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塔 | 别把青少年科创当作成年人的“代劳”生意

2024-05-23 来源: 郑州晚报 郑州客户端官方网站 分享到:

“蒙特卡洛算法”,最初被开发用于模拟核反应堆中的中子传输问题,近期出现在某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一项获奖作品中,引发不小争议。据红星新闻5月21日报道,尽管事件尚无定论,经记者调查发现,网络上早有不少面向中小学生科研代做的商家,宣传称只需要花费800~3000元就可以代替完成作品,购买产品原件和相关研究报告,功能介绍、创意来源一步到位,全程基本不需要孩子本人参与。

青少年科创作品,几乎达到硕博水平,难免让人怀疑是成人代做。在某购物平台上,代做网店可谓是“无所不做”,服务一应俱全,涵盖社会公益、智能生活、校园安全等方面,更是一步到位,提供全套作品、操作视频和研究报告。最重要的是,商家还宣称“包获奖”。顾客只需提供科创比赛参赛者个人信息,代做商家就可代为操作,或制作参赛作品,或运作内部关系,总能拿下一个名次。“最低获省一等奖,绑定全国三等奖”,很大程度上,找代做相当于花钱买奖。

竞赛拿奖对升学的影响可见一斑。2022年9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公布2022~2025学年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的通知》,通知所附内容中包含44项竞赛活动,并规定名单中“竞赛以及竞赛产生的结果不得作为中小学招生入学的依据和高考加分项目”,此次引发争议的科创比赛就包括在内。现实生活中,部分高校在招生简章中明确提到希望学生具有“科研志向”和“创新潜质”;科创奖项虽按规定不得作为加分项,但仍具备升学优势,这些催生出商机,把严肃的科学比赛变成了“科研成果买卖”。

任何竞赛结果,都不该成为升学的敲门砖。需要追问,教育部的禁令是否被基层学校严格执行?“白名单”之内的合规竞赛尚且“掺水”,其他科创比赛是否“水分”更大?乐见有兴趣有志向的青少年积极参赛,但弄虚作假、投机取巧断不可取。对于“科创代做”,需严格审核科创作品、严厉打击造假链条、严加规范学校招生,真正堵死升学漏洞,科创竞赛才能回归本真。

片面追求纸面上“一技之长”,还会对学生价值观念塑造起到反作用。更何况批量代做的科创作品,能有多少含金量?花钱买奖,孩子真能长进吗?与漂亮的成绩相比,家长更应注重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更应以身作则,给孩子上好诚实守信的“人生第一课”。电商平台则需加强审核、管理,及时屏蔽相关关键词和关闭违规店铺,让代做生意没有滋长土壤。

针对此事,中国科协办公厅方面已表示,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正在研究下一步改进的方向。青少年科创不是成年人的“代劳生意”,这一共识需要更好守护。

评论员 韩静

《郑州晚报》版面截图

分享到: 编辑:卜贝贝 统筹:邓红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