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晚报》版面截图
1月4日,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书面听取了关于郑州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2022年,全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2023年,全市将奋力推动经济发展全面提速提质。
2022年 成绩来之不易
全市攻坚克难稳定经济大盘,建立完善防疫生产双线嵌合机制,有序打出稳经济政策举措组合拳,多措并举提内需促消费。高品质推进城市更新建设和精细化管理。改革开放活力进一步释放。全面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建设,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民生持续改善,就业形势保持稳定,民生实事稳步推进,社会保障水平持续加强。
2023年 具体目标
力争工业投资达到1500亿元、地产开发投资达到3000亿元、基础设施及其他项目(含城市有机更新)投资达到2200亿元。
力争限额以上批零住餐四大行业分别完成253亿元、1728亿元、10.8亿元、393亿元,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以上。
力争对外服务贸易增长5%。
力争新增市场主体20万户、全市总量突破200万户,新增超百亿企业1~2家、规上工业企业300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300家以上,培育“三高”企业累计4000家以上。
加快发展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等5大优势产业,推动汽车产能尽快达到300万辆。
规划建设加氢站200座以上,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690辆以上。
力争新增10家以上A级物流企业,全市物流业增加值完成1100亿元。
力争金融业增加值突破1600亿元,新增上市挂牌公司10家,资本市场融资突破1200亿元。
力争全年新增10家市级数字经济产业园区、培育50家左右数字经济重点企业。
力争6月底前不动产办证类问题楼盘实现清零,终结性化解率达到100%,年底前涉及7万套住房、2100万平方米的60个国家专项借款保交楼项目交付使用。
新开工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16万套、基本建成3万套,分配公共租赁住房1000套,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12420套,新增物业管理面积400万平方米。通过“建、租、购”的组合安置方式,确保2023年未回迁群众实现户均一套房回迁。
力争新建省级以上创新引领型平台100家,新增高企1000家以上。
力争新吸引20万名青年人才留郑,新引进博士以上优秀青年人才1500名。
“四条丝路”:加快“河南—柬埔寨—东盟空中丝路”建设,建设返程班列集散中心,打造千亿级跨境电商产业集群,建设以东向为主的铁海联运国际通道。
跨省通办事项达100项、“免证办”事项达500项。打造“10分钟政务服务圈”。
新建改造供热管网35公里,新增集中供热入网面积400万平方米。
实施好乡村建设行动,新建20~30个精品村。
新建绿地面积300万平方米以上,新建公园游园40个,新建道路(廊道)绿化40条。
力争新增城镇就业13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万人。
全市千人托位达4个以上。新建公办园11所、投用13所,新建、扩建中小学15所,投用16所,支持助推驻郑高校“双一流”建设。
30%以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达到国家推荐标准。
新增养老床位6万张,完成30个乡镇级老年健康服务中心建设。
进一步完善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
郑州全媒体记者 侯爱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