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郑州 | 阜民里:千年城门,守望老郑州市井烟火

2025-08-06 来源: 郑州晚报 郑州客户端官方网站 分享到:

这是一个充满美好寓意的地名,阜民里,物阜民丰。

阜民里是管城区商都遗址旁的一个小巷,占地面积61.3亩,分为前阜民里和后阜民里两部分,东西长约350米。

古时,这里是郑州南城门,日日车马络绎而过;近百年来,这里是百姓聚居的里巷,市井喧喧烟火浓浓;今天,这里是集文化体验与休闲购物于一体的城市特色街区,活力四射游者甚众。

千年城门,百年里巷,今日新街,这里见证着不同时代的“物阜民丰”。

千年城门映斜阳

阜民里因紧邻老郑州城的南城门——阜民门而得名,旁边就是商城遗址,郑州城的建设最早就可追溯到3600年前的商王城。

阜民门则始建于唐武德年间,城门取名“阜民”,正是寄托了古代人民对粮食丰收、生活富足的美好祈愿。当时,阜民门作为唐代重建的郑州城南门,是连接城市内外的重要通道。千年前,人们通过阜民门进出郑州城,商旅不绝、车马班班,这里可以说是见证了唐宋时期郑州城的繁华。

金元时期,郑州城历经战火和政权更迭,但阜民门一直保留。明代,郑州城的城墙和城门得到重新修缮,城门设施进一步完善,只是在明末,城墙和阜民门等在战火中遭到毁坏。清朝建立后,阜民门于顺治年间得到修复,而后随着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阜民门周边商业活动逐渐繁荣起来,与阜民门相接的南大街商铺、作坊林立,成为郑州城南部的商业中心。

阜民门在民国时期被拆除,今天我们已难觅其身影,唯路旁的百年老桐树依然挺立,想必它仍记得阜民门当年的样子。阜民门一度是郑州城最高大的建筑,登上城门楼可俯瞰老郑州城,亦可遥望到西边的山脉绵延。今天,高大的城门楼早已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中,取而代之的是更多更高的楼厦林立,但历史的记忆已刻录在这方土地。

唐宋时期著名的夕阳楼也在阜民门附近,诗人李商隐曾登城门、再上楼,抚今追昔,写下:“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今天我们站在阜民门旁的夕阳楼,看夕阳又西下,仿若繁华的落幕。然而明天太阳照常升起,又将带来新生。

百年里巷烟火浓

阜民门何时变为了阜民里?

近代,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传统的城墙和城门逐渐失去其原本的防御等功用。冯玉祥主豫期间,为改变城市格局,推动市政建设,1928年开始拆除郑州城墙,阜民门正是拆除于这一时期。

与此同时,为解决贫苦群众住房难的问题,冯玉祥下令,利用从城墙上拆除下来的城砖,在五里堡、杜岭、阜民门等处建了几个平民新村,房屋为青瓦砖木结构平房,困难群众入住不收房租。其中,阜民门区域盖房54间,入住38户。阜民里之名正是来自阜民门,“里”即街巷。自此,这里进入阜民里时代,在此居住的百姓也越来越多。

小小里巷,充满着生活气息。据阜民里老居民回忆,以前小巷环境虽简朴,但蕴含着生活的千滋百味。朝暮饭时,炊烟缭绕小巷,家家户户饭香四溢,邻里街坊端着碗到路边吃饭唠嗑。孩子们在小巷里追逐嬉闹,跳皮筋、滚铁环,清脆的笑声回荡在巷子里。主妇们则坐在门口,织毛衣、纳鞋底、择菜,猫儿狗儿依偎在脚下。小巷里也经常有走街串巷的小商贩来往,吆喝声阵阵,小巷更添了几分热闹。“那时生活简单,但很快乐。”不少老居民提起以前的日子,都无限感慨。

新世纪以来,随着郑州城市化的发展,阜民里附近的批发市场增多,不少外来务工者汇集此处。居住人口更多,让百年里巷更加热闹,但也带来诸多问题。阜民里曾是郑州最大规模的连片棚户区,基础设施落后,居住条件简陋,地面多处塌陷,暴雨之后多处建筑成为危房,民生问题众多。

历经百年沧桑的阜民里,改造势在必行。

今日街区焕新生

我们来到阜民里,所见是一个历史与现代交织、文化与商业交融的特色街区。

红砖小楼、木窗铁门,阳光投在斑驳的墙体,外观复刻着20世纪的风貌,内里却变身潮流艺术空间。走在街区,文创店、咖啡店、汉服店、潮牌店等各种小店应有尽有,非遗文创琳琅满目,特色美食色香诱人。路过旋转楼梯、蓝色电话亭、涂鸦墙等网红点,挤满了拍照打卡的人。而当夜幕来临,灯光将街区勾勒得更富层次,音乐回荡在窄窄里巷,仿若青春的旋律跃动在古老的琴弦。

2021年,阜民里片区开始改造,按照保留城市记忆、延续历史文脉原则,以“老郑州+新青年”为主题,按照“一楼一设计”方式还原历史建筑风貌,通过搭建消费场景和植入新业态,建设文旅融合发展的商业街区,让百年里巷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2024年,改造更新后的阜民里文化街区正式亮相,立刻吸引大量游客,成为郑州的文化新地标。这里既保留着老城风貌,又涌动着时尚潮流,各种艺术展览和文化活动也让这片街区文化艺术气息浓浓。

今年夏日,阜民里迎来一场场清凉狂欢。阳台音乐会浪漫“出圈”,赛博朋克、二次元、国潮文化轮番演绎和巡游,“生物重生”“时空图层”等艺术展览让人们沉醉在艺术漩涡。潮流碰撞、新旧交融、艺术熏陶……让重焕新生的阜民里更加生机勃勃、活力满满。

从阜民门到阜民里,再到今天的阜民里文化街区,面对3000多年的商都城墙,守望百年老郑州的市井烟火,感受着新时代城市的青春活力。今天的阜民里,是老郑州人的记忆容器,也是新青年的创意舞台。

本报记者 王战龙 李宇航/文

马健/图

《郑州晚报》版面截图

分享到: 编辑:陶莎 统筹:曹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