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晚,夜幕初垂,数百名市民手持电筒涌入林间,光束交织如星河流淌,人声与蝉鸣共谱夏夜交响。这场全民参与的“摸爬叉”活动,已成为郑州独特的夜间文化景观。
人潮涌动,树林变身“星海”
晚上8点左右,天刚刚擦黑,已经有不少市民或骑车或开车前往郑州树木园了,人潮汹涌中每个人都信誓旦旦的要摸爬叉。8点到10点属于高峰时段,南北门停车场车位爆满,还有不少电动车穿插其中。
林间小径上,或两人或三五个人,手电光斑密集闪烁,有市民调侃:“爬叉还没见着,先被晃晕了。”记者踏入树木园时,看到林间到处都是灯光,而刚刚进入林间,便被陌生的市民询问抓了多少只。
交谈中得知,李先生一家四口闲着无聊,就决定一起来摸“爬叉”,只是来了半个小时一个都没看到。“就当出来玩,锻炼身体来了,总比在家一直看手机好。”李先生笑道。
家庭组团成主力军,父母肩扛儿童、手提水桶;年轻人组队“扫荡”,专业头灯、长杆网兜装备齐全;更有“职业捕手”携大型塑料桶穿梭,单晚最高捕获量突破200只。一位带孩子的母亲笑称:“孩子比爬叉还兴奋,捡个空壳都能欢呼半天。”
现摸现卖,一只爬叉0.85元
树木园的门外形成了临时的集市,有些商户亮起“收爬叉”的灯牌,刚出土的活体爬叉以0.85元/只收购,蝉蜕0.1元/个。
在记者询问几家市民,发现都没有摸到爬叉时,一名小朋友迎面走来,手里提着一个饮料瓶子,自豪地展示着:“这里面有好多只,我今天才第一次来。”只见瓶子里塞了半瓶的爬叉,周围众人惊叹询问时,他又害羞地说:“其实都是我姑奶抓的。”
晚上10点多,摸爬叉的队伍逐渐减少,不过还有人加入进来。门口保安说:“这一晚上最少得有三四百人过来。”
“下雨后最多,‘手电+竹竿’就能来摸了,这几年来的人越来越多,夏天都开夜场了!”保安提醒,夜间树木园能见度低,不要走进偏远区域,摸爬叉时不但要注意头上,还要注意脚下的安全,而为防止蚊虫叮咬还应准备花露水、风油精等药品。
郑州树木园位于城区西南区域,在尖岗水库南侧,紧邻郑登快速通道,全天开放,其丰富的绿化资源,使之成为爬叉的天然供应库,而杨树、柳树及果树区是摸爬叉的“黄金点位”。
小心脚下,防止意外出现
7月22日夜,新密市岳村镇竹竿园村,一名男子在村外林地摸爬叉时失去影踪。当地村民和民间救援组织搜索两日未见其踪,警方通过技术手段锁定其最后活动区域。7月24日下午,救援人员在林地之中被野草遮挡的“隐秘”井中发现了男子,遗憾的是他已经没有了生命体征。
2024年6月下旬,郑州城区西南区域,一名男子夜间在野外摸爬叉时不慎跌落数十米深土沟受伤被困,二七区消防救援大队接警后迅速展开救助。
2023年7月16日夜,许昌市建安区河街乡付庄,有人因摸爬叉坠入枯井,当地消防救援人员立即赶赴现场救援。
2023年7月7日夜,兰考县樱花大道南头国储林内,一名7岁男孩与奶奶在树上摸“爬叉”时不慎跌入一口废井内,生命危在旦夕,后被消防和警方成功救出。
2018年7月9日夜,开封尉氏县庄头乡大范村,一名4岁半小男孩在村头路边树上摸爬叉时,失足坠入10米深机井中,后被消防救援人员救出。
2017年8月4日,济南平阴县孔村镇,一位母亲带着6岁的女儿摸爬叉时,不慎双双坠井,被发现时已无生命体征。
爬叉虽然好吃,摸爬叉也充满野趣,但夜间摸爬叉却可能遭遇危险!野外林区地形复杂,一旦发生意外救援存在难度,记者在此提醒不要随意进入未开发的区域,避免出现迷路及受伤等情况,遇到紧急情况应折回原路或寻找避难场所,并及时向公安、消防等部门求助。
记者 汪永森 实习生 刘硕珅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