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吃还能抱着睡!这个夏天冬瓜大火!

2025-07-16 来源: 郑州晚报 郑州客户端官方网站 分享到:

“你别说,真的凉快不少哎!”有博主亲测近日因成本低、操作简单,迅速在高温席卷的夏季走红的消暑偏方——抱冬瓜睡觉后感叹。在各大社交平台上也掀起一股“人手一个冬瓜”的热潮,不少网友晒出自己或家人怀抱冬瓜入睡的照片,戏称其为“天然空调”。网友们纷纷尝试后表示,抱着冬瓜睡觉不仅清凉感十足,还能缓解燥热带来的不适。

7月14日上午,记者从淘宝平台获悉,部分果蔬店在售卖冬瓜时,已打出“清凉消暑大冬瓜”“天然空调”等标签,甚至将小孩或大人抱冬瓜睡觉的照片放在首页,吸引消费者购买。一名IP在河南的网友调侃:“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冬瓜保质期长,还能做菜。”

然而,随着“抱冬瓜睡觉”现象的火爆,也有不少人提出疑问:一根冬瓜真的能降温?这种“土方”是否适合所有人?

冬瓜为何会成“降温神器”?

“抱冬瓜睡觉”这一土方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是古人夏天解暑的好方法。来自民间流传的《夏夜抱瓜眠》一诗曾记载古人借助冬瓜消暑的传统。那么冬瓜为什么会成为“降温神器”?这与冬瓜的物理属性与中医理论密切相关。

从物理属性来讲,冬瓜含水量高达95%以上,且表皮坚硬、质地均匀。其高含水量和较大比热容使其能快速吸收人体热量,并通过水分蒸发带走体表温度,是个天然的水枕,接触人体时可通过热传导实现物理降温。

从中医角度看,冬瓜性微寒,味甘淡,归肺经、小肠经,具有清热解暑、利尿消肿的功效。冬瓜皮更是一味中药材,水煎内服可缓解暑热。现代营养学研究也表明,冬瓜富含维生素C、钾等矿物质,是低热量高水分的理想食材。

此外,由于冬瓜成本低,买回来后只需清洗掉表面白色毛刺,保留外皮的步骤简单,人们纷纷跟风尝试古代降温偏方,但该降温小妙招并不适合所有人。

医生提醒:根据体质,不要盲目“抱瓜”

7月15日,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李琳提到尽管“抱冬瓜睡觉”有其科学依据,但并非适合所有人,且存在着风险。

李琳表示:“冬瓜表皮温度通常比环境温度低5℃~8℃,长时间紧抱可能导致局部皮肤低温烫伤。”尤其对儿童、糖尿病患者或感觉迟钝者而言,皮肤对温度感知较弱,更容易因忽视危险而造成损伤;如果在处理冬瓜时不注意,冬瓜表皮受损,则潮湿的内部环境可能滋生细菌。若使用者皮肤存在伤口,接触后可能引发感染。因此,李琳建议在使用前彻底清洗冬瓜表面,去除白色毛刺,并用干净毛巾包裹与皮肤隔离,以降低细菌传播风险。

此外,脾胃虚寒、阳虚体质者需谨慎尝试,冬瓜的物理降温可能加重腹痛、腹泻;孕妇、婴幼儿及慢性病患者因身体调节能力较弱,易因受寒诱发感冒、腹泻或原发病加重;体弱畏寒者则可通过薄棉布包裹冬瓜间接接触,或将冬瓜置于枕边局部降温,避免直接接触身体敏感部位。

李琳提醒:“民间偏方需理性看待。短期使用或能缓解燥热,但持续接触低温物体超过2小时反而有害。”她提醒公众,夏季防暑应结合科学手段,既要善用传统智慧,也要关注个体差异,切勿盲目追捧“偏方”。

夏季科学解暑小妙招

面对持续高温,李琳建议采用科学且兼顾健康与舒适的方式降温。空调温度调至26℃左右并避免直吹,定期清洁滤网;风扇可调至最低档摇头送风,促进空气流通。物理降温方面,用棉布包裹冰袋冷敷颈部、腋下等血管密集处,搭配透气性好的草编/亚麻凉席与风扇循环空气。饮食上推荐冬瓜、丝瓜等高水分瓜果及杨梅、乌梅等水果,避免冰镇冷饮和辛辣食物,可饮用淡盐水、绿豆汤补充电解质。日常防护需穿宽松浅色衣物、遮阳防晒,早晚通风并拉帘遮阳,室内可摆放薄荷、茉莉等植物;运动宜选择上午10点前或下午4点后的阴凉时段,推荐八段锦、太极拳等柔和运动,运动后及时补水。

“抱冬瓜睡觉”作为传统消暑智慧,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巧妙利用,但一些土方子并不适合所有人适用。李琳提醒:“高温天气下,保持空气流通、适度补水才是关键,不要盲目尝试偏方。”

随着夏季持续高温,公众需理性看待网络流行的“降温妙招”,优先选择安全、有效的科学方法,同时关注自身健康状况,才能做到防暑与养生并重。

记者 黄栖悦

分享到: 编辑:陶莎 统筹:陈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