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8月29日《经济参考报》报道,近期,贵州一省级重点中专违规招生受到社会关注。记者调研发现,部分民办中职为维持运营,违规超招争抢生源,但后期因学籍无法注册、教学质量无法保障,引发学生和家长抗议。有的学生反映,一个学期都结束了才知是“黑户”……
近年来,伴随着深化职普融通、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产业结构调整转型,社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回暖,让更多人意识到,掌握一项应用型技能同样大有可为、前景广阔。职业教育价值日益凸显,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职业院校也迎来“黄金期”。
自2022年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颁布,明确了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与普通教育平等发展同等重要的地位,持续的政策红利给予了职业教育极大的发展空间与鼓励支持。而反观当下,从通过实习压榨学生,到违规超招争抢生源,一些民办中职院校俨然成为“育财”的重灾区。如此打着职业的口号,砸着教育的招牌,偏离了办学的初衷。
作为公办教育的有益补充,民办中职院校在缓解教育资源供给压力、挖掘人口潜力等方面功不可没。不可否认,部分民办中职院校面临着资金来源少、生源减少、办学艰难等经营压力,但通过违规超招、招生外包、下达指标、虚假宣传等方式回血,无异于饮鸩止渴,最终陷入恶性循环。
应该看到,民办中职院校走“质”和走“量”并非零和博弈。比如,与其花重金投入在招生宣传与高额提成中,不如用来投资优化硬件设施和人才培养,找到属于自己的教育定位和市场坐标,让学生用脚投票、用未来投票,形成由被动变主动的良性循环。正如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所说:“职业院校应用好招生自主权,而不是滥用自主权;即便招生形势喜人,也必须以保证质量为前提适当扩大招生规模,而不能只想着招生赚钱。”
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服务实体经济与价值产出。走出民办中职院校发展困境,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对职业教育发展方向作出引导与纠偏,并给予足够的政策、资金以及配套服务的大力支持。同时,民办中职院校也要转变自身办学态度,紧跟产业迭代升级,把握市场需求脉动,不断更新办学理念,优化办学方案、硬化办学条件,用人才培养的“质”来盘活学生拥入的“量”,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人才红利。
相信,随着职业教育探索的不断深入与创新,各方努力形成合力,定能让民办中职院校赢得更多“认可与口碑”,让学生获得更多“鲜花与掌声”。
评论员 李福
《郑州晚报》版面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