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兜底民生”到“品质生活”:郑州民生答卷“又卷了”

2025-05-26 来源: 郑州晚报 郑州客户端官方网站 分享到:

行走在当下的郑州,你可以透过大街小巷、百姓生活的细微观察,看到无处不在的“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的理念……

看力度,以“安居”助“乐业”。今年一季度,郑州以重点民生实事为引领,全市达成就业意向56479人,共引进各类重点人才29801人。

看精度,以“智能”助“传统”。如今,全市43家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全部实施检查检验结果线上线下互认,为患者节约费用3788.6万元。

看温度,以“温情”助“希望”。今年,郑州积极开展探访关爱服务,如今,已完成对7064个独居、空巢、留守、失能、重残、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老年人的居家安全探访任务。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上,郑州正以为民情怀为笔,以民生实事为墨,书写“人民之问”的崭新答卷。

织密民生保障网 跑出温情加速度

“你好,这里是二七区民政局社会救助科,您这个月的医疗个人自付费用达到了3万元以上,按照我区临时救助相关规定,您可以携带他的户口本、身份证等材料申请临时救助……”“我正要去咨询呢,你们就把政策送到家门口了……”接到工作人员的电话后,大学路街道郑大社区残疾人阿飞激动地说道。

自年初以来,市民政局不断建立健全政策体系,起草《郑州市低保边缘家庭和刚性支出困难家庭认定办法》《关于建立社会救助工作容错免责机制的意见》,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支撑体系。

据统计,截至4月底,已发放城乡低保金1.07亿元、保障低保群众4.8万人;发放特困供养资金0.57亿元,保障特困群众1.37万人;发放临时救助资金173万元,临时救助困难群众788人次。

同时,市民政局积极探索“物质+服务”社会救助模式,分层分类落实救助政策,加快推进社会救助由“兜底民生”向“品质民生”转变。

“大爷,胡辣汤、豆腐脑、八宝粥,想喝啥?”惠风和畅的5月天,新郑市民政局携手新郑市志愿者协会,来到龙湖镇开展了一场温暖人心的关爱特困老人活动。

除了送上爱心早餐外,志愿者们还为老人们提供了贴心的服务。他们为老人测量血压,仔细询问老人们的身体状况,给予健康建议;帮助老人整理内务,打扫房间,让老人们的居住环境更加整洁舒适。

今年以来,郑州市民政局扎实推进养老服务体系高水平发展。研究出台《郑州市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实施意见》《关于切实抓好养老服务场所水电气暖价格优惠政策落实的通知》等制度,进一步细化养老服务政策;开展探访关爱服务,完成7064个独居、空巢、留守、失能、重残、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老年人居家安全探访任务;持续开展养老服务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成立工作专班,明确27项整治任务清单;加强养老服务机构安全检查工作,采用“四不两直”等方式共检查抽查各类养老服务机构157个,对排查出的问题隐患实行清单管理。

打好稳就业组合拳 筑牢民生保障根基

“咱们社区这个小站太方便了,以前找工作纯靠自己四处打听,现在社区里建了乐业小站里面有各类招聘信息,不但岗位多、选择性大,还能推荐适合的岗位,真是太方便了。”这天,管城回族区王女士推着孩子来到该小区乐业小站,听着工作人员介绍宝妈岗位后高兴地说。

招聘会、乐业小站、线上招聘会……搭建对接沟通平台,是郑州市深化人才服务创新、构建多层次人才生态圈的生动缩影。

不仅如此,今年,郑州以“郑聚英才计划”为牵引,打出一套人才“引育留用”组合拳,并先后制定市级19项配套人才政策,以及16个开发区、区县(市)的人才配套政策,形成“1+19+16”郑州市人才政策体系。

5月15日“郑州青年卡”上线,四大服务版块、两大服务专区,人才公寓申请、青年人才驿站入住等15项青年人才保障性政策,一键读懂政策红利实现“一卡认证”,青年招聘专区畅通青年人才就业渠道,实现“一触即达”。

今年4月,2025年郑州市第三批人才公寓上线配租,涉及二七区、经开区、中原区、郑东新区4个项目共计2052套房源,向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提供住房,网上最快60秒审批,目前已配租20批5万套(间)。

据统计,今年一季度,全市各招才引智成员单位共开展各类引才活动53场(线上11场,线下42场),达成就业意向56479人,共引进各类重点人才29801人。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29万人;持续实施青年创新创业行动,已为大学毕业生开拓有效就业岗位 7.08万个;完成职业技能培训9.02万人次,新增高技能人才 5.4万人。

让患者看病就医更便利 更高效

医疗卫生服务是民生之需,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改革力度,紧紧围绕抓项目、提能力、强服务、优环境的工作目标,强化服务举措,办好惠民实事,全心全意护佑人民群众生命健康。

“检查结果互认这项举措确实好,减少了看病环节,也节省了费用。”5月22日上午,郑州市骨科医院门诊大厅,享受到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便利的患者张女士连连称赞道。

张女士因腰疼不见好转,来到市骨科医院下肢门诊就医,坐诊医生打开医院病历系统,输入患者个人基本信息后,电脑桌面自动弹出了医检互认平台的网站,页面上出现了患者曾于4月25日在外院做过的“腰椎平扫”检查报告。根据检查报告单,医生对患者的病情有了相应了解,张女士的检查检验项目里少了这一项支出。

据介绍,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不同医疗机构之间对彼此的检查检验结果予以认可,避免重复检查的一种机制。政策规定,通常只要是患者3个月内做过的检查项目、一个月内做过的检验项目,都可以医检互认。2023年以来,郑州市启动推行“便民就医优流程”,进一步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检查检验结果线上互认是其中之一。

统计显示,目前郑州全市43家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全部实施检查检验结果线上线下互认,23家社会办医疗机构接入互认平台开展医检互认。全市医检互认项目已达142项,累计完成互认142.1万次,为患者节约费用3788.6万元,有效减轻患者看病就医负担。

打造新型配电系统郑州样板 为市民品质生活保驾护航

电力是城市经济的先行官,不停电或少停电就是对市民生活品质有力保障。

4月23日,在郑东新区商务外环路附近的歌亿配开闭所,河南首个投入实际运行的基于光纤通信技术实现的配电网差动保护及自愈系统。

“星型”高可靠性网架结构实现“主次双层、双通互济、主配协同、全停全转”,目前,该公司已在郑东新区CBD、二七商圈、高新区135平方千米核心区域内建成24组星型网架。“星型”智慧配电网示范区供电可靠率达到99.999132%以上,用户年平均停电时间不超过4.56分钟,标志着郑州配电网在供电可靠性和智能化水平上实现了显著提升。

在“星型”网架基础上,该公司还打造了自愈式新型配电系统,这不仅是新型配电系统建设的重要试点项目,也是该系统在河南首次投入实际使用。这套系统的投运为新能源接入和消纳奠定了可靠的设备基础,为郑州配电网向清洁、低碳、高效的能源互联网发展,为把CBD商圈打造为城市综合能源服务样板作出贡献。

今年以来,郑州配电网完成自愈66次,平均用时53.2秒,减少停电时户数8171时·户。未来,随着5G通信、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融合应用,该系统还将持续升级,打造新型智慧配电网“郑州样板”,为郑州建设中心城市提供更智能、更可靠的能源保障。

记者 陶然 刘盼盼 王红 张华

分享到: 编辑:刘潇潇 统筹:张改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