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里的年味儿别样浓|面塑登台“过年” 技艺传承百年

2025-02-04 来源: 郑州晚报 郑州客户端官方网站 分享到:

1月末,正在北京举办的“过年——春节主题展”上,来自郑州的陈氏面塑非遗传承人陈道勇正绘声绘色地向记者讲起“捏老虎”的诀窍,口诀层层递进,平仄对仗工整,即便是相隔千里的语音通话,也能让人能够感受到陈老师“干货满满”的技艺与情怀。

2024年12月,“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值此之际,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主办的“过年——春节主题展”成为汇聚全国各地非遗项目与“年味儿”作品的大舞台,作为郑州地区非遗项目的代表人物,陈道勇已经在会场驻扎许久。

据记者了解,陈氏面塑起源于清代咸丰年间。它以万物神态为素材,雕塑万物神韵,是黄河文化中民间传统手工艺品的代表。陈氏面塑共分三种,一是挑担随手,二是骨肉成型,三是素彩合一,其制作工艺十分考究,需用特定区域的特质小麦面粉、糯米粉、红薯淀粉等原料按一定比例调配,经过五六年发酵,方能做成陈氏“真面”,再加入不同的色素,形成各种颜色的面团。

在陈氏面塑第五代非遗传承人陈道勇手中,这一传统技艺更是展现得淋漓尽致。从《三国演义》等四大名著中的经典人物,到生肖、卡通玩偶,数十年来,陈道勇走南闯北,面塑了五万多个不同造型的人和物,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通过一块块小小的面团,生动地展现出来。此次展览中,他的作品无疑成为一大亮点,让观众大饱眼福,充分领略到了河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面塑,也就是咱说的‘捏面人’,从材料到手艺,它都有讲究。”谈起陈氏面塑作为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同之处,陈道勇针对选材这一个方面,就向记者滔滔不绝了起来。据了解,面塑其最主要的材料就是面粉,陈氏面塑塑造出的不同角色形态,要保证它常年不裂,就需要用上黄河滩胶泥地出产的小麦,在研磨成面粉后,需要各种工序发酵六年,才能形成最终的面塑制作材料,有时甚至要按照二十四节气的湿度、温度变化情况,来做好对原材料的准备工作。

要捏出来一个活灵活现的小物件,准备原材料只是第一步。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面塑也有它的“塑谱”。经历了清朝、民国传承至今的陈氏《塑谱》,不仅有着对各种不同主题造型的捏塑规范,还是一部对面塑基础手法整理汇编。“揉搓堆叠,折叠包贴,挑轧剥切,挤压整滚,画描染色……”短短五秒,十几个动词就从陈道勇口中鱼贯而出,一块小小的面团,想要最终变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它的打磨之路,仿佛跃然眼前。

据陈道勇介绍,在自己接触这项非遗技艺之前,陈氏祖辈就曾在北京城打拼,将面塑这一技艺在京津地区传播。后来,在感受到这一项技艺即将失传之际,陈道勇接替老一辈想要传承下去的心愿,并将这一技艺传承至今。“家财万贯成车斗,不如一技学在手,我也意识到了,如果我也不学了,面塑这门技艺,那到这一代可能真就失传了。”陈道勇说道。

如今,随着非遗技艺被人们所重视,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也逐渐被人们所了解。从街头巷尾卖给小朋友的趣味玩偶,到婚丧嫁娶、祭祀上供的精神寄托,面塑这一传统技艺,可谓既“下得了厨房”,也“上得了厅堂”。捏一个岳飞,彰显“精忠报国”之志,塑一个关羽,展现忠肝义胆,历史人物、传统文化也正在通过面塑这一形式,找到属于它的形象化身。

陈道勇还说,今年是乙巳蛇年,自己塑好的“蛇”形象正在老家,等待北京展览结束后,再回到家中给其上色。回首三十多年的技艺传承,陈道勇总结道:“面塑既是一种传统文化,也是一种美术表现,它通过精湛的技艺,来捕捉万事万物的形态,并通过色彩搭配以及线条组合进行呈现,包含着创作者的价值理念和哲学观念,承载着人们对幸福、平安、繁荣的期盼,应当被一代代地传承下去。”

记者:李居正/文 受访者供图

分享到: 编辑:陶莎 统筹:闫佳佳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