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黄河看中国·文旅篇】顶流西安:千年古都释放文旅“西引力”

2024-03-10 来源: 郑州晚报 郑州客户端官方网站 分享到:

千年古都,文旅向新;盛世新春,顶流西安。

“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甲辰龙年春节,春晚西安分会场惊艳亮相,千人齐诵《将进酒》的画面,为本就火爆的“西安年”再添把火。

来大唐不夜城,看衣袂飘飘的汉服丽人在步行街漫游,恍若穿越千年身在隋唐;到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看一步一景,与NPC(非玩家角色)互动,演艺不停歇;上西安城墙,感受古都长安历史文脉,见证巍巍千年历史时光……近年来,古都西安以沉浸式体验、多元业态融合为特色,不断创新文旅新场景、新IP,牢牢抓住游客们的“眼球”,持续擦亮西安文旅名片。

数据显示,2023年西安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营收增长22.7%,游览景区管理业营收增长17.1%,旅行社及相关服务业营收更是成倍增长。春节假期西安市3A级以上景区共接待游客1060.5万人次,同比增长41%。

艺西安:打造特色IP 文旅“破圈”出彩

看“不倒翁小姐姐”一颦一笑中,演绎盛唐风华;听手持拂尘的“李必”,为你诵唱祈福语;观长盛不衰的《长恨歌》,见证唐玄宗与杨贵妃互诉心曲……作为一座千年古都,西安一直是热门旅游城市,频频刷屏的沉浸式体验街区和实景演艺更是打造出文旅特色IP,打响了“西安演艺”新品牌。

想要穿越千年,追梦入长安,必去春晚西安分会场所在地——大唐不夜城。月初升起,彩灯迷离,位于曲江新区的大唐不夜城从白天的古朴温婉,逐渐转向夜晚的人声鼎沸。

大唐不夜城

不夜之城,一步一景。红墙下,唐诗街,仿唐建筑飞檐斗拱、层楼叠榭,华灯初上后灯火璀璨、游人如织。精彩沉浸式演艺永不停歇:《华灯太白》,相邀对诗;《盛唐密盒趣味问答》,灯谜有约;笙箫声动,是唐三彩骆驼背上上演的《乐舞长安》;彩袖生风,是《旋转的胡旋》,西域舞姬的异域风情。

其中,《华灯太白》主要是通过与游客“对诗”的方式进行互动,把书本之上的文化融于情景之中,把视觉、听觉、体感等多方面融合在诗词里,营造出“演艺+互动”的文化氛围。平时喜欢研究李白诗词的董锋涛就是该环节的演员之一,他表示,对于唐文化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让他很乐于把优秀传统文化传递给更多人,“这对我来说,是一种使命感”。

“传统文化既要‘登峰’也要‘落地’,而‘落地’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有身临其境、参与其中的体验感。”大唐不夜城工作人员任艳艳告诉记者,盛唐文化是大唐不夜城的核心竞争力,街区深入探索沉浸式文旅融合新产品,整合各类资源,把无形的文化融入有形的体验,重点瞄准“文化IP+旅游”,通过“商业+”“活动+”“演艺+”“智慧+”等形式,打造全域、全业、全季的文旅经济模式,成为西安文化旅游标志性名片。

大唐不夜城

据了解,初一至初七,大唐不夜城平均日客流量约为65万人次,截止到大年初六,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的接待量就已超去年春节假期总和。

演艺西安,不止有沉浸式体验街区,更有吸引八方来客的实景演艺。从气势恢弘的《长恨歌》《驼铃传奇》再到《无界·长安》《西安千古情》……将历史文化资源“活化”,打造文旅特色IP,提升演艺产业能级。

“已经来西安好几天了,特意看了长恨歌,现场给人的感觉非常震撼。”来自苏州的游客董睿嘉准备和家人好好探索这座宝藏之城。

大唐不夜城

最西安:沉睡千年的地下兵团

秦兵马俑作为千年古都西安的一张“亮丽名片”,在时光流转中见证着一座城的沧桑巨变,成为“最西安”的标识。

今年是李江梅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从事导游工作的第17个年头,除了导游这个身份,她还是西安市临潼区第十八届、十九届人大代表和西安市导游行业协会临潼分会理事。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目前兵马俑博物馆由一、二、三号佣坑以及兵马俑坑出土文物展厅组成。一号坑的面积是三个佣坑当中最大的,全部挖掘后可出土6000多件陶俑。”李江梅介绍,兵马俑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也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兵马俑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来西安旅游的话,兵马俑一定是必打卡点。去年我们接待游客超过1000万人次,创年度接待量新高。”李江梅说。

在院内参观的过程中记者发现,慕名而来的外国游客比比皆是。来自挪威的游客告诉记者,她们第一次来西安就是为了观赏兵马俑,“这么多数量的兵马俑,看上去非常震撼”。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而在距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几公里外的临潼区大秦剧场内,一场大气厚重、荡气回肠的沉浸式史诗大剧《复活的军团》正在上演。

该剧以湖北云梦出土秦简记载的两封“家书”为依托,从“惊”与“黑夫”两位普通秦兵的视角,再现了秦统一六国的历史场景,为秦俑注入了有血有肉的生命力。“2023年,我们一共演出3282场,接待观众123万余人次。”《复活的军团》总经理乔立达表示。

“很多观众说我们这部剧是‘读懂兵马俑的说明书’,我们以小人物去展现一个大帝国,表达家国情怀,讲秦俑是怎么来的,讲500年间的战火纷飞,从此兵马俑不仅是陶俑,也变成了一段历史的浓缩。”乔立达认为,只有让演出溯到源、找到根、寻到魂,对准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才能让尘封的历史文化变得触手可及。

来自江苏的朱先生一家人观看了表演后非常感慨,“之前带孩子参观了兵马俑,现在又看了《复活的军团》,他对兵马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演出形式很有创意,需要观众跟着舞台场景不断转移,让人更能沉浸带入。”

《复活的军团》剧照

这是古老历史与现代潮流相碰撞产生的灵感火花,传统文化与当代表达“握手”、与现代生活“拥抱”,也让兵马俑的故事变得更加鲜活……

古西安:文物活化的“城墙实践”

“西安人的城墙下是西安人的火车......”走在西安,大街小巷里都在放这首专属于西安人的歌。穿过悠悠岁月,西安城墙屹立在护城河边,敞开城门,迎八方来客,向世界展示着古都的魅力。伴随着歌声,记者抚摸着历经风霜的砖石,从南城门登上了城墙。

西安城墙

“西安城墙始建于隋唐时期,距今已经有1400多年的历史,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古老城墙之一”。据西安城墙景区工作人员李佳洁介绍,西安城墙绕城一周,全长13.74公里,共有城门18座,其中包括东、西、南、北四座主门,东门长乐门,西门安定门,南门永宁门,北门安远门,取首字合为“长安永定”。

作为古都西安的文化名片,西安城墙也在数字化的帮助下,焕发了多彩新生机。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助力文化遗产保护,创新游览体验方式,推出文化创意产品。

如今在西安城墙,点点手机,就能听讲解,获取细致的导览服务信息;唐长安城智慧沙盘通过数字投影等技术,展示了“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的唐城风貌;“城墙断面遗址、过水涵洞遗址、含光门门道遗址”三大遗址与多媒体画面虚实结合,带游客沉浸式探寻古长安的奥秘……

同时,西安城墙强化数字IP开发,“盛唐天团”IP形象于2023年全新升级,原创CG动画《盛唐天团——奇幻上元夜》在春节期间全网发布,以更加立体灵动的动画造型和丰满有趣的剧情设计,带领人们穿越盛唐,云游千年之前的上元之夜。

源远流长的城墙文化与年轻的数字技术牵手,让文化穿越古今、扑面而来,真正“可视、可觉、可触”。未来,西安城墙将继续深入挖掘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技价值、时代价值,让历史“说话”,让文物“活”起来。

西安曲江新区管委会文化和旅游局局长苏岚表示,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关键所在,始终把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这是我们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独特核心密码。

“未来,我们将坚定不移走以‘文化’为内核的文旅市场之路,策划筹办更多彰显优秀传统文化的文旅活动,全面聚焦产品业态升级,大力引入沉浸式体验创新项目,加快推动国家级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创建,努力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新成效。”苏岚说。

正观新闻·郑州晚报记者 金鑫 肖理心/文 受访者供图 朱昭宇/视频


分享到: 编辑:陶莎 统筹:曹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