连鼻尖都蹭了点金粉,却丝毫不在意,只盯着手里的“作品”专注地捏着、卷着……
老师 这束“小花”藏着我的心意
第41个教师节当天,这些被称作“星星宝贝”的孩子,正用最笨拙也最真诚的方式,给每天陪着他们的老师准备惊喜。
“老师,你看!花的花瓣要捏圆一点吗?”小宇举着揉得胖乎乎的黏土,眼神里满是期待。手工老师蹲下来,握着他的小手慢慢调整:“对呀,像小太阳的光芒一样圆,老师收到会更开心的。”
环顾四周,教室里没有急促的节奏,只有指尖划过彩纸的“沙沙”声、黏土碰撞的“哒哒”声,还有偶尔响起的小声询问。有的孩子把彩纸折成花瓣时,会突然停下来笑:“这像老师上次教我叠的纸飞机,能带着祝福飞给老师吗?”。有的在给花束系丝带时,会小声念叨“老师帮我系鞋带也是这样绕圈圈”。
而这些手工花的诞生,藏着孩子们好几天的“秘密行动”。为了给长期奋战在一线的老师送上心意,前些天起,孩子们就跟着手工老师悄悄筹备——团黏土、卷花茎时、剪叶子、打包……老师告诉记者,孩子们每个步骤都会小心翼翼对待,生怕剪坏了这份满心的感激。
“王老师,节日快乐”“郭老师,这是我做的花”当活动结束后,孩子们捧着裹着透明包装的手工花,踮着脚挨个叩响办公室和教室的门。朵朵黏土花、彩纸花举到老师面前,有的花瓣还沾着没擦干净的胶水,有的花叶边缘剪得并不整齐,却比任何鲜花都耀眼。
师语映初心 讲台后的坚守与告白
“特殊教育的真谛不在于培养了多少精英,而在于不让任何一个灵魂掉队。”从事特教11年的李锦铭老师,看着手里那朵歪歪扭扭的黏土花,眼眶有点发热。
她告诉记者,从刚入职时,自己被孩子们喊“小米姐姐”,到如今,已经成了大家依赖的“小米妈妈”,11年里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却装满了和孩子们的细碎温暖。
时光亚老师也捧着孩子送的花,笑着说起心里话:“这些孩子教会我,爱不是拯救而是陪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唤醒。很庆幸我能成为他们生命里的光,而他们,早已成为我生命里的太阳。”
一旁的刘俊莉老师,手里的花束上还别着一张小卡片,上面画着一个笑脸。“因为喜欢,所以才会毫不犹豫!我的特教生涯没有惊天动地的成就,只是日复一日的重复。我们的职责就是陪伴每一名学生,让他们找准自己的位置,将来可以发出明亮耀眼的光。”刘老师真切地说道。
凝爱成花 见微知教
刘俊莉老师其实还有一个特别的身份——2023年,学校招收了一批社区特殊儿童,成立“听心语”实验班,她成了首批“听心语”老师。这两年里,她总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世界:孩子害怕陌生环境,她就先陪着在走廊里多走几趟;孩子表达不清需求,她就慢慢引导他们用手势、图画沟通。
“这些星星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疑释惑,更多的是爱的陪伴与耐心疏导。”她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也用行动践行着,陪着班里的孩子一步步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节奏。
办公室的窗台上,很快摆满了这些“特别的花”,特教学校负责人看着这一幕,不禁感叹道:“如果说孩子们是美丽的花朵,那么我们便是那承托花朵的花枝和花叶。而教师节的意义,也从来都不仅是致敬教师的奉献,更是传承一种信念——教育的力量,从来不是照亮少数人的坦途,而是让每一束微光,都能在耐心与爱的守护下,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我们则是希望用这样的坚守,让‘不让任何一个灵魂掉队’的承诺,变成了每个孩子成长路上最温暖的底色,也让‘尊师重教’的内核,在‘爱与被爱’的双向奔赴中,变得更加鲜活而厚。
记者 陶然 通讯员 李新伟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