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维协同 全域智治丨一法促善治 德法并重筑和谐

2025-07-30 来源: 郑州晚报 郑州客户端官方网站 分享到:

马玉璞走访辖区商户 本报记者 徐宗福 图

郑州南,新郑市华南城,马玉璞专属网格联勤服务站。

2024年10月,单先生与所在企业产生劳资纠纷,民警和网格员联动,协调律师、劳动监察共同协商。最终,企业支付1500元工资,化解了单先生的烦“薪”事。

在纵深推进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的过程中,郑州从基层民主治理、依法治理、弘扬文明新风三个维度同步发力,走出一条特大城市以法治规范治理、以德治春风化雨的基层治理“郑州路径”。

为了群众依靠群众的社区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支持群众依靠自身力量解决社会治理中的问题”。

二七区鑫苑小学东门南侧原是一片坑洼之地,一到下雨天就变成了“水泥路”,给学生、家长、老师的出行带来了诸多不便,学生家长通过“郑好拍”将问题进行线上反映。

社区网格长收到消息后,立即赶到现场实地勘察,联动学校、家委会等相关部门,经过“家校社联盟议事”,各方代表积极建言献策,从道路规划设计到施工材料选择,从工期安排到安全保障,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协商,一套多方满意的改造方案定下来了,“烦心路”很快完成了施工,变成了群众称赞的“连心路”。

毗邻亚新美好书苑和鑫苑名城3号院的道路,存在路面破损、积水等问题,社区牵头召开“圆桌议事会”,组织物业、居民代表、党员代表共同协商解决办法。经过反复探讨,最终确定了“居民捐资+慈善配捐”的模式,路面得到了整修。

“家校社联盟议事”、“圆桌议事会”是二七区金水源街道郭家咀社区“网格+居民”议事的重要探索,缩影着郑州基层民主治理的生动实践。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郑州在农村推广“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在城市社区推广“一征三议两公开”工作法,将“小事不出楼组(院)、大事不出社区、难事不出街道”的基层民主治理的温馨图卷,铺展在3600年宜居的热土之上。

调解之笔绘就最美“枫”景

建设路街道是中原区最早成立的办事处,老旧小区多、中老年群体多。在实践中他们发现,43%左右为邻里、家庭、婚恋纠纷,37%左右为物业和公共纠纷,剩余20%左右为劳资和涉法涉诉类纠纷。

如何把群众对平安的期盼变为现实?

建设路街道把平安建设融入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体系,以“情、理、法”为抓手,建立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三种化解机制,用“情”共鸣,做实人民调解;用“理”说服,做优司法调解;用“法”规范,做好行政调解。

桐柏路191号院,群众因为停车管理产生了矛盾,调解小组发挥熟邻作用,在“遇四说事儿日”组织群众围坐一起共同商讨,和当事人谈感情、忆往昔、看未来,引导过错方主动承认错误,促使双方适当让步,成功化解了矛盾。

在矛盾较为复杂,需专业法律人士指导介入时,通过“向阳花开”线上调解室,直接连线法官、检察官,远程面对面调解;引进专业诉前调解团队“和尔解”现场调解,“许多矛盾都能通过专业人士‘讲道理’的方式依理化解”。中原区建设路街道相关负责人说。

群众对法律的认知越清晰,矛盾风险的隐患就越低。

建设路街道聚焦问题根本,构建“队伍+阵地+云端”的全域普法矩阵,深入挖掘辖区法治资源,培育了一支由19人组成的“法律明白人”队伍,他们化身“行走的法典”,活跃在社区院落把生硬的法条变成顺耳的贴心话;在6个社区全域搭建家门口的“普法课堂”,做到按需普法、送“法”入院。

通过平安建设与网格化治理的深度融合,2024年建设路街道共化解矛盾纠纷513起。

这样的场景不只出现在建设路街道,郑州全面推进平安建设率先融入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体系,推动4.6万名综治力量和2.6万名审判员、检察员、民调员、警员、巡防员、律师“五员一律”常态化进驻网格,贴近群众提供法律服务,实现了矛盾化解、风险预警、源头防控“入网、在网、一网处理”,书写着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

“善良的心是最好的法律”,郑州持续叫响“网格议事厅”、“小巷先锋课堂”等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品牌,建立城市综合信用积分体系,以“郑能量”引领新风尚,走出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郑州经验。

本报记者 王战龙

《郑州晚报》版面截图

分享到: 编辑:刘潇潇 统筹:曹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