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地铁“两网融合” 畅通社区居民出行路
地铁3号线、8号线同乐地铁站D口公交车无缝接驳
公交地铁“两网融合”为市民出行提供更多便利
本报讯(记者 张倩 实习生 于记兆 文/图) 近日,郑州公交正式开通地铁3号线、8号线同乐站D口至升龙汇金眼镜城的接驳线路。该线路不仅串联起南阳路、宋寨南街、台隆合园西门道路、拖厂北街等核心路段,更精准对接沿线社区居民的日常通勤、地铁换乘、商超购物等多层次出行需求,为周边居民打造了高效便捷的出行新通道。
据了解,该线路的开通源于前期的社区调研。郑州公交第二运营公司联合地铁8号线同乐中心站,在台隆合园小区开展出行需求摸排时发现,台隆合园西门周边社区因路段交通条件特殊,居民出行存在诸多不便。针对这一痛点,此次开通的接驳公交特别采用8米小型电动车,线路实行“不设站、不定点、招手即停”的灵活运营模式,既能完美适配社区狭窄道路的通行条件,又能最大限度满足居民就近乘车的需求,切实破解“最后一公里”出行难题。
在运营服务上,线路同样以“便民”为核心:运营时间从早7:30至晚7:00的出行高峰时段,发车班次与地铁同乐站的到站时间精准协同,有效减少乘客候车时间,大幅提升出行效率。市民从地铁同乐站出站后,可快速搭乘接驳公交,直达升龙汇金眼镜城周边的多个商业区域及社区,实现“公交+地铁”的无缝衔接。
“以前从地铁站走到家要十几分钟,遇上刮风下雨特别不方便。现在有了这条接驳线路,出门就能坐车,省时又省力!”居住在台隆合园小区的王女士道出了众多居民的心声。
这条接驳线路的开通,不仅是郑州公交聚焦民生需求、优化出行服务的生动实践,也标志着城市公共交通网络正朝着更智能、更贴合市民需求的方向持续优化。下一步,郑州公交将继续关注社区出行需求,不断完善接驳线路布局,让市民的出行更加顺畅、舒心。
全国科普月郑州主场活动启幕
构建“30分钟科普圈” 《郑州市科普地图》新鲜出炉
2025年全国科普月郑州市主场系列科普活动开幕
本报讯(记者 刘盼盼/文 徐宗福/图)8月27日,2025年全国科普月郑州市主场系列科普活动在郑州科学技术馆(常西湖馆区)启幕。本次活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修订后首个全国科普月的核心主场活动,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夯实科技强国基础”为主题,旨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的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推动郑州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
启动仪式以原创科普舞台剧《以科学之名,铸国家脊梁》拉开帷幕,通过沉浸式表演,将科学家精神融入故事情节,用艺术语言诠释科学内涵,让现场观众深刻感受科学精神的力量。“‘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请支持科普活动,鼓励我们探索科学。”郑好少年代表河南省实验学校郑东小学五二班李宸宸宣读《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倡议书,以青春视角发出投身科技强国的号召。仪式现场为2025年郑州市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和郑州市青少年AI科普创作大赛获奖选手代表颁奖,鼓励广大青少年以科技为笔描绘未来。
活动重磅发布《郑州市科普地图》,通过整合全市科普场馆资源,创新构建“30分钟科普圈”。在市科技局、市科协、市教育局、市科技馆的共同推动下举行“院馆校科教一体化发展”签约仪式,郑州科学技术馆与哈工大郑州研究院、北京大学郑州新材料高等研究院、郑州上海交大产业技术研究院等6所高校院所,以及郑州外国语中学、郑东新区春华学校、郑州第九中学等6所中小学签约,郑州人才发展集团与郑州科技馆同步签约,标志着郑州打通“高校院所—科普场馆—中小学”资源共享通道,构建“科普资源下沉”新模式。
本次科普月期间,郑州市将以主场活动为起点,组织开展科普讲座、科技展览、科学实践、青少年创新成果展示等多项特色活动,覆盖各区县(市)、各年龄段人群。下一步,郑州市将以本次活动为契机,持续深化科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科普与文化、教育、科技深度融合,不断营造“人人都是科普之人、处处都是科普之所”的浓厚氛围,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夯实科技强国基础贡献郑州力量。
郑州植物园
科技护航生态 精准助力植保
郑州植物园 开展无人机植物保护
本报讯(记者 裴其娟 通讯员 陈晓蕾 文/图)为了缓解植物养护压力,维护生态平衡,郑州植物园开展无人机植保工作,打破人工植保的效率瓶颈,解决质量不均等弊端,降低生态风险,以低空经济技术革新为植保工作带来全新的解决方案。
近日,郑州植物园引进大疆T100新一代植保无人机设备,并利用植保无人机对百果园、月季园开展病虫害防治作业。作业中,可通过智能规划路径,避开高大乔木、廊架等障碍物,植保所用时间比传统作业时间大幅缩短,且喷洒均匀度更高,不易造成药害。植保无人机还可与地面监测人员实时联动,对复杂区域进行补喷作业,保障防治无死角。
“依托全自主飞行的智能系统,利用厘米级定位、动态避障、精准流量控制等技术,将施药效率提升至日均5~8公顷,同时减少药液浪费40%以上,成为平衡‘养护质量、作业效率、生态安全’的最优选择。”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无人机植保工作成效显著,不仅大幅提升了植保效率和质量、改善病虫害防治效果,还降低了植保成本,也为郑州植物园积累了大量数据及图像资料,为后续的科学决策、生态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
巩义农村科普基地短视频培训开课
本报讯(记者 刘盼盼 通讯员 南利菲)为充分发挥科协系统桥梁纽带作用,精准对接农村科普基地发展诉求,切实破解基地“宣传渠道窄、内容传播难”的现实困境,8月27日下午,巩义市科协举办“科普润巩 志愿同行”农村科普基地短视频培训活动,来自全市农村科普基地的20余名负责人及业务骨干参与培训,为农村科普资源宣传推广注入新动能。
此次培训紧扣农村科普基地的实际需求,以“实操性、场景化”为核心导向。郑州市前所未有文化有限公司负责人蔡凯阳作为主讲人,凭借新媒体行业实战经验,将专业理论转化为贴合基地宣传场景的实用内容,围绕“如何让科普内容通过短视频‘活’起来”这一核心主题,从账号基础搭建、视频拍摄技巧、剪辑核心要点到作品发布与数据复盘,层层递进拆解短视频创作全流程,让学员快速掌握宣传“新技能”。
针对农村科普基地的特色属性,蔡凯阳提出一系列精准化建议:账号名称需与基地定位深度绑定,头像优先选用负责人真人形象或基地标志性场景,简介内容重点突出科普功能与核心价值,助力基地快速建立辨识度。在实操教学环节,他结合常用剪辑软件,手把手指导学员完成视频剪辑、字幕添加、特效制作等操作,确保学员既能产出专业的科普内容,又能通过生动形式提升传播效果。现场还以本土优秀科普账号为例,直观演示如何通过账号包装快速传递核心信息,让理论教学更具参考性。
互动交流环节气氛热烈,各农村科普基地负责人结合自身运营难点踊跃提问,“如何通过短视频生动展示农产品种植全过程?”“科普内容如何平衡专业性与趣味性,避免枯燥乏味?”“新手账号如何快速提升曝光量?”蔡凯阳一一细致解答。留余种植合作社负责人康同甫在培训后表示:“这次学会了账号定位、开头吸睛、内容设计的实用方法,回去就能立刻落地实践,太解渴了。”
首期实用人才素能提升开讲 种植大户农技骨干集体“充电”
专家手把手示范疏枝、长梢修剪等标准化操作
本报讯(记者 刘盼盼 文/图)8月25日~26日,由郑州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郑州市科普中心承办的“乡村振兴实用人才素能提升系列专题培训班(桃子种植专题)”在新密市举办,来自新密及周边区、县(市)的90余名桃子种植大户、农技骨干参加。
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王新卫研究员以《桃新品种与高效种植技术推广》为题,系统梳理国内外最新品种布局、高光效树形及绿色防控技术,并分享其在周口、昌吉等地的服务案例,帮助学员构建“品种—技术—市场”一体化思维。“自媒体时代的农产品销售”视频课堂以真实爆款案例拆解短视频引流、直播话术及社群运营技巧,为桃农“触网”拓市提供路径。
河南大豫物理农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现场演示等离子体种子处理、空间电场促生等“物理农业”装备,零化学投入即可实现桃子增产8%~12%,病害显著下降;浙江大学中原研究院重点推介高通量作物表型AI平台和合成生物固氮菌剂,分别让育种效率提升20倍、化肥减量30%,为产业升级插上“数字+生物”双翼。
“荒山变成试验田”,8年前90后新农人王清舟把百亩荒山变成试验田,在专家指导下种出彩虹油蟠、黄金蜜桃等空白品种,果园上线后,他以错峰品种组合方式把采摘期拉长到3个月,带动30多位乡亲家门口就业。如今他又筹划“桃花长廊”,让科技继续为乡村振兴添彩。
26日上午,全体学员走进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试验基地。王新卫研究员以“行走课堂”方式,边走边讲,对比“春雪”“中油蟠9号”“夏甜”等10余个品种长势,手把手示范疏枝、长梢修剪、拉枝开角等标准化操作,“实时提问—即时纠错”的互动模式,使学员在真实果园中把知识转化为技能。
耳机“长”在身上,危机藏在耳边
耳蜗毛细胞损伤后真的不可逆 “3个60”原则能帮你娱乐护耳两不误
“耳蜗毛细胞死一个少一个?”听力损伤悄无声息,且不可逆?近日,一段“长期戴耳机伤害耳蜗”的视频在网上很火。这让喜欢戴着耳机听歌、接打电话的张绍军心里有了几分畏惧。那么,这种说法是真的吗?怎样佩戴耳机才安全?今天,来听听医生和相关专家如何说。
缘起 生活习惯中的听力危机
跟张绍军一样担心的还有李女士和高先生,两人都是30岁出头。李女士说:“我经常在出门逛街、坐车时戴上耳机听音乐,怕吵着别人,也怕别人吵着自己,而且晚上也是塞着耳机听着睡觉。”高先生作为单位的主管,他说:“在公司,电话会议是家常便饭,戴耳机经常持续1小时以上,有时候在晨跑路上、上班途中也会戴上耳机,外面噪声大,不自觉地就把音量开大了。”
一开始,他们并未注意到自己的听力在逐渐下降。久而久之,他们发现看电视需要将音量调得更大才能听清楚。随后,又出现与人交流时会频繁询问对话内容,对高频声音不敏感,而自己说话的声音好像也变得越来越大等情况。
经过详细的听力测试和耳科检查,医生确定他们的听力问题主要由耳蜗损伤导致。长时间的高强度声波刺激对耳蜗的微细毛细胞造成了不可逆的损伤。
解惑
长时间高音量使用耳机
会极大地增加听力受损风险
在日常接诊中,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一病区副主任医师朱晓凤接诊的耳部患者里,长期佩戴耳机后耳鸣、耳聋的患者呈逐年增加趋势。大多是年轻人、中年人,其中年轻人偏多一些。有些患者运动时习惯戴耳机;有的是睡眠不好,喜欢听书听音乐入睡。
那么,长期戴耳机会有哪些表现呢?朱晓凤说:“戴耳机时间长的话,可能会发生双耳高频听力下降,这种听力下降的人往往感觉不到,呈隐匿性。有时候仅表现为耳鸣、听觉过敏。来医院一看,纯音测听显示高频有听力下降。”
研究表明,长期连续听85分贝以上的声音,将对听力产生永久性损害。许多常见的耳机音量可轻易超过这一阈值。因此,长时间使用耳机,尤其是在高音量下,会极大地增加听力受损的风险。
除了音量,使用耳机的时间长度和频率也是听力损伤的重要因素。朱晓凤说,长时间不间断地使用耳机,尤其是在睡前佩戴,容易戴着耳机入睡,会对耳朵造成持续的声损伤,导致耳鸣、听力下降。
追问
为啥耳朵这么娇贵?
人的耳朵为啥这么娇贵?我们需要搞清楚耳朵的结构。人的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声音从外到内会经过外耳收集、中耳传导,再到内耳,激发感受听觉的毛细胞释放递质,刺激到听觉神经,经中枢传导通路传到大脑皮层,进而听到声音。
当音量过高时,耳蜗中的毛细胞,负责转换声波为电信号的听觉感受器,造成毛细胞损伤和死亡。您可别小瞧这些毛细胞,它是非常娇嫩和珍贵的,虽然数量上有1.5万个左右,却是死一个少一个,一旦死亡后就无法再生。长期暴露在高音量下,这些毛细胞无法自我修复,不可避免地影响耳蜗功能,最终导致听力改变。
对于耳机使用时间长会损伤耳蜗毛细胞的说法?朱晓凤说:“噪声跟强度和时长有关系,而不是说听一次就少一个耳蜗毛细胞。”当你最喜欢的音乐、播客,或是那些让您身临其境的电影声效,突然间变得模糊、遥远,甚至完全消失。很可能就是早期听力损伤的表现。若出现耳内持续嗡鸣(耳鸣)、对高频声音(如门铃声、鸟叫声)不敏感、日常对话中频繁要求他人重复说话内容等症状,就需及时就医了。因为听力损伤往往是悄无声息且不可逆的。一旦受损,助听器或人工耳蜗,也只能是补偿手段,而非完美替代。
提醒 遵循“3个60”原则 减少听力损伤
其实,生活中很多时候只要我们合理使用耳机就不会直接导致听力损伤,但错误的使用习惯是主要诱因。长时间或高音量使用耳机会导致听力受损,主要与音量大小、使用时长、耳机类型等因素有关。
一般来说,耳机音量超过85分贝(约等于嘈杂街道的噪声)且持续超过1小时,可能损伤内耳毛细胞。长期暴露在高音量环境中,会导致噪声性听力损失,表现为耳鸣、听力下降等。例如,地铁通勤时若需将音量调至掩盖环境噪声,实际分贝可能超过100分贝,远超安全阈值。
连续使用耳机超过60分钟会令耳部疲劳,长时间压迫耳道还可能引发炎症。朱晓凤建议,在享受音乐和声效的同时,要遵循“3个60”原则,即音量不超过设备最大音量的60%、单次连续使用时间不超过60分钟、周围噪声不超过60分贝。也就是说每人每天戴耳机最长时间1个小时,且音量最好跟平时人们说话的声音大小差不多。周围噪声超过60分贝时,不建议佩戴耳机,以保护听力。
耳机类型选择不当也可能会对听力有所损伤。特别是入耳式耳机封闭性强,易将声波直接传递至耳膜,相同音量下对听力压力更大。相对来说,头戴式或降噪耳机可通过物理隔音降低环境噪声,减少需要调高音量的场景,更安全一些。
那么,如何控制音量和时间?建议使用手机自带的“音量安全检测”功能,或通过分贝检测APP监控音量。
支招
保护听力同时兼顾
娱乐需求
在这个数字化时代,耳机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朱晓凤建议,可以通过控制音量、缩短使用时间、选择合适的设备,来保护听力并兼顾娱乐需求。
选择耳机:优先选择覆盖耳朵的降噪耳机,主动降噪功能可减少外部噪声干扰,帮助维持较低音量。在健身房、车站等噪声大的场所,尽量用耳塞隔绝环境音,而非通过调高耳机音量掩盖噪声。还要定期清洁耳机,避免细菌滋生引发外耳道炎;避免与他人共用耳机,减少感染风险。
定期休息:每听30分钟,至少休息5分钟。
听力检查:建议每年进行听力检查,尤其是高频使用者。若出现耳鸣或耳闷,需尽早就医以免永久损伤。即使没有明显的听力问题,也建议定期进行专业听力检查。这有助于及早发现任何潜在的听力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本报记者 鲁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