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 郑州晚报文脉周刊

2024-12-06 来源: 郑州晚报 郑州客户端官方网站 分享到:

44项总数世界第一

中国非遗瑰宝又美又独特

“春节是中华文化最古老、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辞旧迎新、阖家团圆的重要时刻。写福字、贴春联、包饺子、舞龙舞狮这些春节习俗相信大家都很熟悉。

春节蕴含着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和平、和睦、和谐的价值追求,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目前,世界有近20个国家将农历新年定为法定节假日,全球约1/5的人口以不同形式庆祝农历新年。

——外交部新闻发言人 林剑”

收藏!我国世界非遗全名录全在这儿了

截至2024年,我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除了春节,中国还有哪些非遗瑰宝?

●昆曲(2008年)

●古琴艺术(2008年)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2008年)

●蒙古族长调民歌(2008年)

●中国篆刻(2009年)

●中国雕版印刷技艺(2009年)

●中国书法(2009年)

●中国剪纸(2009年)

●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2009年)

●南京云锦织造技艺(2009年)

●端午节(2009年)

●中国朝鲜族农乐舞(2009年)

●妈祖信俗(2009年)

●蒙古族呼麦歌唱艺术(2009年)

●南音(2009年)

●热贡艺术(2009年)

●中国蚕桑丝织技艺(2009年)

●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2009年)

●宣纸传统制作技艺(2009年)

●西安鼓乐(2009年)

●粤剧(2009年)

●花儿(2009年)

●玛纳斯(2009年)

●格萨(斯)尔(2009年)

●侗族大歌(2009年)

●藏戏(2009年)

●羌年(2009年)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2009年)

●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2009年)

●中医针灸(2010年)

●京剧(2010年)

●麦西热甫(2010年)

●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2010年)

●中国活字印刷术(2010年)

●中国皮影戏(2011年)

●赫哲族伊玛堪(2011年)

●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2012年)

●中国珠算——运用算盘进行数学计算的知识与实践(2013年)

●二十四节气(2016年)

●藏医药浴法(2018年)

●太极拳(2020年)

●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2020年)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2022年)

●春节(2024年)

数据来自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央视走进登封,展示其风景、美食和文化底蕴

攀登在世界高峰上的登封魅力

“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12月1日,CCTV-1《正大综艺》栏目通过镜头向全国观众展示登封独特的美食、迷人的风景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现了攀登在世界高峰上的登封魅力。

本期节目时长近50分钟,多角度展示了登封的美景、美食、非遗、特产、民俗文化等地方风物,为观众带来一场味蕾与视觉的双重盛宴。

扫码看视频新闻

嵩山历史建筑群 世界范围内都堪称罕见

跟随主持人的脚步,进入嵩山历史建筑群:2010年,由嵩山地区8处11项历史建筑组成的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被第34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收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镜头闪现,伴随着登封人一声声的“中,中,中——”天地之中的说法根深蒂固在中原人的心中。登封嵩山成为“天地之中”,还与其长期位于中国古代政治权力和精神文化的中心区域密切相关。二者对登封嵩山地区“天地之中”地位的最终确立和巩固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游客观赏少林寺秋景

嵩山地区的历史自公元前21世纪的夏代起一直绵延至今,其所具有的历史建筑遗产,在汉、北魏、唐、宋、金、元、明、清、民国等不同历史时期,绵延2000多年,几乎没有任何缺环,是中国历史建筑群中保存种类最多、修建时间跨度最长、历史文化内涵最丰富者,特别是围绕着“天地之中”这一共同的文化内涵,在世界范围内都堪称罕见。

来到“地中”的观星台内,周公测日影、定地中、定都洛阳的同时,不但确立了理论上的“天地之中”,还客观上把国都从地理上的“天地之中”相对分离了出来,确立了登封嵩山地区在精神文化意义上的“天地之中”。

在嵩阳书院,镜头里书院的建筑布局、青砖灰瓦古朴雅致,而更能吸引人的却是它高大的唐碑、神秘的将军柏。

从太室阙、启母阙到少室阙,主持人对汉三阙表现出不一样的兴趣。汉三阙是我国唯一保存的寺庙前阙,由于有不可取替代的历史、艺术价值,故于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且排在“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第一、二、三名。阙身上除刻有篆隶书法的阙铭外,还用浅浮雕雕出反映汉时的生活场景,包括神话故事、四神、车马出行、宴饮、奇禽怪兽、狩猎、蹴鞠(足球运动起源)、百戏等画面200多幅。而那幅大象图,不禁让人想起河南的简称“豫”。

来到耸立在嵩山脚下的嵩岳寺塔,岁月的年轮在这里更替了1500年,而嵩岳寺塔历经风吹、日晒、雨雪侵袭,仍完整如初,不能不令人称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座砖砌佛塔,筒体结构,十二边形密檐式,高38.6米,由塔基、塔身、密檐和塔刹组成,共15层,整体呈抛物线形,外部敷白泥,观之令人赏心悦目。

少林功夫 天下功夫出少林

跟随主持人走进少林寺,千年的古银杏树下,几个少林小子打得一套少林棍,棍随人动,呼呼生风,带起金黄的银杏叶——围观的游客掌声、欢呼声此起彼伏,少林棍搅起功夫的呐喊。

武僧表演少林功夫

探秘少林功夫的足迹,听讲“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这个举世惊叹的故事被刻在了石碑上,上面还有李世民的亲笔签字,为少林功夫正名,惊艳了少林棍。

少林寺院的千佛殿内,在方砖铺成的地面上,有48个深浅不一的脚窝。这48个脚窝就是武僧长时间刻苦练习留下的。

少林寺碑林的西面是锤谱堂,这里藏着少林功夫壁画,以少林武僧习武为底色,形象地展示了少林寺武术的缘起、发展、练功、精华套路等内容,有坐禅、跑经绕佛、八段锦、小红拳、大红拳、六合拳、通臂拳、罗汉拳、昭阳拳等少林功夫习练基本功。俗话称:锤谱堂里5分钟,出来一身少林功。比照壁画上少林武僧姿势就可以练习许多少林功夫。

少林功夫有一个庞大的技术体系,仅流传下来的拳谱中就记载了功夫套路708套。其中,拳术和器械套路为552套,另有七十二绝技、擒拿、格斗、卸骨、点穴、气功等各类功法为156套。其中,易筋经、铁布衫、二指禅、少林棍、达摩剑、少林错骨擒拿手等早已在华人世界中耳熟能详。

登封美食 让你吃了还想吃

登封烧饼

打卡早晨的登封,主持人发现了宝贝:登封人的一天,是从胡辣汤的早晨开始的,如果能配上一盘登封芥丝,那就更美了。

登封芥丝历史悠久远近闻名,芥末味道,冲鼻浓香,沁人心脾,清爽可口。是选自中岳嵩山特殊气候下的优质圆叶芥菜(芥疙瘩),经独特的腌制方法和传统工艺,采用罐装和真空包装精制而成的鲜美佳肴。

当你走进登封,你会发现,无论是车水马龙的大道,还是鲜为人知的小巷,到处都有挂着“烧饼夹豆腐串儿”牌匾。登封烧饼就是登封的特色小吃。登封的烧饼盖焦、个圆,上面的芝麻被火烘烤得恰到好处,黄澄澄的。它不但外表好看,而且吃起来也非常美味,让你吃了还想吃。

登封的刀削面是炒出来的,与外地的刀削面有本质上的区别。许多登封人从外地回来第一件事,先去吃一碗麻辣香鲜的刀削面,一口下去,才算真正回到了故乡。

登封烩羊肉是河南地区的传统美食,用羊肉、羊骨头,配以党参、当归、黄芪等辅料,用嵩山山泉水熬制成汤,取出羊肉切块和木耳、黄花菜、粉条、豆腐、姜、大葱等,倒入羊肉汤大火烩熬而成,以鲜香可口的味道和软糯入味的品质而闻名。再配上登封烧饼,那更是回味无穷的美味了。

记者 袁建龙/文 马健/图


赵照参加2024中华经典诗词论坛:

古诗词是郑州音乐人的丰饶宝藏

赵照

许多听众初识赵照,缘于那首《当你老了》。

“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睡意昏沉;当你老了,走不动了,炉火旁打盹,回忆青春……”

这首改编自爱尔兰诗人叶芝同名诗歌的作品,以直击心灵的歌词和旋律,与听众同频共振,也让赵照一夜成名。

此后,他频繁亮相央视《经典咏流传》舞台,借助现代编曲和唱腔设计,细腻勾勒出隐藏在诗词背后的万千思绪,探索着诗乐融合的最新实践。

日前,2024中华经典诗词论坛在郑州举办,记者以此为契机,专访独立音乐人赵照,听他讲述关于诗与乐、创作与生活的故事。

行走在浪潮之外,与诗人对岸执笔

若要评判一个创作者的水平,稳定产出高质量作品,算得上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从20岁开始写歌至今,赵照发行了《大经厂》《糙》《赵照》《简歌集》《夜郎》等多张个人专辑,还持续推出众多单曲,在音乐道路上稳步前行。

特别是他2013年创作的《当你老了》,火遍了大江南北,也让他被冠以“民谣诗人”的称号。对此,赵照却淡然回应说:“不诗人,不民谣,不摇滚,不艺术,不偶像。无所谓标签和形容,我只是尽力按自己的想法和方式唱自己想唱的歌而已。”这份超脱,又让他有了“五不先生”的雅号。

近年来,他不断尝试新的音乐场景,将诗与乐巧妙融合,创作出了一系列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把酒问月》《行香子》,到《雨巷》《乡愁》,这位歌者与诗人对岸而坐,执笔写词作曲,牵引往昔与今日的互文,传递着中国诗学文化的意境美学。

“首先我喜欢诗,这种喜欢可能是骨子里的。再一个,在音乐创作中,我需要一些歌词是具备诗性的。诗词有平仄、清浊、轻重之分,音乐有旋律和节奏之美,两者存在很高的契合度。”在赵照看来,诗词是音乐的灵魂,旋律则是它的骨血和外衣,“把肌肉练得越好,把衣服穿得越合适,就越能保护好灵魂,越能表现灵魂。”

中原民谣是汉语的另一种表达形式

不久前,赵照受邀到访郑州,亮相2024中华经典诗词论坛“诗乐融合,赋能大众文化”专题讨论,并以一首重新演绎的《声律启蒙》惊艳四座。他透露,从创作首张专辑起,自己就一直在思考怎么让中文语言和音乐结合起来,“有时候会出来一个答案,有时候还会推倒这个答案,一直到2015年创作出《声律启蒙》。”

《声律启蒙》原为清代进士车万育所著的启蒙读物,用以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赵照将旧词新排,采用五声调式,模仿古人吟诗时的腔调,赋予其浓厚的古典韵味。他干净温暖的嗓音,更让整首歌显得意境深远,流露出“随心所欲不越矩”般的洒脱与自由。

赵照将这首歌视为自己结合古代音律和中原民谣的一次尝试。“创作时,我脑海中浮现了许多中原的意象。比如木鱼和琵琶。木鱼代表儿童,琵琶代表女子,还有箫代表男子,古琴代表老者。”他把旋律中出现的乐器赋予了象征意义,以此向中原古文化致以深沉的敬意。

中原地区是中国诗歌的重要发源地,自《诗经》以来,3000年的诗韵犹如璀璨星河,映照出人类最真挚的情感。唐风宋韵在此碰撞、融合、发展、繁盛,杜甫、白居易、刘禹锡、李商隐、欧阳修、苏轼等文坛巨匠在这片土地上仰观天地、寄情山水,将中国诗词文化推向高峰。

身为山东人,赵照深感山东与河南在民俗和文化上有着诸多共通之处。他鼓励郑州本土的音乐人深入挖掘古诗词等文化素材,以免“灯下黑”,忽视了身边的丰饶宝藏。

“古诗词中的意象,放在现代歌曲的语境中,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只是表达方式有所不同。音乐文化的发展需要我们所有人共同探讨、争论,然后创作出更有效的成果,才是我想看到的。”赵照如是说。

他表示,尽管古风音乐近年来风靡一时,但许多作品只是将雅致的词句融入现代音乐的节奏和编曲中。而他,更希望探索的是符合中原文化语境的中原民谣。

“我所理解的中原不仅是中原地区,更指代我们汉民族。中原民谣是汉语的另一种表达形式,把汉语用五声调式做出来,就是中原民谣。”赵照进一步解释说,中原民谣的核心在于“学字”,即重新学习和理解汉字,让歌词与旋律达到和谐统一。

真正的音乐人应该具备匠人精神

在郑州参加活动间隙,赵照偶然间读到李商隐的《夕阳楼》,“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诗句中的意境让他瞬间就有了悲怆的感觉。

这种悲怆关乎年纪:“可能只有到中年的时候,才有这种凄凉的感觉。”更关于人生境遇:“当你觉得最宝贵的东西都离开了的时候,需要重新去定义自己的时候,就会有一种无依无靠的感觉。”

迈入中年的门槛,赵照直言自己或许已经到了创作的瓶颈期。“我一度认为自己不会有瓶颈,当然我还很坚定地认为,自己会一直一直创作下去,创作已经变成我的一种习性。”他透露,自己正在筹备两张关于诗与歌的专辑,计划把曾经的作品进行重新编排或整合,使之形成统一的概念和主题。

“我的标准很简单,就是要符合自己当下的状态,让创作随着个人状态而流动。”而自然和放松,是赵照理想创作环境的两个关键词。他习惯在创作前先彻底放松下来,听音乐、品茶,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让自己全然进入创作的情境。“音乐可以通过和声、速度、节奏以及对每个字的精心揣摩,去捕捉这些情绪的脉络。情绪越细致入微,创作可能也就越精准。”

面对当前音乐的流行趋势,赵照表示:“很多人一窝蜂地跟着算法、潮流去做那些千篇一律的歌曲。我并不排斥音乐的商业化,毕竟大家都在追求音乐的效率和即时性,想让自己的歌曲第一时间受到听众的喜爱。这是时代的潮流,但真正的音乐人应该具备匠人精神,坚守住最初的快乐,沉下心来,用一种放松的状态去做歌。”

“路漫长,脚印总没有错。”不为外界喧嚣所动,去探索、去尝试、去创作,只为最纯粹的音乐理想,正是赵照对这个世界的真诚相待。

记者 张晓璐/文 赵照官微供图


把老郑州的传说讲给你听

海滩街: 一条既没有海 又没有寺的街

在郑州金水区,南阳路与黄河路交叉口向东200米路南,有一条老街,名为海滩街。它得名于一个已经不复存在的寺院——海滩寺。据说,这座寺院曾是郑州名刹,隶属嵩山少林寺下院。

不管是海滩街还是海滩寺,似乎都与郑州这座内陆城市格格不入,毕竟郑州与海的距离,用“十万八千里”来形容也不为过。为什么与“大海”毫无瓜葛,却偏偏以“海滩”命名?

海滩街

海滩寺的得名——底蕴深厚,佛像现身

从前,这里曾有一条黄河支流,河水时而温柔如绸,时而狂暴如兽。

然而,大自然却在这里留下了一份意外的馈赠。大量的沙石与淤泥沉积,形成了一片广袤的滩涂,状如海滩。原本贫瘠的土壤,在沉积物的滋养下变得肥沃,庄稼长势喜人,产量大增。那些流离失所的难民,也纷纷迁移至此,使得此地人口逐渐稠密,村民们的日子也愈发富足。

离开主街的小胡同

更令人称奇的是,在这片冲刷过的土地上,村民们意外发现了一尊深埋地下的佛像。由于佛像体积庞大,最终动员了9个村庄的青壮年力量,才将其挖掘出来。为了供奉这尊佛像,当地人出资修建了一座寺院,就是后来的海滩寺。

还有一种说法是,人们发现的不是佛像而是巨石,还有一对金凤凰栖息在巨石之上。村民们深信,这是上天派遣来拯救他们的神圣之鸟,因此修建寺庙以供奉和祭祀这对金凤凰。

两种传说都流传甚广,为海滩寺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也让它发展壮大起来。《金史·完颜奴申传》记有:“天兴元年春,大兵驻郑州海滩寺,遣使招哀宗降。复以奴申往乞和。不许,攻汴益急。”能够容纳军队驻扎,可见历史上的海滩寺颇具规模。

名列郑州古八景——海寺晨钟,绵延百年

据记载,海滩寺内殿分为站佛殿、睡佛殿、坐佛殿三部分,还有天地殿、天仙庙、僧房等配殿。寺内殿宇巍峨壮观,苍松翠柏掩映其间,结构别具一格,风景幽雅宜人,吸引了无数周边信徒前来朝拜。鼎盛时期,僧侣众多,香火鼎盛,四季不绝。

在海滩寺内,还有一口硕大的古钟,重达千斤。每当农历初一、十五和年庆佳节之际,附近的男女老幼都会前来焚香朝拜,举行盛大的敲钟仪式。古钟的钟声浑厚悠长,十里之外都能听到。这“海寺晨钟”也成为郑州古八景之一,为后人所传颂。

清乾隆年间,郑州知州张钺曾作诗咏赞此景:“明灭残星漏已沉,数声清响振祗林。邯郸丰枕擎回梦,输与枯禅定慧深。”描绘了清晨时分,海滩寺钟声在寂静夜空中回荡的景象。

民国五年(1916年)编撰的《郑县志》中也收录了光绪年间郑州学正朱炎昭关于郑州八景的七言律诗8首。其中有一首专门咏叹海滩寺:“何来梵响遏云行,知是海滩寺里声。冷落山门无虎卧,风雷古殿有鲸铿。老僧带人行霸起,客子吟魂乱梦惊。我正荒衙发深省,儿难把握此心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距离张钺的郑州八景诗已有150多年的间隔,说明这期间,郑州海滩寺没有遭受严重的损毁。

然而,好景不长,1927年,在冯玉祥主豫时期发起的全省破除封建迷信运动中,海滩寺被拆除,那口曾声震四方的大钟也被毁坏。“海寺晨钟”从此销“声”匿迹,成为历史的绝响。

消逝与重生——古老故事,还在继续

20世纪50年代末,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发展,海滩寺旧址周围兴建了郑纺机、陶瓷厂、印刷厂等工厂,人们纷纷在此建房定居,一个新的社区悄然崛起。自然而然地,这条道路被命名为“海滩街”,成为区域的新标识。

海滩街景一角

近些年来,一群充满热情与创意的年轻人发现了这条充满故事的老街。他们将老房子重新装修,赋予了它们鲜艳的色彩与全新的生命。咖啡店、古着店、小酒吧、花店、餐吧等各式各样的店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让古老与潮流在这里碰撞出了别样的火花。

除了海滩街,附近还有两个地方和海滩寺有关。一个是寺坡,在海滩寺被拆除之前,附近的村民都聚居在寺庙旁边的坡地上,因此得名。另一个则是与海滩寺仅一字之差的海棠寺站。据说,在1952年铁道部规划站名时,恰好有一位湖北籍的调度员在此工作。当铁道部询问车站附近有何知名地名时,这位调度员因方言口音较重,误将“海滩寺”说成了“海棠寺”。等到发现这一错误时,站名已经登记并开始使用。于是,这个因误会而产生的错误名字便一直沿用下来。

记者 张晓璐/文 马健/图

分享到: 编辑:段景景 统筹:曹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