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朋友圈”“预制晨袍照”“预制朋友圈”“预制留学”“预制健身”……在生活中,我们或许都听过 “预制” 这个概念。而所谓“预制人生”,简单来说,就是按照他人既定的规划或社会普遍认可的模式去生活。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种感受,我们每天看“避坑干货”和“XX指南”,目的就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永远都不出错,我们不能接受任何有风险的行为。但我们对预制的态度是矛盾的。预制能提供一定的安全感和稳定性,却也有限制个人的兴趣和创造力的发挥,让这个人逐渐失去对生活的热情和探索新事物的勇气。
那么,生活可以预制吗?我们希望它可以偶尔如此,也但愿它不会全部如此。然而,“预制”,这种行为背后大家的动机是什么?它究竟反映了现代人的何种心理需求?它为我们带来了什么,又让我们失去了什么?我们应当如何面对?
预制生活 攻略人生的终极形态
从假期旅行到日常工作,小爱的朋友圈中总是充满了风光旖旎的景色和忙碌的工作日常,仿佛她的生活是一部精心剪辑的纪录片,殊不知有时候几个月中发的内容都是几天中拍摄好的。“美图秀秀后的图文能避免仓促分享的粗糙感,通过剪映剪辑、排版和文案打磨,我可以传递热爱生活的态度,为自己和大家带来情绪价值,更是属于我未来的社交剧本。”27岁的小爱在朋友聚会上这样描述她的“预制”日常。
在婚宴前两个月,西西和丈夫去呼伦贝尔举行了只有两人的宣誓仪式,选择婚庆公司的套餐,流程精简,意外情况也变得不再可怕,整个仪式简单而温馨,让她在婚宴时能够轻松享受,与朋友们尽情交流。
“如果只办婚宴,我开心的时间只有筹备前的一两个月,而我在预制仪式到婚宴的这段时间里,等待给大家呈现的这段时间也是快乐的。那种期待和忐忑的心情很美妙”。西西表示,通过提前计划、分块实施,获得满足的过程以一种奇异的方式拉长了。
上班族小宏一到假期就会“浪迹天涯”,看遍祖国山河,每次带回来的一堆照片他从不一次发完,经常旅行一次发两三个月。“打工人平常生活忙碌,好不容易去玩或者去干一点能让自己开心的事情,给自己留一份记录甚至纪念,只要发的内容是真实的,想表现一下其实也无可厚非。”小宏这样解释自己的行为。
然而,“预制生活”也引发了不少争议。有人认为这是对生活的过度规划,将生活变成了一个个可操作的部件,失去了生活原本的随机性和趣味性,变得刻板、既定且乏味。
李梓豪在“预制”了一段自己的朋友圈后,发现自己的朋友们逐渐变得“陌生”,他们的互动变得机械,点赞和评论似乎更像是对内容的评价,而不是情感的交流。“我开始怀疑,大家真的在关心我的生活吗,还是只是在完成一个社交任务?”
32岁的摄影师张天亮对此感触颇深,他的朋友圈充满了视觉美学的追求——晨曦中的咖啡馆、黄昏下的街道……而在他的私人生活中,他却坦承自己常常感到焦虑和失落。“朋友圈只是一个面具,实际上我的生活远没有那么精彩。”他自嘲地说道。在追求视觉效果的同时,他表示,虽然一切都在铺垫“完美”,实则是忽略了对生活的真实感受,也削弱了社交媒体上与他人的真诚沟通。
“当精心制作与排版的朋友圈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关注度时,也会非常失落感,除此之外,在与他人的对比之下,也会越发的觉得自己精心策划、发布的内容存在不足。”郑州大学大二的姚同学说出了自己的苦恼。
可以主动选择 也可被迫接受
追求无错生活,依赖经验分享,放弃个人体验,生活变得标准化无新意。“预制”创造下的事物为何突然如此盛行?实则原因是多方的。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中国人传统的“任务型导向”观念依然存在,父母常把孩子上大学、结婚、生子等当作“任务完成”,年轻人在现代社会虽无法完全摆脱这些外在需求,但又希望简化流程,于是被迫选择将生活的一部分外包,通过预制来完成任务并降低负担。
“父母要求我们在时间的洪流里一定要向前发展,一定要在适当的时间做适合自己的事情,对我们的人生的时间表有很明确的安排,不然就是‘过时不候了’。既有任务设定,又有时间的紧迫感,‘预制’必然会成为我们追求效率的方式。”今年过年又被催婚的张慧说。
同时,社会时间的紧迫感也促使主动年轻人选择预制。在这个充满各种变数、信息洪流裹挟的快节奏时代中,预制成了年轻人追求效率的方式,成为了他们应对不确定性的一种“良方”。
“‘预制内容’能给我更多时间进行优化,提前做好准备也更让人安心,在这样的时间管理下,能够避免后期没空、手忙脚乱等情况的发生。”上班族天骐表示,自己所在公司领导的演讲稿都需要他提前写好,以便有更多完善空间。
再者,人们的社交需求也推动了预制的流行。每个人都希望在社交平台上展现出自己积极美好的一面,以获取他人的关注与认可这类正向反馈,满足一种社交期待,从而主动选择这一行为。
打开汽车销售帅帅的微信,一千多个朋友遍布各行各业。“如今朋友圈领导、同事、家人、陌生人都有,它在我与他人社交过程中占据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是一个展现生活的重要窗口,‘预制内容’就可以让我的朋友圈变得更加积极,更加普及,可以给所有看的人一种比较好的印象。”帅帅这样说道。
可以看出,当“预制”一词被用来形容生活时,或许并不像“预制菜”一样给我们一种快捷但并不营养的印象,而是在更合适的时间里感知生活的温热。比如,许多人“预制朋友圈”,其实也是为了留给未来自己一段精彩的记录。
在郑州大学大二的小任眼中,预制朋友圈是对她生活理想部分的展示,预制的内容也是她生活中确实在经历的,“预制朋友圈也不是全是为了让别人看到,其实也可以是自己的一份很好的‘回忆录’。”
多一份勇气 打破预制人生
生活最有趣的地方在于那些不可预制的部分,对于预制人生,我们不必全盘否定或接受。可以在尊重自己内心的前提下,合理借鉴其中有益的部分,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节奏,既不盲目追求冒险,也不过度被既定模式束缚 。那么,生活中,我们该如何正确把握“预制人生”呢?
打破“预制人生”的枷锁,拥抱不完美,珍惜真实。既要利用预制的优势来应对生活的挑战,又要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知的好奇心,让生活既有规划的条理,又有意外的惊喜,这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生活态度。
“总的来说,预制生活中,有一部分是主动选择,有的则是被迫接受。主动选择的人会从中找到应对一些复杂生活的简单解法,倒也是一种自我解放和洒脱。不过对于主动选择的预制生活来说,或许更多的是一种自我束缚。倘若瞻前顾后、战战兢兢,忙于表演排练,看似让生活尽在掌控之中,实则限制了生活的无限可能。就像吃‘预制菜’,口感是稳定,品质也有保障,确实能解一时之急,但没有‘锅气’也会为不少人所诟病。”对于如何把握“预制人生”,河南财政金融学院心理学专业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徐爽总结道——我们吃的不仅是菜,更是生活,让“预制菜”变“现场小炒”,也许口味不那么“标准”,但能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热气腾腾。
“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里,希望每个人都成为那个敢于思考、敢于探索、敢于改变的人。要一直保持一颗开放的心态,不断接纳新的观点和思维方式,不断地学习、思考、探索、成长,才能拓宽自己的认知边界;还要学会独立思考,不盲目跟风,不轻易被外界的声音所左右;同时,要有自己的判断和选择,真正活出独一无二的自己,看清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徐爽说。
记者 李娜 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