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速发展的城市如何融入诗歌创作 | 诗颂风雅,诗书里的郑州

2024-11-21 来源: 郑州晚报 郑州客户端官方网站 分享到:

飞速发展的城市如何融入诗歌创作

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诗歌专业委员会委员 耿占春

郑州这座城市对您的创作有着怎样的影响?您如何看待诗歌与城市的关系?在座有很多诗人比我更有资格谈这个话题。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对诗歌、对当代文学、对当代社会、对当代思想领域而言都是。我们目睹了一个城市的成长,这个可能在人类历史上也就是这么一代人、几代人所看见的事情。

1978年,我们进入郑州大学的时候,那时候郑州人口是40多万人,但是在这几十年间我们会发现郑州已经变成上千万人口的大城市。所以,这种巨变反映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一个都市化、工业化、商业化的环境里边,你可能不是在河边感叹时间流逝,很可能是在楼顶上看着夜晚的车流。

这种不自觉的过程可能首先是词汇、语言,从我们的身边事物开始进入诗歌,上午有些学者谈到一些工业词汇、商业词汇、经济社会词汇,这些词汇也会进入旧体诗。所以这里会发现一种新的组合,就是“自然田园意象”和“城市生活意象”一种重新的组合。

这让我想起伴随城市化进程普遍出现的问题,就是城市到底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在中国的思想传统里边,山水、自然永远是纯洁、纯净的,我们对美好生活的想象通常是田园、山水,是桃花源,是洞天福地,这样一些寄希望于自然之上的,在自然山水之间的这样一个模式。

但是近代以来,像“空想社会主义”早期著作通常是把理想社会模型不放在山水间,而是放在城市,他们为什么把这样一种人类理想模型作为城市来描绘?在这些著作里,在太阳城,在乌托邦,有规划的街道、建筑,规划好理想化社会组织,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变化。

所以,这对我来说还是一个新的课题,到底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城市,这样一个作为物质现象正在崛起,经济技术商业现象正在迅速崛起、正在更张的城市,对我们的生活,对我们的思想,对我们的审美感觉,到底意味着什么?其实我并不能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我也把这样一个问题提供给诗友们。



分享到: 编辑:张丹娅 统筹:曹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