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万年 饮水思源
“河南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和所经线路最长、涉及面积最大的省份,沿线人口稠密、文化底蕴深厚,自古以来就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重要区域,历史文物遗存十分丰富,河南段工程涉及文物点达369处,考古发掘面积90多万平方米,占中线工程文物保护工作量的一半以上。”在12月12日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十周年之际,记者走进河南南水北调博物馆,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探寻南水北调工程背后文物保护的动人故事。
《长渠缀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文物保护成果展 出土于新郑市赵庄遗址的文物 记者 马健 图
南水北调文物有了“家”
馆藏文物达1万余件,品类丰富
河南南水北调博物馆
位于郑州市中原区嵩山南路168号(近绿城广场)的河南南水北调博物馆,是一座集出土文物、陈列展示、社会教育、审美休闲于一体的专题博物馆,致力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南水北调精神。
今年5月起,河南南水北调博物馆全面取消参观预约和门票换取,让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轻松畅游,尽情领略文化瑰宝。
历时9年的文物保护大会战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掘站马屯西遗址、徐堡墓群;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发掘李家楼遗址旧石器地点、坑南旧石器地点;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发掘文集遗址、望京楼遗址、关帝庙遗址;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发掘唐户遗址、娘娘寨遗址、蒋寨遗址……在河南南水北调博物馆“长渠缀珍”展厅,记者看到了一份“全国参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文物考古发掘单位名录”,密密麻麻的发掘单位、项目名称,记录着全国各地的考古人在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沿线进行的中国考古史上规模最大的“文物保护大会战”。
河南南水北调博物馆副馆长汪培梓介绍,为做好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作,各方密切配合、创新方法,历时9年艰辛努力,抢救出土珍贵文物10万余件,新获一批重大考古发现,实现了文物保护与工程建设的双利双赢。
长渠缀珍,一眼万年
目前,河南南水北调博物馆常设展览沿用了原郑州博物馆的《长渠缀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文物保护成果展》,并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全面优化和提升。展览共展出精品文物3000余件(套),时代上迄远古,下至明清。品类齐全,内涵丰富,揭示了源远流长、辉煌璀璨的中原文明。
出土于叶县的(金)三彩花鸟纹枕
出土于新郑的春秋铜盘
出土于荥阳薛村的汉代彩绘陶羊尊
“河南段在中线工程中是最长的一段,出土文物延续年代长,从数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各个时代的文物都有。”汪培梓介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及干渠流经地纵贯中华文明的核心地带,干渠在河南境内长731公里,穿过河南的8个省辖市。“长渠缀珍”作为大型专题考古成果展,生动反映出南水北调干渠流经地河南的厚重历史和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
出土于淅川龙山岗的东汉陶水榭
出土于荥阳薛村的唐代彩绘牵马俑
饮水思源,南水北调沿线文物有了“家”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在文物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发掘并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然而,由于缺乏一个集中、统一且专业的文物保管和陈列场所,这些珍贵的文物大多分散保存在各个考古发掘单位。这不仅限制了文物的有效保护和研究,也极大地阻碍了其历史价值的充分展示,文物也面临着不可忽视的安全隐患。
出土于淅川的汉代陶狗
出土于淅川徐家岭的战国铭文小口铜鼎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南水北调沿线出土文物的保护、研究等问题,河南省文物局积极行动,与郑州市政府携手合作,共同筹划并建设了河南南水北调博物馆。”信应君曾长期奔忙在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郑州段考古一线,如今已是河南南水北调博物馆党支部书记、研究馆员。提到在南水北调中线干渠工程通水十周年之际正式挂牌成立的“河南南水北调博物馆”,信应君对工程沿线出土文物有了“家”而欣喜不已。
“河南南水北调博物馆是一座专门用于收藏、保护和展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考古发掘出土文物的专题性博物馆,致力于通过丰富的文物藏品和深入的学术研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南水北调精神。”信应君介绍,目前馆藏文物已达1万余件,数量庞大且品类丰富,为博物馆下一步进行学术研究、策划举办展览、开展研学活动等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记者 左丽慧 杨泽雅/文 马健/图
《百家讲坛》主讲人高有鹏:
过好春节是每个中国人要守护的文化初心
“春节申遗成功了!”12月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将“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则消息倏然沸腾,成为冬日里的“世界性话题”。
春节对于中国人有多重要?春节申遗成功意味着什么?除春节外,还有哪些民俗文化值得我们关注?
记者采访了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高有鹏,就春节申遗成功一事进行专访。
高有鹏 受访者供图
春节申遗成功体现了世界对中华文明的尊重
记者:近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将“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作为《百家讲坛》节目《过年》的主讲人,您对此事有何看法?
高有鹏:听到这个消息后,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很激动。
去年冬天联合国决定将中国春节作为联合国假日,今年又成功申遗,这体现了世界对中华文明的尊重,是世界对我们作出的认同。目前我国进入了一个特殊时期,一方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另一方面是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提倡和平发展,大同世界。
当下,我们始终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等得到了世界的认同。我觉得在这个大背景下,春节申遗成功一事,就是体现世界对中国的认同和尊重的典范。
中华民族的文化初心是与人为善,和平发展
小朋友在表演舞龙,喜迎龙年新春 新华社发
记者:2006年,春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又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民族走向世界,经历了近20年。当年您发起保卫春节运动的背景是怎样的?
高有鹏:在当时,春节等许多民俗与传统文化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2005年,在国际文化发展趋势上,西方文明成为特殊的“典型”,以及一些人所谓的“标杆”。我意识到中国文化在一些领域被扭曲,便在全国多地进行了社会考察。
我发现大家过春节的“年味儿”变淡了。在一些封闭的山村地区,人们都不过春节,社会上有一股追逐西方文明的潮流,致使“年味儿”非常淡。
在《保卫春节宣言》中,我特别强调,中华民族的文化初心是“与人为善,和平发展”,我们应该向祖先表达自己的这份情怀。这个宣言当时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有不少人支持我,也有人抨击我,说我是“封建余孽”,说中国人过传统节日是历史的倒退,说现在是工业文明的时代,宣扬农耕文明时期的传统文化和习俗是历史的落后。
我反击他们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上的其他文化是平等的,我们的文明不逊色于其他文明。比如《周易》就阐明了我们的文化理念:“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我们的发展是尊重自然和文明发展规律的。
中国是唯一没有中断过文化脉络的特殊典型
记者:面对春节等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您是如何用自己的理论去解读和普及的?理论又是通过何种途径形成的?
高有鹏:20年来,我围绕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表达,撰写并出版近100本书籍,在书中谈春节、谈神话、谈庙会、谈节气、谈中国民间文学史……
民间文学的发展比作家文学的发展更为特殊,我就花大量的时间去研究历史神话是如何变形为国家风俗的。在这个过程中,我尤其对春节充满兴趣。
有人说《二十四史》不可能看完,甚至一些字都不认得,觉得“读起来非常痛苦”。我在写书的过程中,就发掘了很多来源于《二十四史》《山海经》《周易》等古籍的资料。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国是唯一没有中断过文化脉络的特殊典型,祖先留下的历史文献形成了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
守护文化初心是为了让我们的文化变得更加自信
记者:春节的魅力和文化内涵体现在哪些地方?
高有鹏:春节的魅力和文化内涵是多种多样的。
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重要的节日,它发生于特殊的时间和空间,形成了民族的重大文化哲学,这也深深地刻在我们的民族思想中,具体表现就是各种各样的习俗和仪式。
比如“敬神”,我们为什么要敬神呢?我们敬仰的神并不是简单的虚幻,而是历史的真实。尊重祖先、尊重历史并不意味着要回到过去,而是要对优秀传统文化有效传承。
再比如放鞭炮,春节放鞭炮的习俗来自“年兽”的神话传说,放鞭炮就是要用爆炸声驱除邪恶,把那些不愉快的事丢掉。
还有拜年,这种习俗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拜年是文化的一种基本表达,文化与人之间的联系就像孔子所说,“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通过春节文化习俗,我们可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社会的和谐。
我们常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节是对上一年劳动的总结,也是来年的开端。过好春节,不仅是对历史的总结和致敬,更是对未来的呼唤和展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春节作为人类文明的典型,体现了中国文化对于世界的重要影响,这是对其代表的文化内涵的认同、对中国文化的尊重、对人类文明的敬仰。
庙会、二十四节气等优秀民俗文化同样值得关注
记者:您每年的春节是如何过的?与此前有何不同?
高有鹏:我是河南项城人,小时候过年主要是享受来自父母的爱、来自长辈的爱,最期待的是穿新衣服、收压岁钱,听老人讲故事、讲历史。
每年的春节我再忙都要回老家,虽然离家远了,但一定要回家给老人们拜年。这不仅是对习俗的坚持,更是因为我觉得人不论走得再远、做事再忙,也不能忘记家乡和祖先,不能忘记感恩的对象。
我相信,过好春节也是每个中国人要守护的文化初心,而守护文化初心是为了让我们的文化在未来变得更加自信、更加光辉。
我在全国各地走访,对各地的庙会考察甚多。以庙会为典型,我看到了我们的文化作为文献和现实的一种特殊联系。对于这类民俗文化的考察和理解,是我们研究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十四节气就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祖先总结出的二十四节气、春节、庙会等不仅构成了我们独具特色的中华民族文化,而且具有诗歌般的韵律和美感,这些文化都值得我们去发掘、保护和传承。
记者 岳炎霖
解码文化基因 焕发城市新活力
——郑州兴文化工程文化研究工作综述
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郑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八大古都之一,见证了我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八千年农业史、五千多年文明史、四千多年建都史,是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核心区域和主根主脉所在,理应在深化中华文明历史研究中走在前、作表率。
唤醒历史文化基因,同时赋予其现代化的张力。郑州文化基因解码兴文化工程自2022年实施以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站在传承好历史文脉和民族根脉的高度,深入研究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课题,深入解读何以郑州、何以中原、何以中国。累计立项课题883项,打造了一批具象化、标识化、有成效、有影响的文化产品,全面展示郑州文化灿烂成就,打响了“天地之中、黄帝故里、功夫郑州”城市品牌,乘势而上跑出文化郑州建设“加速度”,高质量交出“行走河南·读懂中国”郑州答卷。
《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白天场精彩试演 记者 马健 图
高位谋划推进,文化研究工作向纵深发展
两年来,我市始终把郑州兴文化工程作为宣传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载体,作为践行“两个结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具体实践,作为锚定“两个确保”、深入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和提升城市辨识度、美誉度、吸引力、竞争力的重要抓手,以坚定的文化自觉和历史使命感,积极构建文化发展新框架,高位谋划推进,持续加强对文化研究工作的领导和扶持。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安伟强调,要进一步推进文化基因解码工程,扩大郑州文化知名度、影响力。市委多次召开会议,从顶层设计上为文化强市建设、文化基因解码工程“架梁立柱”。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邀请专家授课辅导,对文化郑州建设作出具体部署。市委宣传部组织召开兴文化工程文化研究工作推进会,聚焦“今、古、人、事、物、书”6个方面,开展文化研究工作——
建立工作机制。成立指导委员会,组建工作专班,印发实施方案,纳入全市年度综合考评。建立郑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专项工作机制,统筹党政部门、党校、高校、社科研究机构力量,加强文化研究。
搭建研究平台。推动中国考古学会考古遗产专业委员会、商文化研究中心落户郑州,建成碳十四测年加速器实验室,建设“玄鸟”考古实验室,与郑州大学共建“中华源”考古实验室。
建强队伍力量。市文物局新增3个科室、327个行政事业编制,6个区县(市)单独成立文物局,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等合作,“揭榜挂帅”开展重点课题研究,激发文化研究活力动力。
培育文化研究品牌,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城市发展新动能
“文明绵延,在兹尤盛。”郑州市集中高校、智库、科研院所等社科资源,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基因解码、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基地全国重地建设、特色文化等专项研究,分阶段、有步骤地推出一批具有良好社会效益的学术成果,努力在回答中华文明起源等关键性问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始终把学习研究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根本任务,深入实施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阐释传播工程,特别是结合我市实施“十大战略”行动、“十大建设”工程、推进“四高地、一枢纽、一重地、一中心”和郑州都市圈建设实际,开展研究阐释,推出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全面展示了党的创新理论在郑州大地的生动实践。
建立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阐释机制,深化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更加深入人心。
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深化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及历史文化研究阐释,全面展示郑州历史文化成就,深刻揭示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理念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契合性,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作出郑州贡献。
讲好“天地之中”故事。全面梳理环嵩山地区文化资源,挖掘阐释黄河文化、嵩山文化,以及杜甫、列子、刘禹锡等郑州历史名人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道德规范,让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现代价值和时代特征。不断加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讲好“黄帝故里”故事。“三皇五帝”上古史研究、黄帝文化研究、夏商文化研究等取得重要成果,16个项目入选历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位居全国前列。扎实开展“四普”工作,复查文物点4153处,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143处。组织编纂系列普及性读物,回答展示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
讲好“功夫郑州”故事。开展功夫文化、根亲文化、中医文化等专项研究,举办国际少林武术节、“根亲中国”华语电影短片评选、首届郑州岐黄·中医药发展大会等,推动特色文化“活起来”,转化为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不竭动力。
两年来,郑州文化基因解码兴文化工程累计立项883项课题,涵盖了郑州地区的历史、文物、艺术、民俗等多个领域,推出《黄河文化基因解码及传承弘扬对策》《嵩山文化基因解码及保护传承研究》《郑州名人文化基因解码及文旅转化研究》《功夫郑州超级文化IP的培育对策研究》《郑州文旅消费新场景培育研究》等系列基因解码研究成果,在研究、宣传和传播郑州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组织编纂了《解码郑州夏文化》《解码郑州商都》《解码创世王都》《解码少林功夫》《解码天地之中》《解码黄河大运河》等系列丛书,为打造“天地之中、黄帝故里、功夫郑州”城市品牌提供了有力的学理支撑。
加强成果转化利用,推动文化基因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
为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我市深入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不断加强文化品牌建设,通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将文化基因融入城市血脉,让研究成果转化为城市发展的软实力,让郑州厚重的历史文化遗存、丰富的文化记忆“活起来”“火起来”——
大力建设文化标识。博物馆和考古遗址,是一座城市最具辨识力的文化标识。郑州已建成博物馆114家、遗址生态文化公园55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挂牌2处立项2处。大河村考古遗址公园、商代都城历史文化片区等项目稳步推进,不断丰富的文化标识成为读懂郑州历史、中原文化、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
推动文化产品创新。舞蹈《唐宫夜宴》火爆出圈,掀起“国风”“国潮”热,唐宫系列文创潮玩吸粉无数、深受欢迎,助力传统文化“破圈”传承。随着“只有河南”等精品景区出圈出彩,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穿越德化街等入选全国旅游演艺精品名录,越来越多的文明基因融入现代生活和日常空间,实现以文化人、以艺通心。
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大河文明展”“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展”等精品展览,在潜移默化中凝聚着自信的底气和前行的力量,中华经典诗词论坛、博物馆里过大年等品牌活动正以更加生动的方式融入日常。首创的考古工地公众开放日、考古人讲考古等研学课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深入博物馆、考古现场,体验历史文化的魅力,从而加深了对民族、文化以及国家的认同感。这些举措有效地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提升市民文化素养和城市文化形象的重要力量,充分发挥了文化养心志、育情操的重要作用,满足了市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为郑州的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创新开展宣传推广,讲好郑州文化传承发展故事
城市以文化塑造自我,才能建立起发展的信心。以人文涵养气韵,才能焕发出魅力和光彩。
探索创新之路,深挖历史记忆,中原文明的光辉正在照亮郑州这座现代都市。黄河的涛声,宛如它的脉动,激荡着千年的文化传承,连接着过去与现在。深化研究成果的传播力度,生动展示中原文化的风采、积极弘扬黄河文化的深厚底蕴,郑州正以自己的方式讲述故事,广泛传播中国的独特声音,让全球聆听黄河的悠扬之声,体验中华文化的非凡魅力——
积极拓展传播渠道。实施中央主流媒体和重要网络平台战略合作工程,推进国际传播中心建设,举办“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中外媒体黄河行,构建大屏小屏同频、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传播体系。
精心创作传播内容。公众考古系列宣传片《文物里的郑州》充分展现了郑州在华夏文明孕育、创新、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并推动考古走出象牙塔、面向大众,视频在多平台以中英文形式播发,单集浏览量超100万。纪录片《黄河守艺人》生动呈现了黄河流域国家级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之美,让人深刻感受到黄河文化的独特魅力。《宅兹中原 行走郑州》特刊,《老外带你看郑州》《二十四节气里的中国非遗》品牌栏目,“有功夫,来郑州”等专题报道,有效传播了郑州文化、彰显了中原风采。
新搭建传播平台。积极申办“国”字头、国际性的文化活动,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升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中国考古·郑州论坛、黄河文化月等活动品牌,创新举办首届世界大河文明论坛,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深化世界大河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
循大道,至万里。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文化的力量更加凸显,文化的影响更加广泛,文化的作为更加广阔。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郑州将持续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郑州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省委兴文化工程的部署要求,大力推动文化基因解码兴文化工程,保护传承弘扬历史文化,推进文旅文创融合发展,加快建设“文化郑州”,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郑州力量。
记者 苏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