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农忙季 夏收夏种夏管正当时 巩义市变“丰收在望”为“丰收在手”

2022-06-21 来源: 郑州晚报 郑州客户端官方网站 分享到:

郑报全媒体记者 李晓霞 巩义时报 吴瑞霞


天道酬勤。又是一个丰收年,又闻“三夏”欢声扬。

6月16日,在巩义市黄河滩区中阳种植专业合作社,一台装有“北斗导航”的播种机正在一望无际的滩地里匀速前行,机身走直线,比模特走“猫步”还直。站在地头的合作社负责人程尚位笑声朗朗,“一趟近400米长,你们看这麦茬,歪歪扭扭的。今年安装上北斗精准导航,是方便后期套种大豆。投资一万多,解决了大难题,好几家种植户都入手了。”记者在采访时发现,今年的“三夏”不同以往,呈现出许多令人欣喜的新特点:信息技术被充分运用;夏收服务更加规范、专业;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被广泛应用、“滴灌节水灌溉”技术确保农作物高产等。

“丰收在望”变为“丰收在手”

巩义市现有耕地36.84万亩,去年受“7.20”特大暴雨以及后续的连续阴雨天气影响,农作物受灾严重,受灾面积达17.52万亩,绝收面积7.81万亩。洪涝灾害后,农田普遍存在田间湿度大,积水、湿渍面积较多,耕地板结严重等问题,对麦播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

但在巩义市绿康家庭农场,负责人马元志却告诉记者:“我承包了500多亩地,小麦买了70多万斤,一斤售价1.52元。没想到大灾之后还能大丰收,呵呵,政策好,农民有奔头。”

据该市农委种植业科长陈墨介绍,为科学应对晚播、倒春寒、干旱、苗弱、病虫害等多种灾害,保证小麦丰收。一是做好技术指导.二是绝收地块培肥地力,购买并发放有机肥3322吨,培肥地力1.7万余亩。三是实施冬小麦弱苗转壮项目。向全市晚播小麦的种植户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放高氮复合肥386.12吨,补助小麦面积3.2万亩。四是积极开展小麦“一喷三防”。使用杀虫剂、杀菌剂、氨基酸水溶肥,通过统防统治服务组织开展飞机防治。重点防控小麦中后期主要病虫害,防干热风、增粒重,实施面积22.7万亩。五是及时下拨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种粮补贴,协调陆浑灌区保障本市回郭镇、鲁庄、芝田小麦返青期灌溉用水,为小麦丰收打下坚实基础。六是修复12000亩二类水毁高标准农的道路、排水渠、地埋管、低压电线等设施。

自5月24日开镰以来,在做好疫情群防群控的前提下,积极保障人力、交通、物资,科学调度农机,抢抓农时加快麦收进度,截至6月12日,全市夏收工作已全部完成,共收割小麦24万亩,其中机收面积23.8万亩,机收率99.17%。

种子下地、管字上马

“百业农为先,农兴百业兴”。麦收后正是抢时播种的关键时期,市农委多举措确保夏种、夏管工作圆满完成。一是抓好抗旱抢种工作。加强宣传,动员广大群众克服靠天等雨思想,因地制宜,利用一切水源和水利设施,浇水造墒、抗旱抢种,确保夏播工作顺利进行。二是加强技术指导。坚持“种子落地、管字上马”,组织农技人员深入镇村、田间地头,指导农户适时开展查苗补种,对缺苗断垅地块及时进行补种、补栽。三是加强防灾减灾措施落实。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策略,组织开展病虫测报,及时发布病虫信息,指导农民选用对路药剂,适时开展防治。

坚持抗旱防涝两手抓,制定抗灾减灾预案,落实好所需物资、资金和技术,切实降低灾害损失。截至目前,已完成秋播面积23万亩,其中夏玉米19万亩(均为机播)、红薯2万亩、花生2万亩。

复合种植新模式,种植户喜笑颜开

巩义市今年大面积推广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目前正被广泛应用。马元志夏收之后,从14日就开始播种玉米。记者在田间看到,一边是喷灌头不停地转动,地里像是下了一场透雨,一边是机声隆隆播种忙。马元志信心满满:“墒不好,一边种,一边浇,先把玉米种上,过段时间种大豆。按照农委的复合种植模式要求,是4行玉米、6行大豆。种肥同播,为高产打下基础,政府每亩地还补助350元,今年复合种植300亩,已播种了260亩,明年再增加点。有农委的技术指导,发展农业,基本上没有后顾之忧。”

和马元志的绿康家庭农场不同,程尚位的中阳种植专业合作社规模更大,共1800亩。提起夏收,他笑得合不拢嘴:“保守算法,全年可挣150万元。一亩地的收益大概在1000元左右,采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后,一亩地的利润可增至1500元,真是太划算了,目前已种植600亩。一台机器播种有点慢,我计划再雇一台,加快进度枪‘天时’”。

以前,农民一年忙到头,科技干部农忙时转转田头。现在,一季麦,农民忙几天,科技人员忙一年。从夏收到夏种,农民时而盼雨来、时而盼雨去,从收获到耕种,均要“抢天时”。陈墨说:“发展方式正在转变,农业生产潜力还会更大。支农项目多了,农技人员舞台大了,越忙越有劲!”在巩义“三夏”会战现场,记者不仅感受到了春争日,夏争时的繁忙景象,也看到了该市“三夏”的新景观。

分享到: 编辑:闫佳佳 统筹:张改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