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实践 | 安伟:勇担国家中心城市使命 谱写人民城市郑州新篇

2025-09-09 来源:中国建设报 分享到: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是在我国城镇化进入新阶段、城市发展面临新挑战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新时代城市工作的方向目标、重点任务和实践路径,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重大战略部署,为郑州锚定新方位、展现新作为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

郑州作为中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交通和人口大市,拥有“米”字形高铁网、国际航空枢纽、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等战略资源,是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枢纽节点,是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和内陆开放窗口,具有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服务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的独特优势。我们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把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重要讲话精神与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融会贯通,深刻把握“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始终将城市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增进人民福祉上,把实现人民生活更美好作为城市工作的价值标尺;深刻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主题,将新发展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穿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方面,通过高质量发展从根本上解决前进过程中的问题;深刻把握“安全韧性”的重要基石,以底线思维、极限思维应对各类常规及非常规风险,牢牢守住城市安全底线;深刻把握“历史文化”的城市根脉,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守护历史文脉,不断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和人文气息;深刻把握“高效智慧”的治理密码,推动党的组织优势与技术优势叠加赋能,加快构建多元共治、良性互动、高效智慧的城市治理新格局,坚决以更高站位、更实举措贯彻落实好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奋力打造“现代化人民城市”的郑州样板,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切实增强城市安全韧性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维度提升城市安全水平。认真汲取“7·20”特大暴雨灾害教训,加快建设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按“一体规划、分步实施”原则,系统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和老旧管线改造升级,构建“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增强城市运行的安全韧性和稳定性。统筹防洪与内涝治理,加快城区积水点改造,深入做好部山区地质灾害风险防范,确保黄河长久安澜和南水北调工程安全及供水安全,不断提升城市的灾害防御和应急响应能力,让城市应对风险更从容。进一步织密公共安全“防护网”,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加强社会治安整体防控,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狠抓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紧盯消防、交通、燃气、危化品、食品药品等重点领域,常态化排查整治风险隐患,确保实现城市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

全面提升市民幸福指数

郑州始终坚持把“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推动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均衡布局,持续提升服务水平。深入打造“学在郑州”品牌,坚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促进高中教育优质资源倍增和多样特色发展,形成了职业教育发展比较优势。国家医学中心(中医类)落地实施,入选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儿童、心血管、肿瘤、肿瘤(中医)、神经疾病、妇产科、创伤等7个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加快建设,成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布局最多的城市。深入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实现基层能力、县域服务水平、群众健康获得感、就医负担“三升一降”。着力完善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积极推进社会适老化改造。加快打造全域儿童友好城市,探索建设普惠育幼服务体系。大力建设青年发展友好型标杆城市,设立100亿元“青年创新创业基金”,实施五年百万大学生留郑计划,2022年以来共引进青年人才72万人。2024年年底,全市常住人口达1308.6万人,常住人口平均年龄34.7岁,城市年轻力指数排名全国前列。下一步,我们将继续重点围绕“一老一小一青壮”增进民生福祉,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切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衣食住行教医保”等急难愁盼问题,让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更加可感可及,实现城市更美好、人民更幸福。

努力打造历史文化名城

郑州作为我国八大古都之一,拥有8000年裴李岗文化、6000年大河村文化、5300年仰韶文化、4100年夏都文化、3600年商都文化,全市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74处83项,数量规模在全国直辖市和省会城市中排名第二。近年来,我们以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基地全国重地为目标,围绕打造“中华儿女的寻根之地、中华文明的朝圣之地、中华文化的体验之地、国学教育的实践之地、现代文明的创新创业创造之地”,加快建设“博物馆群+大遗址公园”的全景式中华文明展示体系,入选历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16项、位居全国城市首位,持续高水平办好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凝聚海内外中华民族儿女的精神力量,创作了《唐宫夜宴》等火爆出圈的优秀作品,打造了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等深受市场欢迎的文旅项目,“天地之中、黄帝故里、功夫郑州”的城市品牌越擦越亮。下一步,我们将着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精心呵护城市记忆与文化基因,深入挖掘黄帝文化、黄河文化、嵩山文化、商都文化内涵,找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进一步让历史资源“活”起来、让文明印记“亮”起来,赓续城市文脉、彰显历史底蕴,让郑州成为厚重而兼具活力的现代化历史文化名城。

激发城市创新创业活力

近年来,郑州市坚持把创新驱动摆在重要战略位置,大力推进中原科技城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中原科技城用两年时间在全国348个科技城中跻身第15位,全市集聚研发平台达5616家,规上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84%,驻郑院士85人、人才总量突破300万人。全市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达到1129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000家。2024年,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800亿元、增长22%以上,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2.8%、增幅连续位居全国主要城市前列。下一步,我们将深入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健全高质量教育体系,支持中原科技城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紧紧围绕“7+20”重点产业链群,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持续在智能设备、新能源汽车等赛道发力,积极在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布局,加快培育更多“专精特新”企业,有力推动科研成果本地产业化。同时,抢抓城市有机更新机遇,打造更加宜业宜居、“近悦远来”的环境,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来郑发展,切实唱响创新“最强音”,形成强有力的增长引擎。

不断提升城市开放水平

郑州地处“中国交通十字路口”,是全国等级最高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之一、国家空港型和陆港型双枢纽承载城市,新郑国际机场年货邮吞吐量达到82.5万吨、位居全球货运机场40强,中欧班列集结中心是全国14个集结中心之一,今年上半年班列开行数量位居全国城市第2 位。当前郑州已形成“2+2+9”口岸体系,是全国功能性口岸数量最多、种类最全的内陆城市。2024年全市进出口总额完成5565.8 亿元,连续13年居中部城市首位。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发挥好空、陆、数、海“四条丝绸之路”的“四路协同”优势,进一步提升航空枢纽能级,持续加密国际货运航线,强化中欧班列集结中心作用,创新“运贸一体化”机制,强化多式联运优势。特别要在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的基础上,以人才为根、创新为本、政策为要、产业为脉、金融为血、文化为魂,加快打造全国跨境电商政策和制度创新策源地、人才创业地、高品质商品集散中转地、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枢纽节点和便利地,全力建设成为国家级跨境电商创新示范高地。同时,不断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扎实办好中国—拉美企业家高峰会等重大国际活动,促进中外合作交流、文明互鉴,让开放更好更多惠及企业与市民。

持续完善智慧高效城市治理体系

近年来,郑州市探索创新“党建+网格+大数据”治理模式,构建了“一核统多元、一格管全面、一屏观全域、一网揽全局、一线通上下、一键全处理、一融助创新、一文促善治、一法保平安、一制强安全”的“十个一”党建引领网格化基层高效能治理体系,实现党的组织优势与数字优势深度融合,实现“线上,全市治理事项统一平台办理、高效处置;线下,治理力量下沉基层、贴近群众,有效解决群众身边急难愁盼问题”。2023年10月全面实行综合化统一平台处理机制以来,已累计处理各类事件721.6万余件,群众切实感到党的组织就在身边、党的温暖就在身边、“主心骨”就在身边,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持续提升。下一步,我们将以建设智能体城市为载体,进一步完善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体系,创新治理方式,提升服务水平,聚焦政务服务、社区服务、市场主体服务、应急管理、生态环保、交通治理等重点领域,打造一批管用好用的“人工智能+”应用,加快推动建设平安郑州、幸福郑州、创新郑州、智慧郑州、诚信郑州、法治郑州、文明郑州,不断提升特大城市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有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现代化水平提高。

在抓好郑州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发挥中心城市引领带动作用,以郑开同城化为牵引,以郑州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为方向,聚焦交通同网、产业同链、文化同兴、生态同建、服务同享、创新联动的“五同一联动”,坚持“强核、固圈、领群”协同推进,加快提升郑州都市圈的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和区域影响力,促进带动更大区域实现协调均衡的高质量发展,不断为全国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系河南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


分享到: 编辑:刘潇潇 统筹:陈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