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上午,全省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在郑州召开。同日下午,首期“生命之光——2025年河南省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事迹巡回宣讲报告会”在省残联多功能厅举行,6位自强模范讲述了自己的故事——他们中有人坐着轮椅,有人袖管空荡,有人需靠手语翻译沟通。但此刻,所有人都挺直脊梁向台下听众传递着同一种力量:“生命的价值,从不因残缺而折损。”
王献:无臂骑士的飞驰人生
王献
王献,13岁时因电击事故失去双臂。面对人生骤变,他用双脚驾驭自行车赛道,以残臂缠绕车把坚持训练。训练中护膝常被血水浸透,冬季冻疮遍布双臂,他仍每日提20公斤水桶强化上肢力量。2011年,他在全国残运会自行车比赛男子C4级场地4公里追逐赛首夺冠军。此后五届蝉联该项目金牌,并6次打破全国纪录、1次打破亚洲纪录。2023年杭州亚残运会上,他以破亚洲纪录的成绩再夺桂冠。
如今的他,在继续努力训练的同时,也肩负起传帮带的责任,将自己宝贵的竞赛经验传递给年轻一代的运动员,帮助他们快速成长。王献目前也致力于公益事业。他说:“我想用自己的故事去激励更多的残疾人更加勇敢地追逐梦想,让更多人看见我们残疾人身上的力量和坚韧。”
楚艳丽:无声世界的希望筑桥人
楚艳丽
两岁半时的一次高烧,为楚艳丽的世界按下了残酷的“静音键”。成年后,楚艳丽又先后遭遇下岗潮和车祸。在经历一次次的无助之后,楚艳丽受朋友启发,萌生成立残疾人互帮互助机构的想法。
2007年,她创办漯河市聋人活动中心,每天都带着手语老师东奔西跑,到处找企业负责人沟通交流。如今,她的活动中心有了一个更响亮的名字:“新时代文明实践点红色驿家”,为210个残疾人家庭重新点亮了希望。她还记得一个上岗3个月的残疾伙伴用手语告诉她:“楚姐,我终于能给孩子买新书包了!”她说,那一刻她觉得做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张洛梅:守护万童新声的参天大树
张洛梅
张洛梅,1998年创办郑州康园听力言语康复中心。为破除“康复无用论”,她曾垫付学费劝返放弃治疗的父子,帮助这名孩子考入大学。27年,他们深耕不辍,用专业和坚守,为1万多名特殊孩子重塑人生。他们10年减免学费百余万元,哪怕入不敷出、数次搬迁,也始终把孩子的未来扛在肩上,用真诚告诉世界:每个特殊孩子都能活得滚烫。
窦小伟:轮椅上的生命续航者
窦小伟
窦小伟,自幼被确诊为“先天性肌营养不良症”,被医生预言活不过14岁。他克服脊柱侧弯、频繁跌倒的剧痛,考入洛阳医专。毕业后他毅然踏上创业路,创办“伟和诊所”。即使首次创业因经验不足而失败,他也没有就此消沉。2000年,他重启创业梦,24小时吃住在诊室,冬天暖气熄灭仍坚持接诊。窦小伟27年来累计服务患者超18万人次。他创新的“窦氏舒筋透骨疗法”,在2025年被收录入湛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窦小伟先后资助9名贫困学生,他说:“当听到其中有一个孩子说‘窦叔叔坐在轮椅上不仅自立自强,还有能力惠及他人,我们作为健全人,还有什么资格不去努力?’时,我知道我的目的达到了。”
王涛:跛足攀登科研高山
王涛
王涛,因小儿麻痹症导致左下肢失能,读博期间因无法做实验转向数值仿真研究。他带领郑州轻工业大学流体机械团队,攻克新能源汽车压缩机技术难题。入职7年来,王涛以校为家,每晚10点半工程楼锁门的声音,就是他固定的下班时间。这份坚守,也结出沉甸甸的果实:1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团队开发的压缩机设计工具让企业的研发效率提升了30%。
因为亲历过残疾带来的种种障碍,王涛深知教育是改变命运的钥匙。在课堂上,他不仅传授知识,更努力传递一种信念:“不抱怨环境,不寻找借口,脚踏实地,把事做成。”王涛说,最让他感到幸福和温暖的时刻,是课后常常有学生主动找到他,眼神坚定地说:“王老师,我想跟您好好学习专业,推动产业进步!”
张清玫:指尖丈量光明的创业先锋
张清玫
张清玫因脑膜瘤手术失明,却在另一个领域闯出一片天。她转战鹿邑县毛刷产业,带动300多名残疾人实现就业。为掌握尾毛质检,她日夜练习指尖触感,用指尖触感“丈量”产品质量,钢梳扎破手指仍咬牙坚持,终于能够精准分辨原料品质。
不服输是张清玫的创业底色。她曾因一批瑕疵产品带员工通宵返工至凌晨3点,赢得客户的信赖。客户和张清玫的公司达成长期合作。她也成为“心明眼亮”的创业典范。
本报记者 魏滢/文 马健/图
《郑州晚报》版面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