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郑州市正式进入汛期。郑州市城市管理局立足“防大汛”,积极推进城市积水点治理,加快排水管网、雨水泵站、排水明沟(暗渠)建设或改造升级,持续提升城市排水防涝能力,全力保障城市运行安全。
精准发力:积水点治理打出“组合拳”
根据气象部门研判分析,预计今年我省汛期气候状况总体偏差、降水偏多、气温偏高,降水分布不均,旱涝风险叠加,旱涝并存、旱涝急转风险较高。
市城管局按照“因地制宜、一点一策、分类整治”的原则,城区20处易涝积水点采取短期应急管控措施。其余采取长期治理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推进主城区城市道路积水点治理工作。截至到目前,已完成南三环片区、紫荆山路人民路交叉口等积水区域治理186处,今年6月底前将完成商都大道明理路交叉口、东三环经南三路交叉口等6处积水区域治理;同时加快北部杨金明渠、南部渠南路排水管网、西部庙湾水库、东部七里河分洪等工程建设,叠加主城区积水点改造同向发力,最大限度降低积水风险。
分步攻坚:排水管网改造畅通“城市血脉”
市城管局排查市内五区及郑东新区排水管线约6361公里,结合目前城区老旧排水管网现状和管网运行实际情况,按照“先急后缓、先干后支”原则,以“雨污分流、各行其道、污水入厂、雨水进河”为目标,制订了《郑州市排水管网能力提升工作专案》,分批次逐步完成道路排水管网提升改造。
郑州市主城区先后实施了南三环、颍河西路、同乐路、齐礼阎西路等共计约70公里排水管网提升改造,健康路、杜岭街、汝河路等约10公里排水管网提升改造正在进行中,茂华路、交通路、丰乐路、英协路、沁河路、香山路、国基路等20条道路已列入改造计划。
枢纽升级:雨水泵站扩容激发排涝“硬核动力”
作为城市排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雨水泵站承担着排雨水、防内涝的重要任务。它通常设置在城市低洼地区或易涝区域,将收集到的雨水提升至更高的水位,再通过排水管道输送至下游或处理设施。
为提升汛期特别是强降雨期间城市排涝能力,市城管局实施了城市雨水泵站提升改造,近年来累计新建雨水泵站31座,升级改造泵站35座。现有城区泵站总计166座,其中,雨水泵站140座,抽排能力提升至87.7万立方米/小时。
清淤焕新:排水沟渠贯通舒活“城市经络”
据了解,郑州市主城区雨水除小部分区域通过枯河排入黄河外,其他均通过贾鲁河及其支流金水河、七里河等13条河流排入淮河,同时城区还有现状明沟(暗渠)共33条、116公里,在汛期排水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了提高城区现状明沟(暗渠)排水能力和防洪标准,市城管局对排水明沟(暗渠)开展了清淤疏挖,并推动明沟建设改造。截至目前,已完成现状排水明沟(暗渠)全部疏挖任务,李月庄明渠、古荥明渠等明沟已建成,西干渠、杨金明渠、瓦屋李明沟等工程建设正在推进。
立体布防:“三防并举”织密应急安全网
为保障汛期应急响应和雨情应对能力,市城管局坚持“技防、人防、物防”三防并举:“技防”方面,建成了城市内涝监测预报预警系统,覆盖视频信息11297路,监控点位415处;“人防”方面,组建了包括市政、环卫、燃气、自来水、绿化等81支共4625人的防汛应急抢险队伍,组织多场景防汛演练18次;“物防”方面,全系统共储备移动泵车72台(小时抽排能力达到8.1万方),发电机147台,救生衣3900余件,防汛沙袋9.5万余个。
记者 谷长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