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买的新房,为啥会有人精准找到你的电话,问你是否装修、买家具?今天,新密市人民法院发布已审结的一起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件,为群众敲响了隐私保护的警钟,也为商家划清了合法经营的边界。
张某经营着一家家具店,为拓宽客源渠道,他通过与小区物业违规合作、进行“异业交换”等一系列非正规操作,非法获取5207条个人信息。这些信息涵盖个人联系方式等关键内容。张某将这些信息存在店内台式电脑中,随后分发给销售人员,用于电话推销、广告营销等商业活动,以此谋取私利。
后经群众举报,公安机关依法立案侦查,张某被传唤到案后,如实坦白了自己这一系列的违法行为。
新密法院审理认为,张某违反国家关于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明确规定,非法获取并向他人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达到严重程度,其行为已经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鉴于张某到案后能坦诚交代犯罪事实,依据相关法律条款,依法可予以从轻处罚。综合考量其非法获取信息的数量、用途等因素,法院最终依法判处张某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六个月,并处罚金2000元。
在此,法官提醒广大群众,任何非法获取、买卖、泄露个人信息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严厉惩处。合法经营才是长久之道,切勿因小失大,以身试法。
商家合规经营,个人信息防外流:
1.合法获取信息:若需收集消费者信息,务必要取得当事人本人明确授权,严格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杜绝一切不正当渠道。
2.规范信息管理:对于已经收集到的公民个人信息,必须妥善保管、严格保密,严禁随意泄露、买卖或交换,防止信息外流。
3.加强员工培训:定期开展法律知识培训与职业道德教育,避免销售人员私自收集、使用客户信息,确保全体员工都知晓法律红线不可触碰。
防止个人信息泄露,法官为您支招:
1.在社交媒体上,要谨慎行事,避免透露真实住址、身份证号、行程等敏感信息。
2.对于快递单据、账单等纸质文件,在丢弃前一定要撕毁或涂黑关键信息,防止被不法分子利用。
3.面对各类调查问卷、抽奖活动时,要保持警惕,谨慎填写,避免进行非必要的授权,以免个人信息被不当收集与滥用。
记者 鲁燕 通讯员 秦世璞 魏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