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筑牢城市防火墙和护城河,我市又有新动作。12月26日,记者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获悉,《郑州市韧性城市规划纲要(草案)》正在进行批前公示。根据《纲要(草案)》内容,我市将在2035年建成国际韧性城市标杆。
2035年 成为国际韧性城市标杆
韧性城市,是指城市在面临各类灾害时能有效抵御和积极应对冲击,并能迅速恢复“机能”,保持城市功能正常运行。
为更好打造韧性城市,将郑州建设成为宜居、韧性、智慧的国际大都市,我市分阶段定下“小目标”:
到2025年,完成一批韧性城市重点项目建设,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典型经验;
到2030年,全面开展韧性城市建设,基本形成与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安全韧性城市发展格局;
到2035年,城市安全韧性水平显著提高,中灾正常、大灾可控、巨灾可救,成为国际韧性城市标杆。
《纲要》还专门提到了韧性城市的打造范围:与郑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确定的市域范围一致,面积约为7567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城区为重点规划研究范围,包括主城区和航空港区。规划期限为2022年至2035年。
八项任务 助力建设宜居、智慧、韧性城
《纲要(草案)》 以找出郑州市城市韧性建设短板、明确韧性城市建设目标、提出各项韧性提升策略和确切韧性规划要素传导为重点, 明确八项具体任务,强化城市安全韧性,即:开展安全韧性评估,明确城市建设短板;强化城市空间韧性,构建安全稳健的总体城市格局;统筹流域防洪治理,构建“洪涝一体”的防洪排涝系统;完善生命线工程建设,系统解决城市保障能力问题;提升交通服务可靠性,建立安全韧性交通体系;加强房屋建筑隐患治理,筑牢房屋建筑安全屏障;完善应急保障设施,健全应急救援体系,保障城市安全运行;聚焦经济、社会、组织保障,提升城市韧性“软实力”。
其中在强化城市空间韧性,构建安全稳健的总体城市格局方面,《纲要(草案)》提出,要加快推进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实施,构筑全域韧性格局基地;加强市域重要生态网络空间建设,铸就全域生态安全屏障;构建多层级的韧性城市空间体系,重塑中心城市安全韧性空间格局;加强城区生态空间的布局利用和管控,构建强韧的生态系统骨架;分类制定空间韧性提升措施,建立留白体系,打造安全合理、功能完善的城区空间。
在构建“洪涝一体”的防洪排涝系统方面,《纲要(草案)》提出,要筑牢过境洪水安全屏障,提升黄河防洪能力,全面保障黄河安澜;要持续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筑牢高标准防洪排涝本底,挖潜平灾结合城区蓄滞空间,推进洪涝行泻通道建设,实现城区“与洪涝共生”。
《纲要(草案)》还提到,要建立多情景、多方向、多层级的城市应急防灾道路网络,提升隧道、桥梁、轨道交通设施的抗灾应灾能力;推进智慧交通建设,提升交通系统灾害智能监测、预警、响应能力。同时,开展建筑抗震、消防风险隐患普查与整治,着力提高老旧建筑安全性能,重点提高建筑风险预警和消防救援能力,全面提升重要文物建筑和文物保护单位的防灾能力。
正观新闻·郑州晚报记者 李爱琴 见习记者 孙雪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