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登封市武术之村骆驼崖内,一群喜爱传统功夫的女子用精湛的表演惊艳了武术展台,也将小村庄数百年的习武之风刮向了全国乃至世界。
“Very exciting!”
“奶奶团”的表演让老外点赞
骆驼崖村自古就是武术村,大人小孩都会几式儿拳术,明朝开始这里成为登封有名的“教师窝”,一代宗师梁以全先生即生于斯长于斯。数百年的传承和雄厚的师资力量,培育出数以万计的优秀文武英才,“功夫女团”的加入又让田间乡野多了温柔的气息。
近年来,在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和登封市的非遗项目展演上,来自骆驼崖村的中老年“功夫女团”频频以精湛的功夫技惊四座,也让不少老外情不自禁地竖起大拇指点赞:“Very exciting(非常精彩)!”
12月23日,在骆驼崖村梁氏拳坊前,临时召集的“功夫女团”成员展示起自己的深厚武术功底。七旬老人张春芳手中的少林春秋大刀劈、砍、斩、撩、挂一番动作将招式的威猛发挥得淋漓尽致,59岁的裴虽环则以一套刚中带柔的五步拳演绎着女性的优雅和潇洒气质。
“大刀、拐子、大洪拳、小洪拳……这一片你喊喊,打拳家儿多了,俺跟着就学会了。”骆驼崖武风兴盛,张春芳和嫁入这里的女子,耳濡目染尽是拳法和器械套路,年深日久下自20多岁的新嫁娘,上到七八旬的白发老人都是“说练就练起来”,而走上武术节的国际舞台则是无心插柳的意外收获。
会刀枪能舞扇,“功夫奶奶”惊艳武术节
张春芳是中老年“功夫女团”的领头人,她年轻时坚持每天凌晨5点起床练功,春秋大刀和拐子(达摩杖)寸步不离,“骆驼崖”“张春芳”曾经名声在外。一次,她夜间骑车回家遇到两名青年拦路,立即纵身跳车还顺势把车子推向对方,随后镇定地说:“我是骆驼崖张春芳,你俩想干啥?”俩青年听到名字转头就跑进了玉米地。
“我们村都练武,除了接送孙子,没人跳广场舞,一到过年这里就更热闹了。”近几年,张春芳忙着接送孙辈上下学,但年关至正月十五的近一个月时间,她总会召集“女团”成员重聚,一群老人重新熟悉不同的器械套路,准备在春节的古庙会演出中大显身手。
猩猩怪是骆驼崖村独有的民俗文化元素,它是一种与武术相结合的新颖有趣、观赏性和互动性兼具的登封特色表演形式,也是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奶奶团”里的梁炎五跟随“金牌师姐”李爱琴练习少林功夫20多年,不但是登封市唯一扮演猩猩怪的女性,还披上金光闪耀的狮子皮加入舞狮队伍,赢得了“金毛狮王”的美誉。
“别看年龄大,她会得最多!不光会刀枪,铁扇子也能舞出花。”张春芳对李爱琴的功夫赞不绝口。这位师姐虽已年过八十,天气好时拿起刀枪棍棒依然劲头十足,而一群身怀绝技的“奶奶”如火相聚,曾经一次次惊艳了国际少林武术节。
嵩山脚下“花木兰”,把传承功夫当成责任
骆驼崖是远近驰名的“武术之村”,这里不但有千年流传的农耕文化、享誉百年的少林功夫,还有独特的猩猩怪、舞狮子社戏及传统芝麻糖手工技艺,女性群体积极广泛地参与到文化传承中,为小村庄赋予了新的生命和活力。
在骆驼崖,每到寒暑假,梁以全老先生都会安排人员把大人孩子集中起来练武,不少年轻的女孩也会积极参与到训练当中,她们在满足强身健体需求的同时,也积极地将刚柔并济的武术文化传承和传播下去。
张春芳说,村内对女子习武没有设置任何阻碍,“功夫女团”手中的春秋大刀等器械就是梁以全先生购买支持的,农闲之时在空地上练习武术是村中的常见场景,长期的习武不但让村民们强身健体,也让骆驼崖成为名副其实的健康村、长寿村。
“我就是好武术、好种地、好豫剧!这些年生活好了,我还坚持练武唱戏,就是个‘好玩’!”她说,豫剧《花木兰》中夸赞女子不但“白天去种地,夜晚去纺棉,不分昼夜辛勤把活干”,且“有许多女英雄,也把功劳建,为国杀敌是代代出英贤……”嵩山脚下的女子同样巾帼不让须眉,她们把传承少林功夫当作了一种责任。
记者 汪永森 袁建龙 刘德华/文 马健/图
《郑州晚报》版面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