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是扎根中原大地、旗帜鲜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取得了中国民办教育诸多第一的全国第一所民办普通本科高校;一个是历史悠久、交通便利,有“豫北粮仓”之称的中国唯一粮食生产先进县。
6月15日,一场双向奔赴就此开启,黄河科技学院与滑县人民政府全面战略合作签约暨教育世家纪念馆揭牌仪式隆重举行。仪式由滑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李鑫主持。
上午8时,在滑县牛屯镇人民政府会议室举行签约仪式。出席仪式的政府和教育部门领导有:安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常慧芹,河南省教育厅民办教育处二级调研员张宝柱,安阳市教育局副局长朱中林。出席仪式的黄河科技学院领导有:董事长胡大白,校长杨雪梅,河南中原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喻新安,校纪委书记王威。省教育厅,河南黄河文化传播研究院,黄河科技学院有关部门负责人,滑县政府办、发改委、教育局、文广体旅局、广电局等部门负责同志参加。
常慧芹致辞。她介绍了近年来安阳市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大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对接合作,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模式,深化产教融合赋能安阳发展的基本情况。常慧芹说,滑县人民政府和黄河科技学院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既是双方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合作共赢的有力之举,更是双方同心同向、互助发展的长远之策,对于高校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常慧芹指出,教育世家纪念馆开馆,不仅为进一步发掘教育世家的时代价值和为师重教的现实意义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典范,更为我市增添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她希望合作双方能够围绕发展战略推进校地合作事项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共谱校地融合发展新篇章。
张宝柱在讲话中说,胡大白董事长和杨雪梅校长家庭,四代人从教初心不改,良好家风薪火相传,在家庭和学校树立了为学、为事、为人的楷模,树立了教育世家、四代办学的典范。学校与滑县人民政府全面战略合作签约,校政协同、优势互补、互惠双赢,这是双方校地深度合作、携手共进的开始,也为双方未来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酝酿了新的可能。希望双方以此次合作签约为契机,在机制创新、平台搭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深层次合作,共同打造校地合作的样板典范。
在温馨融洽的气氛中,黄河科技学院代表杨雪梅与滑县人民政府代表李鑫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河南中原创新发展研究院代表喻新安与滑县人民政府代表李鑫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科技创新、文化建设等方面开展长期、全面、深度的合作。
上午9时,教育世家纪念馆在滑县张营村举行开馆仪式。
李鑫感慨地说,杨氏一门四代承前启后、教书育人,把教育信仰融入血脉,把教育情怀传承至今,成就远近闻名的百年“教育世家”,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教育世家纪念馆的兴建,让我们全面了解了一个百年教育世家的教育思想和家风文化,对弘扬新时代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杨雪梅致辞。她深情地回顾了从她的曾祖父杨庆肇先生到她这一代,四代人投身教育坚持办学的故事和经历。杨雪梅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二十大吹响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建设的号角。学校与滑县人民政府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探索建立政校企深度合作协同创新机制,既是学校校地合作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学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希望双方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携手共进,并肩同行,共同探索校地融合发展新模式,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中原出彩、民族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滑县县委副书记、人民政府县长陆志杰讲话。他简要介绍了滑县近年来经济和社会、教育事业等不断发展的好势头。陆志杰说,杨雪梅校长一家四代兴教报国、办学为民,树立了教育世家四代办学典范,纪念馆的建立和开馆让我们共同领略了这个教育世家的风范和独特的家风文化,同时也为我县教育文化事业增添了一处文化景观、育人基地。他期待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开创校企共同互利互赢、共同发展的局面,为滑县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让助教助学蔚然成风,让尊师重教蔚然成风,让更多的社会力量为滑县教育发展助力蔚然成风。
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了!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现场领导为教育世家纪念馆揭牌。
随后,现场人员走进馆内,在讲解员的介绍下,大家一起重温杨氏一门四代历经一百多年的办学故事。一张张照片,一个个故事,杨家四代人以博大的情怀、无私的奉献,赓续了中国民办教育史上的一段又一段佳话,创造了中国民办教育的一个又一个奇迹,让家风永续,薪火相传,惠及四方百姓。
风范有声若黄钟,襟怀无价是琼瑶。他们对中国教育所做的贡献,将永远被人们铭记和敬仰!
仪式结束后,黄河科技学院、河南中原创新发展研究院与滑县人民政府还就今后合作的具体事宜展开了深入的交流。
相关链接:
清乾隆年间,杨氏先祖杨明路迁入滑县牛屯镇张营村定居,在这里开枝散叶,耕读传家。
从晚清至今一百多年间,杨氏家族教育贤达辈出,涌现出了以杨庆肇,杨景梨、高紫珊、杨景潜,胡大白、杨钟瑶,杨雪梅、杨保成、杨保中为代表的四代办学群体。他们以“为国分忧、为民解愁”的历史责任感和强烈使命感,启民智、解民愁、分国忧。在各自的时代,以不同的方式办学,虽屡经磨难,饱尝艰辛,仍矢志不渝。
第一代办学人杨庆肇在清末首开办学先河,启迪民智。第二代办学人杨景梨、高紫珊、杨景潜,在抗日战争的动荡之秋,坚持救亡图存、教育先行,二十年间两次兴学。第三代办学人胡大白和杨钟瑶,继承祖志,夫妻同心,艰苦创业,创办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一所民办高校——黄河科技学院,闯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办大学发展之路。第四代办学人杨雪梅、杨保成、杨保中,受家庭环境的熏陶,从小就树立了教育报国的理想信念,在新时代继往开来、改革创新,加快建设国内一流应用技术大学,推动了高等学校的高质量发展。
杨家祖孙四代人投身教育、为民办学的事迹,上下经历了百余年,跨越了两个世纪。这期间社会环境虽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处的时代背景各有不同,但四代人不忘初心,教育先行的理念却一脉相承。他们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创造出了各自适应时代要求的办学模式、教学模式、发展模式,并且均取得了成功,为国家和地方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
杨雪梅校长一家荣获“河南省首批教育世家”称号,充分体现了政府部门对杨雪梅校长四代办学的认可和肯定。
四代人弦歌不辍,薪火相传,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用教育倾情回报社会,表现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和铮铮风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中华民族复兴砥砺前行,接续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