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猜猜这样的灯谜很有趣
“人到包头又相逢” 打一字,你知道谜底吗
元宵节传统字谜受欢迎,谜题变化折射时代变迁
元宵节灯谜活动不仅是传统民俗的延续,也是一面反映社会文化变迁的“镜子”。元宵节期间,郑州市一些机关、公园、商场等举办了精彩纷呈的灯谜竞猜活动,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为元宵节增加了节日内涵和趣味。近日,记者浏览这些灯谜发现,随着时代发展,灯谜内容从古典文学、自然现象逐渐转向科技热点、网络流行语甚至社会议题,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传统字谜物谜经久不衰
传统字谜物谜受人们喜爱,千百年来经久不衰,也是每年元宵灯谜竞猜中的保留项目。
昨日,二七路某大型商场举办有奖猜灯谜活动,现场人头攒动,不少人津津有味地面对谜面琢磨起来。
“来自水中,却怕水冲,回到水里,无影无踪。(打一字)”一名年轻女子稍作思索,便猜中了:“是冰。”
“人到包头又相逢。(打一字)”“这个是什么呢?”一对青年男女皱起了眉头。“不好猜,看看别的。”男子说。女子却不甘心,干脆拿出纸和笔写了起来:“‘包’头下面来个‘人’,有点像‘欠’,再加个‘又’,不就是‘欢’吗?对不对呀?”
“精彩的哑剧。(打一句唐诗)”“阿娇暗泣有谁知?(打一句唐诗)”“这有点儿难了!真猜不出。”有人开动脑筋,有人拿出手机上网搜,猜中者喜笑颜开,猜不中者也不气馁,继续从别的谜语中寻找乐趣。
植物科普和生态文明融入灯谜
今年月季公园的灯谜,除了传统的字谜、现代生活用具类等谜语,有不少是植物类的。“小小花儿爬篱笆,张开嘴巴不说话,红紫白蓝样样有,个个都像小喇叭。”“这是什么呢?”不少人百思不得其解,有人很快揭开谜底:“牵牛花!”
“铜盆粗棵树,芝麻大点叶,任凭山岩坚,千年见苍翠。”“这个我知道!”一名游客揭下谜条,来到领奖台前,“是柏树,对不对?”“对了!”工作人员向他发放了小奖品。
“池中有个小姑娘,自小生在水中央,粉红笑脸迎风摆,身挨绿船不划桨。”(谜底:荷花)。在灯谜中,这种常见植物的灯谜很快便被人们抢猜,但也有一些较为冷门的植物灯谜,令人冥思苦想。如“扎根不与菊为双,娇嫩瑰丽放异香,唤作拒霜不相称,看来却是最宜霜。”(谜底:芙蓉)。“打起高柄伞,穿起夏布衣,生来不怕热,为何脱我衣。”(谜底:棕榈树)。
灯谜蕴藏时代发展符号
元宵灯谜如同一部“微型社会史”,从改革开放前的“一物生来两只脚,一似针来一似钻,先要针脚立得稳,好叫钻子打圈圈”(谜底:老式缝纫机),到改革开放以后的“有网不是蜘蛛,能飞不是大鹏,传递天下事,万里若比邻”(谜底:互联网),再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方寸之间藏乾坤,指纹解锁辨主人”(谜底:智能手机),谜语为时而制,被注入更多时代发展符号。
昨日下午,在省工人文化宫五一公园灯谜活动现场,市民在一道道妙趣横生的谜题前思索玩味:“喜看神州焕异彩(打一金融人物)”“新松已透三分春(打一节假日用语)”“与君竞争呼声高(打一新电影)”。
近年来,大众化的灯谜内容和格式不断创新。有制谜爱好者表示,每一次谜面的革新都是时代精神的投射,口语化、娱乐化的谜题可降低参与门槛,吸引年轻人,也能更好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韧性,娱乐形式不变,内容随时代流动,更贴近生活。
记者 裴其娟 文/图
新新新这里的民俗很潮流 元宵节“游绿儿”? 传承上百年的民俗嘉年华
昨日,元宵节,新密迎来一年一度“游绿儿”民俗活动。大街上,人头攒动,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表演与互动,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新布局 精彩民俗表演移到大路上
新密“游绿儿”可追溯至古代的“走百病”或“游百病”,通过三五好友结伴出游、见桥必过的形式,以期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百年来,“游绿儿”见证了这片土地上延绵的快乐。
去年12月,新密就公布了备受期待的2025年“游绿儿”活动安排,将民俗表演的部分精彩环节如舞狮表演,移至新华路。此举旨在为广大游客提供一个更宽阔的空间。
“以前每到这个时候,街上人山人海,今年表演的空间大了,我带着孩子也更加舒心了。我只需要下楼,就能让孩子看到精彩的舞狮子,对我们来说,这实在是方便极了。”年轻宝妈小张说。
喜庆的锣鼓声在街道上空回荡,人们从四面八方涌来,里三层外三层地将表演队伍围得水泄不通。他们或是踮起脚尖,或是站在高处,目光中充满了对精彩表演的期待。孩子们在人群中穿梭嬉戏,为这热闹的场景增添了几分童趣。
新表演 10岁小孩成鼓舞队“门面担当”
在平陌镇禹寨村鼓舞队前,4名穿着红夹袄的小孩子,眼神中既有表演前的紧张,又有大展身手的兴奋,稚嫩的双手握住鼓棒,站在表演队伍最前端。他们随着节奏有力地敲击着大鼓,这一幕童真与节日的欢庆在鼓点中交织绽放,形成了一曲激昂的乐章,在大街上空回荡,吸引着无数观众的目光。
平陌镇禹寨村鼓舞队负责人蔡清远先生介绍:“今年是我们鼓舞队第二次参与‘游绿儿’民俗表演,我们一直在不断进步和发展。这4个小孩子年龄在10岁左右,他们的努力练习,为我们鼓舞队注入了不少童趣。”。
此外,平陌镇禹寨村鼓舞队特别策划并增加了两个精彩的舞蹈节目,分别是充满古典韵味的《九九女儿红》和节奏欢快、喜庆氛围浓厚的《好日子》。
新形式 “年轻摊位”现身街头
东西大街热闹非凡,各样的摊位云集于此。人们穿梭在街道之间,精心挑选着心仪之物。
走在大街上不难发现,如今年轻人的面孔愈发多了起来。在一个精心装饰的三轮车前,挂满了各式各样的陶笛,这里正是两个年轻孩子的创意小天地。小男孩说道:“这些陶笛都是我们自己选的。以前总是看着别人卖东西,觉得很有趣,今年我们决定勇敢地尝试一下,亲自体验摆摊的乐趣。”
在不远处,另一个摊位同样成为众多年轻人瞩目的焦点。摊位上摆放着各种各样的精美手工艺品、玉石雕件和玉镯,招牌上醒目地写着“玩游戏吗?”摊主说:“在玩游戏的过程中,不仅参与者收获了物品,我也感受到了这份喜悦,真的是一种双赢的美好体验。”
记者 黄栖悦 任思领 文/图
荥阳春节民间文艺展演 圆满收官 吸引32.6万人次 共享文化年味
2月12日,为期3天的“蛇舞中原,春满荥阳”2025年荥阳市春节民间文艺展演在中原棋遇记圆满落幕。这场由荥阳市精心策划、以非遗为核心、全民参与为特色的新春庆典,通过68支艺术团队、超1600名人员的匠心演绎,为市民游客呈现了一场饱含中原韵味的文化盛宴。据统计,3天累计接待游客32.6万人次,充分展示了荥阳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成功擦亮了“荥阳文旅”的金字招牌。
展演期间,现场气氛热烈非凡。国家级非遗苌家拳的表演者们精神抖擞,刚柔并济的拳法、虎虎生风的招式,将起源于清乾隆年间的武术精髓演绎得淋漓尽致,一招一式刚劲有力,展现出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省级非遗荥阳笑伞将传统伞技与精彩戏剧融合,缀满铃铛的彩伞时而如蝶翩跹,时而化作逗趣道具,引得孩童追逐嬉笑;市级非遗荥阳舞狮在近5米的高桩上完成“雄狮探月”“双狮戏珠”等高难度动作,现场表演精彩不断,惊险刺激的动作让观众目不暇接,赢得满堂喝彩;腰鼓队、秧歌队、鼓舞队、舞扇等传统民俗表演则充满活力,整齐划一的动作、鲜艳夺目的服饰,为新春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活动不仅吸引了大量本地居民前来观看,还吸引了众多周边游客慕名而来。一位本地居民兴奋地说:“这些节目都是我们小时候常见的,现在又看到,感觉特别亲切,这才是过年该有的样子!”来自郑州的游客李女士带着女儿在街区完成了朱仙镇木版年画后感慨:“非遗是地方的特色,孩子以前觉得非遗是老古董,现在抱着自己做的年画舍不得放手,这种活态传承特别有意义。” 来自驻马店的游客王先生在街区购买了柿霜糖和石榴汁,他说:“柿霜糖制作技艺是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荥阳河阴石榴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河阴石榴汁也很盛名,专门来中原棋遇记买几箱。”
近年来,荥阳市一直致力于文化事业的发展,积极挖掘和传承本地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此次民间文艺展演以文化惠民为导向,不仅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为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正是荥阳市文化建设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
记者 史治国 通讯员 赵红娟 王迎港
功夫、舞龙、舞狮、盘鼓……登封奉上文化大餐:
“天地之中”多彩非遗闹元宵
看少林功夫、品千年非遗、赏独特民俗……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个元宵节,登封市宽阔畅达的少林大道上,少林功夫、舞龙、舞狮、闹阁、盘鼓等群众文化表演活动及各类非遗展示轮番上演,精彩炫目。同时,春节、元宵节期间,各大景区内的演艺活动同样丰富多彩,市图书馆、市文化馆展示的非遗产品璀璨登场……为群众、游客奉献连续不断、色香味俱全的文化大餐,共奏祥和喜庆的新春序曲。
表演就是传承
登封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现有18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世界级1个(二十四节气)、国家级2个(少林功夫、登封窑)、省级20个(大禹神话传说、许由传说、登封闹阁、嵩山木版年画、独脚舞、嵩山宝剑、中岳庙会、八段锦等)、郑州市级45个(登封烧饼、郑氏芝麻糖等)。
为庆祝“首个非遗版春节”,登封市围绕非遗保护传承这一文化使命,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统筹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群众文化活动,涵盖“浓浓年味映民俗”“百姓联欢贺新年”“欢乐文旅庆新春”“文化惠民暖人心”4个方面13项主题活动,包括新春非遗集市、惠民文艺演出、非遗体验展示、送戏下乡、吉祥灯饰展、“赏年画·过大年”、贴春联送春联、“红色文艺轻骑兵”等文化活动,不断丰富优质文化供给,打造新春文化大联欢,让市民与游客深度领略中岳大地厚重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民俗文化,度过一个热闹愉快的传统佳节。
“每年元宵节前,我们这里都会有舞龙、舞狮等非遗展演活动,群众呼声很高,节目也好看得很!”2月10日上午,在登封市告成镇观星台广场,舞龙、舞狮、盘鼓、旱船等民间文艺同台演出,博得观众阵阵掌声。
在登封,街市社区、庙会墟集,处处展开以非遗展示为重点的年俗活动。非遗展示馆里过大年,观展览、看文物、赏民俗,已成为登封市民的优选,1月18日至2月12日(农历腊月十九至正月十五),该市图书馆、文化馆内,新春非遗集市活动糅合传统文化的厚重感与新时代气息,引无数群众驻足欣赏,手工绢花制作、糖画、嵩山木雕、嵩山木版年画、郑氏芝麻糖、嵩山传拓等代表性非遗展品琳琅满目,非遗传承人忙个不停。
在嵩山木雕展示传习馆的“雕花怒放映天中——春来香味更不同”活动中,展出60余件嵩山木雕作品,吸引了众多木雕爱好者、有识之士前来打卡欣赏。
截至目前,该市共举办各类文化活动400余场,参与群众达20余万人次。
非遗带“火”文旅
记者从登封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了解到,2025年春节假期,登封市累计接待游客152.32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1.59%。
“双节”期间,传统文化格外引人注目,功夫小子们以精湛的技艺,倾情演绎《少年中国》,地躺拳、象形拳、猴棍、震山棍等经典招式逐一呈现,引得游客啧啧称赞。除了震撼人心的功夫表演,嵩阳景区还推出了NPC游园互动、千架无人机表演、古乐演奏等特色活动。
嵩阳书院内开展的西院城市书房传统拓印技术展示体验、将军院“写春联、画年画”、敬义斋专题字画展览等“金蛇送福·步步登峰”主题活动。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周封祀坛遗址公园举办的主题花灯嘉年华、花灯海洋、冰雪乐园、火壶打铁花、元宵灯谜等民俗表演带来光影盛宴。
走进“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大金店镇袁桥古村,仿佛穿越回了明清时期,新春庙会上担花篮儿、赶黑驴、划旱船、员外招婿、打铁花等民俗演艺,为游客带来了一场地道的中原年味体验。
与此同时,该市告成、徐庄、唐庄、大冶、石道、君召等乡镇,于1月22日至2月27日也纷纷通过祭灶、贴春联、拜新年、民俗展演等乡村民俗活动,全方位展现和美乡村建设成果和乡村振兴工作成效,增强“回村过大年”吸引力,让“到乡村去”成为过年新时尚。
记者 袁建龙 通讯员 赵晓聃 文/图
做花灯、玩游戏 地铁站元宵喜乐汇
元宵佳节至,为延续中华传统节日文化,让乘客在出行中感受团圆暖意,2月12日上午,郑州地铁14号线奥体中心站联合金科物业保洁特别策划元宵节活动,邀市民乘客共度佳节。
步入车站,映入眼帘的是一串串五彩灯笼高悬廊间,灯穗轻摇,光影流转,瞬间点亮节日的氛围。灯笼下悬挂着精心准备的灯谜纸条,内容妙趣横生,既有传统谜题,也不乏趣味新编。乘客们或驻足凝思,或三两讨论,猜中者喜笑颜开,现场欢声不断。
手工区更是充满节日氛围,工作人员贴心准备了制作元宵花灯的材料。在指导下,乘客们巧手翻飞,裁剪、粘贴、拼接,一盏盏造型别致的花灯逐渐成形。孩子们兴奋地举着作品合影,家长们也沉浸其中,感受动手的乐趣与亲子协作的温馨。
游戏环节同样人气爆棚。车站准备的投壶游戏极大地引起了小朋友的兴趣。在游戏中获胜不仅能够赢得小礼品,还能收获满满的福气。
记者 张倩 文/图
月满花灯俏 郑州文博齐欢庆
对诗、猜谜、做花灯,投壶、观展、趣挑战……昨日,郑州各大文博场馆好戏连台,广大市民扶老携幼,或汉服装扮,或提上彩灯,笑语盈盈,博物馆里欢度元宵佳节。
商博佳会 汉服锦盛 “文武双全”闹元宵
元宵佳节,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迎来了络绎不绝的人流,年轻人约上好友,游客们卸下行囊,还有全家出动三代同游。人们把元宵的喜庆写在一个个灯谜里,绘在一盏盏花灯上,藏在热闹非凡的游园会里……一起参与了这场热闹非凡的元宵“商博游”。
下午3点,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北大厅已有序地排满了等待参与元宵趣味挑战的游客。惊喜的是,不少游客身着汉服,国风气息扑面而来。博物院一楼走廊上,悬挂了百余张字谜,游客们穿梭其中,纷纷凝神思索,激动地答出谜底。
此外,博物院还推出“灯启初春时·喜乐共元宵”公益社教、“商都儒韵·非遗雅集”等活动,无论男女老少,都玩得不亦乐乎。
郑州博物馆 灵蛇跃动福满元宵
2月12日元宵佳节,郑州博物馆以“与郑博 共团圆”为主题,推出乙巳年郑州博物馆元宵云游夜活动,千余名观众共享“元宵不禁夜”,在仪式感场景体验、沉浸式互动游园、多元文化活动中感受元宵佳节的独特魅力。
夜幕渐临,郑州博物馆南广场重现古代开市盛典,再现元宵放市狂欢盛景。“执金吾”颂词放市,拉开夜游帷幕,带领观众进入灯火辉煌的“郑博元宵夜”,感受千年前“一夜鱼龙舞”的元宵夜盛况。
夜游活动现场人潮涌动、欢声朗朗、福意融融。“玉箸争春”——男女老少竞相挑战长筷夹“元宵”,欢声笑语不停;“璇玑连环”——精准投掷“圈”住快乐;“灯下寻谜”——在传统灯谜中开展一场“头脑风暴”,追寻民俗韵味;“李杜对诗”——全民参与月下诗会,融通节日与古典诗词魅力;“圆月打卡”——在光影摇曳之中,沉浸式体验雅致造景,共享阖家团圆。
当夜色渐浓,郑州博物馆开启一场光影盛宴。晚8点,伴随着“执金吾”在南大厅诵读掌灯词,祈福长廊灯笼依次点亮,打造出“万家灯火”的温暖景象,“盛世鼓舞”随之而出,与观众在精彩的演出中共赏璀璨灯海,共享逍遥时光。
除了精彩的夜游活动,郑州博物馆还为到场的千余名观众准备了限定版“夜游灯笼”,开放展厅,向观众提供义务讲解服务,与多姿多彩的夜游活动一起营造出热闹温馨、活力十足的夜游场景。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考古体验互动游戏过元宵
元宵佳节,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书院街新春城市考古体验课堂和考古博物馆特意为市民准备了一系列精彩活动,从考古体验到考古知识讲解,从打卡盖章到手工制作体验,带广大观众在一系列活动体验中收获知识、带走惊喜,感受博物馆里“闹元宵”的节庆欢乐。
“百福风铃DIY”、文物连连看……在考古博物馆,各类手工体验活动不断开展;巳如意贺新年——乙巳年蛇文化特展、考古博物馆各展厅义务讲解、新春城市考古体验课堂——郑州商都书院街考古工地开放日等活动,也都在元宵节当天火热进行,观众在这里打卡、答题、做风铃,在博物馆共赴上元节“文化之约”。
大河村遗址博物馆 童音雅韵乐陶陶
大河村遗址博物馆在元宵佳节策划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元宵音乐会,来自灵动艺术的小朋友们用灵动的音符为观众带来了一场难忘的音乐之旅。
音乐会在欢快的钢琴曲《卖汤圆》中拉开帷幕,熟悉的旋律瞬间点燃了节日气氛,让人仿佛看到街头巷尾售卖汤圆的热闹场景,浓浓的节日氛围扑面而来。随后,古筝弹奏的《兰亭序》《浏阳河》等相继登场,小演奏者们指法娴熟,琴声婉转悠扬,将观众带入诗情画意的古典意境。葫芦丝演奏的《月光下的凤尾竹》则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民族风。竹笛独奏的《无羁》《铁血丹心》则充满江湖侠气,每一曲演奏结束都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演出中,主持人还巧妙穿插“猜灯谜”互动环节,将传统民俗与音乐主题结合,引得台下观众争相竞答,笑声与掌声此起彼伏。
河南南水北调博物馆 共庆闹元宵
在元宵节当天,河南南水北调博物馆社教专员走进中原区绿东村街道桐柏社区,向观众朋友介绍元宵节的由来、习俗以及文化内涵,并带领社区的居民朋友一起制作简易的手工花灯。花灯上的形象和图案也蕴含着吉祥美好的寓意,不仅是一种视觉艺术,也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方式。
当夜幕降临,河南南水北调博物馆前广场精心布置的“一眼万年,饮水思源”南水北调记忆展和“灵蛇献瑞”乙巳蛇年生肖文物大联展的展板被柔和的灯光笼罩,观众纷纷加入趣味猜灯谜活动,凭借智慧获得精美文创好礼。
记者 左丽慧/文 马健/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