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化是中国文明历史主根主脉——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

2023-09-18 来源: 郑州晚报 郑州客户端官方网站 分享到: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从史前发展到各个王朝的更迭,绝大部分都是以黄河流域为舞台,我们的农业起源、政治制度、思想信仰也都是在黄河流域形成的,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与魂。”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表示,黄河文化是中国文明历史主根主脉是有理有据的。

王巍介绍,在距今一万年左右,黄河流域就已经出现了粟和黍的栽培,是世界范围内最早的。农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分化。随后,阶级出现,王朝、国家诞生。在精神层面方面,在6000多年前位于黄河中游地区的濮阳西水坡遗址,就已经出现了用蚌壳堆积的龙的形象,并逐渐发展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距今5300年前后的巩义双槐树遗址,最高等级的建筑在最内的环壕内,突破了以广场为中心的格局,出现了中轴线、左右对称的雏形,这种理念一直延续至明清时期的紫禁城。

在王巍看来,与世界其他大国文明相比,中华文明有三大特征,连绵不断、兼收并蓄、多元一体。

王巍表示,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史虽历尽艰辛磨难,但政治发展脉络清晰可循,文明传统历久弥新,具有突出的连续性。

在兼容并蓄方面,中华文明吸收了很多外来文明,譬如,我们的祖先在距今5000年左右时已经掌握了用千度以上高温烧制陶器的技术,当冶金术从西亚传入黄河中游地区,人们开始用陶范制作青铜器,诞生了世界上首屈一指的青铜文明,这是一个吸收再创新的过程,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特点。

谈及多元一体,王巍介绍,距今6000年左右,长江中下游、黄河流域、辽河流域的文明化进程开始提速,出现社会分化、人口增加,形成中心性的遗址,社会内部出现了不同的阶层。5000年前后,尤其到4500年前后,各个区域文明开始逐渐地汇聚成一体,特别是一些共性的因素在5500年到5000年起点开始出现,譬如对龙的崇拜、以玉为贵的理念。这就说明这些区域文明时间存在既独立发展又相互联系的关系,形成了早期中华文化圈。

正观新闻·郑州晚报记者 张竞昳/文 李焱/图

分享到: 编辑:朱琳 统筹:曹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