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总要找到自己的价值——中牟街头的“读书婆婆”治愈了许多人

2024-08-27 来源: 郑州晚报 郑州客户端官方网站 分享到:


一辆小板车,车上放着一个白色的泡沫箱子,箱子外面写着“酸奶、冰块一元”,车子旁边坐着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聚精会神地埋头看书。

几十年来,无论春夏秋冬,走在中牟县城中兴路的街头、人行道的电线杆下,许多人都会见到她专注看书的模样,感受她历经风雨沧桑的淡定。“她可是坚强励志的中牟草根名人,附近的人都知道她,是大家津津乐道的‘读书婆婆’,足足影响了三代人。”中牟县教育局资助中心主任边海燕说。

人生多歧途,读书是归处

记者近日采访了解到,“读书婆婆”叫王桂枝,今年84岁,中牟县官渡镇人,出生于1940年,1950年上小学,毕业后上邵岗初中,初中毕业后上中牟一高(今中牟县弘毅高中)。后因身体原因辍学,回家务农。

“在我的记忆里,母亲就很爱看书。大本书看、儿童连环画也看。当时村里住着修筑陇海铁路的桥工队,母亲有时会去桥工队借报纸、杂志看。受母亲的影响,我也渐渐地爱上了读书,看的书多,作文自然写得好。小学五年级是几个村子联办的,学生大概有130多人。我尽管因病经常请假,但还是以作文满分,总分第六的成绩升入五年级。到了中学,我的作文也经常作为范文被老师当堂朗读。后来顺利考上大学当上了教师。”“读书婆婆”的女儿李时敏是中牟县第二初中的一名教师,李时敏告诉记者说,后来她的奶奶和父亲先后去世,哥哥患病住院,迫于生活的压力,她的母亲忙着种地、做生意,再也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看书。那时候她的母亲一个人靠着坚强和不服输的精气神学会了扶犁耙地、开拖拉机,生生把一个行将破败的家硬撑起来。

2001年过后,李时敏的女儿出生,年近七旬的王桂枝不再种地,来到县城帮着照看外孙女,闲暇时间捡起早年的读书爱好,她把女儿存了几书柜的书翻了个遍,有时还操着不太标准的普通话给外孙女读故事、念儿歌。把女儿家里的书读完了,王桂枝就开始向几个朋友借书,再之后办了借书卡去中牟县阅览中心借书,后来托女儿在网上买书。

外孙女上学后,王奶奶又做起了生意,“这一辈子都是自己养活自己,已经停不下来。有生之年能做点儿自己想做的事,也是一种乐趣。活着,总要找到自己的价值。”这是一位平凡老人的世界观,平静而温暖,乐观且知足。

一生辛酸坎坷,谈笑间烟消云散。生活这条路蜿蜒向前,有人精疲力竭,有人从容淡定。

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

王桂枝最爱看的是历史、地理、名人传记之类的书籍,每每拿到手,便废寝忘食。天长日久,便获得了一定的知识累积。

现在已是政府工作人员的陈先生回忆起一件趣事,当年他和同学一边走一边讨论黄河的源头在哪里,走到“读书婆婆”的摊位前,猛然听到一句“黄河源头位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脉”,孩子们听到回答后诧异地抬起头看着老人,那一天,他们认识了这位“读书婆婆”。

从那以后,陈先生和他当年的同学经常围在“读书婆婆”身边,孩子们喜欢她,“读书婆婆”也爱着孩子们。

王桂枝很喜欢这样一句话:阅读不应该是爬山,更像是结网。山,需要费力地攀爬;而网,允许我们愉快地从一个节点跳到另外一个节点。如果对人生迷茫,读读人物传记,别人的悲欢离合,也许就有我们的答案;如果觉得生活太累,翻开一本散文,那些宁静美好的文字,拥有让人恢复恬淡的魔力。每一本书都是一扇门,给人带来不同的可能性,让人通往更辽阔的世界。哪怕书不能立即给你答案,也能在你身陷迷雾时,给予你内在的从容。

“从小学到初中,每天我都要穿过家属院门前一条长长的路,一直走到路口再转向。然后就能看到,在紧挨着路口的台阶上停着一辆三轮车——以前是人力的,后来换成了电动三轮车。车上盖着棉被和笼布,棉被下面放着要卖的吃食,过年的时候是花糕、祭灶的麦芽糖,夏天是一元一袋的甜冰袋,秋天会摆上馓子、焦酥糖,还有一些小零食,一年四季好像也在这小小的三轮车上过了一番。当然,馒头是永远的主角,方的、圆的、带花的,码得整整齐齐,白白胖胖得挤在一起,散发出幸福而温暖的小麦的香气。我姥姥(外婆)就在这氤氲的香气中,坐在小板凳上,沉浸在书的世界里。”王桂枝的外孙女说,“姥姥为什么如此爱读书,我不得而知,但自我记事以来,姥姥的三轮车上永远都有书的影子。姥姥看书没有偏好,来者不拒。上至历史故事如历代帝王传,下至现代学生爱看的斗罗大陆,刑侦、言情、科幻、武侠……我姥姥就这样,保持着十分的好奇心和接受能力看了一本又一本书。”

2021年,王桂枝一手拉扯大的外孙女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人民大学,“现在学习任务重,不常回家看姥姥,但我知道姥姥仍在某一个路口,坐在三轮车旁的小马扎上,感受着四季的变换、领略着不同的风景。”

记者 张朝晖 通讯员 徐少杰 文/图

分享到: 编辑:王洋 统筹:陈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