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国史,家有家谱。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敬天法祖,慎终追远,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之根本也。
2017年五一节那天,天晴气朗,煦风和畅。族弟景国昌一家三口到我家里小聚,两家人在小院里葡萄藤下饶有兴趣地聊天。其间,国昌弟提到老家的族谱已有多年未修了。近几十年来,族人们有的为了创业南跑北颠,有的为了生计各奔东西,多数年轻人不太清楚祖上的情况,有的甚至不知道自己祖父的名字,更别说先祖们艰难的创业历史了。犹为可怕的是,乡绅阶层消失后,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老家的孝道伦理已被严重践踏。每次回到老家,经常听说谁谁家的儿子不孝敬老人,谁谁家的儿媳妇糊住门子骂公公婆婆等等,凡此不一而足。我当时想,家谱可能是维系乡愁的最后一抹寄托,也是维系家族伦理道德的最后一道防线。
民国十三年(1924年)兰考景氏族谱
我儿时的族长是景焕章爷爷,当时家族中他的学问最大,并主导修过家谱。传至我这一代,心中自觉有责。于是我和国昌弟当天决定,我出钱,国昌弟和我哥景铁良出力,马上动手对兰考景氏家谱进行续修。
之后的四年多,国昌弟花了很多精力收集过去三十年来族人们的人丁变化状况,与此同时,我俩又认真研究并考证了祖上世代传下来的老家谱。老家谱映入眼帘的是一手漂亮的小楷字,图文并茂,娓娓道来,其中记载了兰考景氏家谱的五次续修情况,也记载了兰考景氏家族几百年来的四次迁徙历史。在此基础上,我又研究考证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归纳了以下七个方面的文献线索。
一、关于家族前五次修谱情况
明穆宗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七世祖景世洞(廪生秀才)主持第一次修家谱;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十二世祖景杰武(廪生秀才)主持第二次修家谱;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十七世祖景文轩(廪生秀才)主持第三次修家谱;1963年,焕章爷主持第四次修家谱;1991年,族人第五次修家谱。
令人庆幸的是,过去近百年来,虽然历经劫难,饱经沧桑,族人们居然保留了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1963年、1991年三套(五本)家谱。
我和国昌弟本次是第六次修谱,主要续修1991年~2021年兰考景氏家谱,同时对三套老家谱进行了考证勘误。
二、关于家族四次迁徙情况
第一次迁徙在明初洪武年间,始祖景仁从蒲州府临晋县(今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临晋镇),移民至大名府东明县朱岗寺后景庄(今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小井镇景庄村)。二世祖景得林在景庄村育五子,长门景春,乏嗣;二门景点,移居南京凤阳府颍州太和县(今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三门景立,守原籍;四门景旭,是我的嫡宗三世祖;五门景泰,移居河南府洛阳县附近(今洛阳、登封一带)。
族谱记载第一次迁徙在明初洪武年间
第二次迁徙在明英宗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三世祖景旭从东明县景庄村,移居到河南省仪封县东五里铺(当时的仪封县城在今兰考县南彰乡境内)。
第三次迁徙在清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因黄河泛滥,河道南移,十世祖景玉临从仪封县东五里铺,移居到考城县沙沟村(今兰考县闫楼乡高寺村)。
第四次迁徙在清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十三世祖景士奇从考城县沙沟村移居到我老家,今河南省兰考县闫楼乡大李西村。在大李西村,十三世祖景士奇传一嗣叫景国凤,是大李西村景家的第一个太学生。景国凤传三嗣,开始分门立户,繁衍生息,至今在大李西村已历经225年,我和国昌弟是第二十一代孙。
三、关于家族的郡望与堂号
根据有关资料记载,自汉至唐,景氏一族形成了晋阳郡(今山西太原一带)和冯翊(píng yì)郡(今山西大荔县一带)两大郡望。从七世祖景世洞写的家谱序言中可以看出,先祖景仁来自山西省蒲州府临晋县(今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临晋镇),蒲州府临晋县在历史上曾为冯翊郡管辖。因此,兰考景氏一族乃属冯翊郡望,堂号归临晋堂。
四、关于祖上名人
兰考景氏祖上乡绅很多,其中九世祖景星耀是明万历戊子年(公元1588年)的举人,朝廷封号文林,曾任兰阳县(今兰考县西半部分)县令。焕章爷的爷爷辈,十七世祖景文轩和景文彪是大李西村最后的两个廪生秀才,一文一武亲兄弟。我小时候记得,两个秀才老爷爷传下的大房子,东西并排,坐北朝南,在全村里最高。有一次放学后,我借着高房后的大树,偷偷爬上了房顶,“一览众山小”,风景十分美好。那个画面,我多年后在大学学素描时,经常凭着记忆就能勾出个七七八八。
景日昣(1661~1733)
登封景氏祖上的模范是景日昣。景日昣(公元1661~1733),字冬旸(yáng),号嵩崖,生于清顺治十八年,康熙十四年求学于嵩阳书院,康熙二十六年中举人,康熙三十年中进士,后为乾隆帝师,官拜礼部尚书,曾三次主持全国科举考试。登封景氏祠堂中,曾经悬挂过乾隆为景氏家族御笔亲题的“景氏祠”以及为景日昣御笔亲题的“国无双品”匾额。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景日昣告老还乡后,归隐嵩山,著书立说,被誉为中岳嵩山的一代名儒。后人为景日昣塑了一尊像,立在嵩山卢崖瀑布风景区。我有多年登嵩山的经历,每次登卢崖瀑布,总会先祭拜他老人家。
五、关于家族辈字排例
1924年,十七世祖景文轩三修的家谱规定了四世到十九世的辈字:天、令、治、世、英、俊、玉、堂、杰、士、国、际、法、文、怀/冠、广。1963年,焕章爷四修的家谱规定了二十世到三十九世的辈字:“明登照永昌、万春处云祥、廷运连进高、百福自来朝”,这其中“处”字很难起名。1991年,族人五修的家谱将二十世到三十九世的辈字修改为:“先/明登立新纲、勤俭永和平、春秋克成敬、家业自昌荣”,这其中“纲”、“俭”、“业”三个字很难起名。
十七世祖景文轩三修家谱规定了四世到十九世辈字
总体看来,1991年族人五修的家谱有点草率,特别是辈字安排欠妥。而1963年焕章爷四修的家谱辈字意境很高,也便于族人们口口相传。因此,本次修谱,关于二十世到三十九世的辈字安排,决定恢复1963年焕章爷四修的家谱辈字,只是将其中的“处”字改为“开”字,即“明登照永昌、万春开云祥、廷运连进高、百福自来朝。”
六、关于修家谱的意义
修家谱,首先是为了追本溯源。既与先人族谱互为融接、祖德得以昭彰,又能令后世长幼有序、展谱犹如同堂。遵前制而述后世,代代相袭,供后人瞻仰传承。
修家谱,也是为了家国情怀。孟子云:“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所谓国家,“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因此,大才必为国用,家殷必靠国运,家族的兴衰史往往都能反映国家的兴衰史。
修家谱,更是为了传承根魂。名门世家都有根魂,找不到根魂或传不了根魂,最后都会“风水轮流转,富贵不过三”,甚至“崽卖爷田心不疼”。古人云:“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这其中,道德传家最久,这也正是《周易》所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我梳理老家谱时发现,在兰考景氏家族中,那些多代后人发光发热的门户,大多是传承了“仁孝、读书、务本、明理”八字家风,从而沉淀了家族“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的核心竞争力,在“润物细无声”中形成了家族成员的竞争优势。因此,“仁孝、读书、务本、明理”八个字,可以理解为兰考景氏家族的族魂。
七、关于本次修谱表彰
本次修谱,国昌弟总理之外,景延礼、景铁良、景建良、景登攀、景平建、景彩龙等,也都各尽其力,贡献良多。特别感谢族叔景留善(大名景万安),我记得他是焕章爷的三儿子。近百年来,留善叔一脉珍藏着前述三套(五本)老家谱,为本次修续家谱提供了珍贵的历史文献,功德无量!
联族续谱,重在传承根魂。道德传承先于财富传承,根魂传承先于血脉传承。为便于传承,本文以白话文恭就,力争通俗易懂,以昭后人。
在我兰考景氏家族第六次修谱即将付梓之际,特为之序,谨望上不负祖宗,下不误子孙!
景柱
2021年1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