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报全媒体记者 冉红政 通讯员 薛新芳 文/图
管城回族区紫荆山南路街道面积8.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4.2万人,下辖18个社区(含1个筹备组),134个居民楼院。按照区委疫情防控“八项要求”,街道结合辖区实际,紧盯“排查、管控、核检、宣传”四个关键,以“四式”控“点”,扎紧疫情防控的“口袋”。
“地毯式”排查,以“点”控面
调整街道级“一办九部”组织架构,细化分工,畅通指挥,将辖区134个居民楼院、831家沿街门店、34个工地、16家酒店、3座商务楼宇、2家集贸市场、十里铺闲置地块等全部纳入排查和重点领域管控范围,做到全覆盖、无遗漏。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作战式防控体系。创新推行“1234”疫情排查工作法。“1”即一个自主报备小程序;“2”即“准确、快速”两个目标;“3”即“规范三步走排查流程。一是接区社会防控部排查指令后,街道指挥部1小时内初筛完毕,下发社区;二是社区进行复核,集中下发数据3小时内排查上报,单独下发数据10分钟内排查上报;三是由街道指挥部再复核后上报区指挥部;“4”即“明确区防控部、街道指挥部、社区专干、公安4个排查主体。通过“人工排查+大数据推送+群众监督”的办法,做好重点人员,特别是疫区返郑人员的排查工作。一是第一时间通过电话联系,询问本人风险旅居史、核酸情况、健康码情况,告知居家隔离;二是社区根据地址上门排查,检查居家隔离情况;三是对无人接听、空户、拒不配合等特殊情况,由民警运用公安系统,调取监控等办法查找重点人员,确保联系上、管控住。自全市“大排查”工作开始以来,街道共完成排查任务2173人,管控56人,其中居家隔离23人、境外返郑人员1人、居家健康监测人数27人。同屋居住人员管控5人,健康赋码28人。
“封闭式”管控,围“点”坚守
聚焦薄弱环节,以制度规范管控措施。重点人员管控方面。严格落实“三人小组”机制,成立18个社区“三人小组”,由各社区疫情防控负责人、辖区片医、辖区片警组成,三方联动,接区防控部指令后,第一时间进行排查,第一时间管控处理到位。建立工作台账,并落实各社区“日报告、零报告”制度,实行动态监测。按照“一户一专班”要求,对中高风险地区返郑人员采取14天居家隔离。实行“4142”管理服务。即“1个两公示一提醒、1个隔离封条、1个温馨提示、1个爱心包”,“每天2次测温、每天2次检查电子门磁、每天2次倒垃圾、每周2次购买生活品”,确保居家隔离人员封闭管理、生活无忧。重点场所管控方面。对“八大类”场所进行常态化疫情管控措施,要求小区、工地、写字楼、集贸市场等场所必须落实“一扫一测一登记”,有专人值守,进出行人佩戴口罩,规范消杀记录。要求沿街门店、农贸市场等需排队等候区域严格执行“一米线”措施,防止交叉感染。设置社区应急处置点18个,常态化预备97个楼院卡点、8个道路卡点设备物资,如出现突发情况随时切断传播路径,完成闭环管理。
“上门式”核检,分“点”包干
对居家隔离人员于隔离“1、7、14”日上门核酸检测,街道对接紫南卫生服务中心,统筹调配医护人员,各社区防疫专干对居家隔离人员分包,倒排核检日期,提前预约,稳步推进。对密接次密接、境外返郑、特定中高风险返郑人群,第一时间通知不得外出,社区人员穿防护服上门隔离,等待区卫生防治部人员上门核酸后,社区人员“点对点”转运至辖区集中隔离点。完善全员核酸检测应急预案,在小区里画小防控图,在街道里画大防控图,设立全民核酸检测采样点65处,每个检测点配备分包科级干部一名,正式人员1名,社区人员、消杀人员及巡防队员,精确到点,责任到人,确保核酸检测顺利有序开展。此外,扎实做好公共区域消杀工作,组织环卫保洁人员、专业消杀公司定期对路面、市场等重点部位进行消杀,生活垃圾日产日清,防止病媒滋生。
多样式宣传,多“点”联动
街道主动发声,发挥宣传主阵地的作用,使宣传更有针对性,舆论引导更有实效性。通过微信工作群、朋友圈、视频号等转发郑州市防控办37号文等官方文件,制作《紫荆山南路街道疫情防控倡议书》、疫情防控工作通知等宣传视频60余条,运用包括LED滚屏播放、拉横幅、宣传海报、宣传栏、社区业主群等多种传播手段,各社区通过在楼院门口设立小喇叭,每天上午、下午两个时段,每个时段不少于30分钟播放疫情防控音频,持续加大疫情防控宣传力度。印制关于疫情防控宣传画册,制作重点区域主动上报小程序,方便居民快速上报情况,科普疫情防控知识,切实增强群众自我防范意识。与酒店、宾馆、餐饮场所门签订社会管控承诺书,张贴疫情防控通告,实现防疫宣传全方位、无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