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豆腐出密县,密县豆腐数牛店。”这句流传千年的老话,像一粒饱满的黄豆,在新密市牛店镇的沃土上生了根、发了芽。
三伏已尽,暑热未消,在牛店镇这座千年豆腐之乡,一家古法豆腐工坊中,郑州市人大代表、郑州承古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学伟轻拭额间细汗,捧起一块刚成型的豆腐,向围拢的参观者说道:“这方水土孕育的,不仅是千年豆香,更是老祖宗的智慧。”
技艺传承让千年豆香“火”起来
扎根农业二十余载,张学伟始终是传统技艺的“守艺人”。
“水温28℃,浸泡8小时,这是祖辈留下的‘时间密码’。温度差一度,口感就不同。”古法豆腐工坊内,张学伟手持竹制量器,精准把控选豆、浸泡、磨浆、滤渣、煮浆、点卤的每一道工序。他常对参观者说,“这不仅是技艺传承,更是对历史的敬畏。”
豆制品行业的“黄浆水漫溢、豆渣堆积”曾是环保难题,张学伟却从中看到了循环经济的契机。目前,他正带领团队摸索一套“豆—畜—沼—菌—田”生态闭环链:黄浆水转化为畜牧养殖营养液,豆渣精制成牛羊饲料,牲畜粪便经沼气工程变为生产热能与电力,沼气渣成为食用菌基床,菌菇采收后的废料最终还田。
“过去花钱处理的废料,经过技术和工艺的升级,如今成了‘香饽饽’!”张学伟介绍,固废资源化技术成为年收益的新增长点,还可大大提升农产品加工转化率。
三产融合让小豆腐撬动大产业。在张学伟的推动下,“非遗技艺+现代科技+循环经济”的融合模式已初见成效:与家庭工坊合作,免费为其提供场地、设备并包回收,既保障农民收益,又让家乡豆腐走向更广阔市场;研发的豆休闲食品、调味品等高附加值产品畅销省内外;“豆香之旅”农文旅项目吸引大量师生前来研学。
积极履职做乡村振兴的“多面手”
作为一名人大代表,张学伟积极履职的脚步从未停歇。三年来,他走遍全省40余个乡镇,形成《关于以农业循环为基础带动发展有机农副食品生产加工》等7份调研报告,推动“龙头企业+循环产业园”模式落地。
如今,以承古农业为轴心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已联动村级豆腐工坊、畜牧养殖场,带动就业数百人。“人大代表就要做乡村振兴的‘多面手’,既要当好政策落地的‘接线板’,又要做好资源整合的‘变压器’,更要成为民生诉求的‘传声筒’,让乡亲们的期盼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动能!”张学伟表示。
近年来,在他的积极推动下,牛店镇引进了河南密鹅实业、法夫德漫巧克力等企业入驻,盘活资源、打造品牌,构建城乡资源共享平台。
眼下,张学伟一方面与豆浆设备厂深入沟通,计划通过集中采购、技术支持和售后保障等方式,切实降低生产成本,确保农户利益不受损;另一方面,他还在精心琢磨,如何打造出一款精致可口、充满豆制品文化故事的伴手礼,让每一位来到新密的游客,都能透过舌尖的豆香,记住这座城市的味道。
“我们不只是在做产品,更是在延续一段历史。”张学伟满怀信心地说道,“我们要把老祖宗留下的智慧,一点点酿成推动乡村振兴的醇香,让这里的绿水青山,永远飘荡着可持续、有生命的豆香。”
记者 董艳竹/文 唐强/图
《郑州日报》版面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