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揭开“全网最低价”陷阱,三招破解直播消费“套路”

2025-03-14 来源: 郑州晚报 郑州客户端官方网站 分享到:

“家人们,全网地板价,错过今天,再等一年都不止!”网络直播带货的诱惑是否让你有了购买的冲动?今天,郑州新郑市人民检察院对外发布近日已办理一起典型网络直播诈骗案,以“个案切入+社会治理”双轨模式,不仅为广大消费者成功拆解虚假宣传的“糖衣炮弹”,更给新业态的法治化监管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检察方案。

“家人们,火力全开刷礼物冲榜一,全新苹果手机直接免费送!”“家人们,全网地板价,错过今天,再等一年都不止!”2024年,主播方某的直播间凭借“挥金如土”的人设,短短数月吸引数万粉丝关注。新郑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张丽君在复盘案件时发现,方某的“财富剧本”,实则是步步为营的陷阱:

道具以假乱真:走进方某的直播间,映入眼帘的是堆砌如山的假现金,包装精美的伪造苹果手机包装盒,还有通过高超P图技术炮制出的虚假存款、转账截图,无一不在营造一种“实力雄厚,不差钱”的假象,只为骗取观众的信任。
话术步步紧逼:“限时返现,手快有手慢无”“全网最低,错过血亏” 等极具煽动性的话术,像一双双无形的手,刺激着观众的神经,诱导他们冲动消费。“刷礼物就能免费拿手机”“高额返利,躺着赚钱” 等虚假福利承诺,更是让无数人深陷其中,可这些承诺从未兑现过。

精准锁定目标:方某团队精心挑选夜间休闲时段,此时中青年群体大多放松警惕,更容易沉浸在直播氛围中。他们利用观众的从众心理和即时互动特性,疯狂煽动打赏,单个受害者损失最高可达1.2万元。

“这类诈骗,本质上就是‘电子化杀猪盘’。”张丽君说,“主播先用情感共鸣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建立信任,再用虚假利益诱惑,让观众冲动消费,最后卷款消失,留下受害者独自承受损失。”

检察官们通过调取直播平台后台数据,梳理支付宝、微信转账记录,精准锁定方某诱导打赏行为与资金转移路径之间的对应关系;对直播录屏内容进行逐帧细致分析,追溯话术源头,确凿证实方某虚构福利、欺诈消费者的主观故意;最后,结合平台运营规则,明确判定主播作为直接责任主体,必须对宣传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最终,方某因涉嫌诈骗罪被批准逮捕,案件正在进一步审理中。

维权提示:三招破解直播消费“套路”
为帮助广大消费者在纷繁复杂的直播购物环境中,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张丽君总结出证据留存“三步法”:
一是即时录屏,留存全貌:迅速开启录屏功能,完整捕捉主播宣传的每一幕,将原始信息毫无遗漏地保留,以防商家事后抵赖。

二是精准截图,锁定关键:即刻截取商品详情页面,聚焦商品参数、材质、售后等要点;抓拍主播承诺话术,固定其信誓旦旦的言辞;留存订单支付界面,明确金额、支付时间等关键信息,为维权备好铁证。

三是及时投诉,保留记录:即刻向平台客服投诉反馈,如实陈述遭遇,同时妥善保存与客服的沟通记录,无论是文字对话还是通话录音,都将成为维权路上的有力支撑。

理性消费“两警惕”。一是警惕情感裹挟,不陷营销迷障:面对“家人们帮个忙,不买就是没情分”这类情感绑架话术,务必保持清醒,不让感性冲昏头脑,规避冲动消费的风险;二是对于“脱离平台交易更优惠”的陷阱,务必果断拒绝,切莫贪图小利尝试私下转账、点击第三方链接付款,全力保障资金安全。

维权途径“一条线”。火速向直播平台检举揭发,严令平台即刻冻结涉案账号;迅速借12315平台或检察机关“消费者权益保护绿色通道”,有序呈上确凿证据材料。

记者 鲁燕 通讯员 周庆华 任静

分享到: 编辑:刘潇潇 统筹:陈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