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3日,是第十个世界血栓日,为了进一步提高公众对静脉血栓类疾病的认识,由 “全国VTE防治能力建设项目办公室” 发起 “全国血栓防治宣传月” 活动于今日正式启动。本次宣传月活动的口号是 “栓不住,动起来”,旨在全面提升全社会对静脉血栓防治工作的重视程度,号召公众积极行动起来,正确认识和重视静脉血栓,合理调整生活方式。一旦确诊静脉血栓,要积极配合临床规范治疗,坚持抗凝治疗与定期复诊,避免栓塞风险发生。
静脉血栓:临床的“潜伏炸弹”
静脉血栓是在静脉血管中产生的血栓,临床教科书中称之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公众所熟知的、异常凶险的肺栓塞,就是下肢深静脉血栓脱落,随血流到达肺部阻塞了血管,它与深静脉血栓同属于VTE的不同时期。由于深静脉血栓发病隐匿,如果不能早期发现并加以干预,就有发生肺栓塞的风险。而一旦发生肺栓塞,严重者可在1-2小时内死亡,且度过危险期后的患者也依然存在复发的风险。因此,VTE又被称为临床的“潜伏炸弹”,是继心肌梗死、脑卒中之后的第三大致死性疾病。
郑大一附院腔内血管外科主任李震教授表示,长期住院、手术或者骨折创伤、长期卧床、活动少、年龄大于60岁、以及癌症化疗后的患者等这几类人群,更容易发生VTE。“VTE的早期症状是较为明显的,如果腿部出现疼痛、压痛、肿胀、发红,或不明原因的气促、呼吸急促、胸痛、心跳加快和头晕等症状,就提示存在VTE的可能,应立即就医。”
防治关键:患者要主动预防、规范抗凝
虽然VTE存在致命风险,但总体上来说,它是可防可治的。李震教授说,活动少的老年人应该适当的运动,如果长期卧床,活动受限,也可以通过足底静脉泵、间歇充气加压装置、以及弹力袜等物理方法辅助运动,此外,高危人群还可以通过药物抗凝来预防VTE的发生。
据悉,药物抗凝是预防和治疗VTE的主要措施,是多个临床指南一致推荐的基本治疗方案。目前,常用的抗凝药物包括传统口服抗凝药物华法林,和新型口服抗凝药,如利伐沙班等。“华法林等传统的抗凝药物,有出血风险,而且容易与其他食物和药物产生相互作用,病人用药期间间隔半个月就需要到医院血检,以监测药效和副作用,这导致患者的依从性较差,很难严格遵医嘱规范用药”,而新型口服抗凝药则弥补了这一缺陷,剂量恒定、无需常规监测、发生药物间相互作用风险低、食物药物相互作用情况较少。
专家提示:抗凝过程中要严格遵从医嘱
虽然抗凝药物是预防静脉血栓的最有效手段,但抗凝不足或过量均会带来风险,需要特别重视用药安全。因此,患者使用任何一种抗凝药物,都应严格遵从医生的指导。李震教授提醒,静脉血栓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抗凝治疗需要贯穿静脉血栓治疗的全程。切不可因症状减轻,而随意停药或私自调整剂量与用法,必须遵从医嘱定期复诊,并进行规范治疗至少3个月,或者根据病情需要更长时间,避免复发而危及生命。“即使是经过治疗度过危险期的静脉血栓患者,仍存在致死性肺栓塞复发的风险,一定要坚持抗凝治疗,以有效降低死亡率和VTE的复发。”
院内管理:积极推进VTE防控体系建设
据悉,VTE是可预防的院内死亡的首要原因,高达60%的VTE发生与院内相关。因此,建立VTE防治体系是有效降低住院VTE患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的重要手段。
2018年,国家卫健委发函,由中日友好医院牵头实施的“全国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形成防治能力建设项目”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启动。李震教授表示,为积极响应国家卫健委提出的“提高”静脉血栓栓塞症的规范预防率”的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郑大一附院早在2016年就开始推进院内VTE防控体系建设,以提高住院患者VTE的防治能力和救治能力,合理构建医院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管理体系,并于2019年首批获得“全国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形成防治能力建设项目”静脉血栓防治中心优秀单位。“在这个体系内,骨科、肿瘤、普外、周围血管等所有相关科室都被纳入统一管理,每个入院患者都需要进行VTE的风险评估,在住院治疗的全过程中,按照低危、中危、高危的风险程度进行相应的管理,以有效防范VTE的发生”。据悉,2019年,郑大一附院又牵头成立了“河南省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防治联盟”,全省百余家医院参与。联盟以VTE防治中心建设为抓手,推进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建设,规范诊疗流程,提升医疗质量安全水平,让更多的静脉血栓患者获得早期的预防、及时的诊治、持续的医疗管理,更好的守护患者生命安全。
正观新闻·郑州晚报记者 邢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