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毕业季临近,高校毕业生迎来求职、入职高峰,大家在寻觅心仪工作的求职路上,也要保持警惕!“托关系”找工作?小心“捷径”变陷阱。今天,来看巩义市人民法院审结的一起以为他人子女安排工作为由骗取钱财的诈骗案例。
2020年至2023年,王某及其妻子谢某在巩义市某地经营馒头店,期间,张某和李某经常来店里购买馒头。王某向顾客们谎称自己有两个女儿都是某省级领导,本人又与公安部某领导系战友,认识上海某领导。王某称能通过这些关系安排人到政府机关工作,并给张某看手机上与高级领导的通话记录。王某承诺可以帮其孩子安排工作,随后多次向张某夫妇索骗共计45.5万元、向李某索骗30万元。王某又通过虚构的亲属及社会关系,以帮助追回借款为名骗取赵某2万元。
实际上,王某、谢某将骗取的赃款部分存入谢某的银行账户,部分用于老家房屋翻新装修、购买家具家电等。
法院审理认为,王某及其妻子谢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能为他人安排工作、追回欠款,骗取他人财物,数额特别巨大,以诈骗罪追究其刑事责任。法院依法判处王某有期徒刑11年,并处罚金10万元;判处谢某有期徒刑3年,并处罚金2万元;责令王某、谢某退赔非法得利。
提醒:任何以“活动经费”“疏通关系”为由索要钱款的行为均涉嫌违法
求职应通过官方平台或合法程序,勿轻信“内部渠道”“特殊关系”;拒绝“打点”话术,任何以“活动经费”“疏通关系”为由索要钱款的行为均涉嫌违法;强化证据意识,转账记录、聊天截图等需完整保存,遭遇诈骗第一时间报警;严守法律红线,若“请托”行为涉及行贿,请托人与受托人均将承担法律责任。
记者 鲁燕 通讯员 张霈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