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浪潮下,知识产权早已成为企业实现价值跃升的“硬核资产”。然而,让这些沉睡在文件柜中的专利真正“活”起来,转化为推动企业发展的“真金白银”,离不开金融的深度赋能。
在河南,一场关于知识产权与金融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正在蓬勃展开。
破解发展难题:专利变“真金”,助力企业突破瓶颈
从传统铸造工艺到铸造砂模3D打印,这位“铸造老兵”称其为自我革命。
他掌舵的郑州某三维科技有限公司,将3D打印技术和传统铸造进行结合,通过运用新一代超大型工业级铸造用3D打印砂模技术成果转化应用,所打印的砂模效率高、成本低、稳定性强。“这个项目的实施共取得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22项,软件著作权5项,商标注册2项,另外有多项专利申请正在审核中。”企业负责人说道。
然而,近10年的研发长路并非一路坦途。高额的设备购置、材料试验和人员投入费用,让企业现金流捉襟见肘。彼时,企业虽手握大量专利,却不知这些无形资产能转化为“真金白银”。
转机出现在中国银行郑州上街区支行的一次走访调研中。工作人员敏锐捕捉到企业的技术优势与痛点,向企业介绍专利质押贷款相关情况。最终,这笔“知产变现”的资金犹如“及时雨”,不仅解了企业燃眉之急,更成为技术迭代的加速器。如今,公司的产品进入了高端制造领域,专利数量也在持续增长。
让沉睡的的专利从纸页间“苏醒”,转化为推动企业前行的澎湃动能,背后凝聚着金融力量的精准滴灌与匠心护航。正是金融“活水”的持续注入,让企业看到了知识产权的“变现”能力,让企业科技创新更有底气。
构建生态体系:创新服务方案,全周期服务护航
金融的助力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科技创新的幼苗破土而出,最终成长为硕果累累的产业巨擘,每一个生长环节都需要金融“活水”的持续浇灌与培育。
对此,结合科技型企业不同阶段的特点及差异化金融服务需求,中国银行河南省分行积极打造“中银科创+”特色品牌,提供针对性的产品服务策略。
据了解,针对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企业,中国银行总行已筹设科创母基金,聚焦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物技术等关键领域,目前已在多个重点城市落地,郑州也在积极对接中,为初创期科技型企业提供股权融资。
而针对成长期科技型企业,从“看过去、看押品、看报表、看规模”,到“看产业、看技术、看团队、看未来”,中国银行河南省分行创新思路,更多关注企业未来价值和核心人才价值。针对科技型小微企业,推出“专精特新贷”、“知识产权贷”等专属产品,满足小微企业融资需求。
对于成熟期企业,中国银行河南省分行发挥全球化、综合化特色优势,在流贷、固贷、并购贷的基础上,联动中银证券、中银投、中银金租等中银集团附属机构,提供债券、租赁等全方位金融服务。
以中国银行安阳分行为例,近年来,该行聚焦当地重点行业发展,为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创新领域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同时围绕重点园区,为园区内科技型企业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此外,为促进安阳市科技型企业发展,中国银行安阳分行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简化授信流程,开辟绿色审批通道,为进一步激发全市科技型企业焕发内生动力贡献力量。
从种子期的萌芽托举,到成熟期的全球护航,可持续发展需要构建多方协同的生态体系。中国银行河南省分行以 “中银科创+”品牌为锚点,正在构建起全链条、立体化的科技金融生态。
赋能产业发展:激发创新活力,让“科创”和“金融”双向奔赴
一个科技型企业的成长,一个产业的发展壮大,往往需要金融力量的支持和助力。
截至3月末,中国银行河南省分行共服务科技型企业5400余家,科技金融贷款突破700亿元。在助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该行搭建科创生态场景,打造以服务科技型企业为核心,汇聚政府单位、投资机构、产业龙头、行业协会、高校院所等科创生态各方力量的科创生态圈,引导各方科创要素有效聚集,助力科技成果转化,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务。
当前,以大模型、生成式AI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蓬勃发展,加速融入大众生活。前不久,中国银行总行发布《支持人工智能产业链发展行动方案》,将在未来5年为人工智能全产业链各类主体提供专项综合金融支持。中国银行河南省分行积极跟进,对于省内人工智能智算中心、算力基础设施、算力模型研究、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等,推出“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产业应用”的一体化金融服务模式。
从一纸专利到一条生产线,从一家企业到一个集群,中国银行河南省分行正以构建知识产权金融服务体系为支点,撬动科技创新的无限可能。
郑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