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报全媒体记者 王军方/文 受访者供图
“你是我‘举’世无双的‘琪’遇。”这是朱亮举和沈吴琪8年前婚礼上的主题句。夫妻两人在不同单位抗击疫情,见面成了奢望,工作繁忙让他们忽略了互相问候,让他们在全区疫情防控群里“偶遇”成了常态。5岁女儿说:“你们都是组织做核酸检测的人,真辛苦。”
下班时间到了,两人忙得顾不上问对方是否按时下班
朱亮举是银河办事处党工委委员,沈吴琪是龙王办事处妇联副主席。两个人都工作在基层办事处,距离相近,内容相似,特点相同。
白天,他们都忙于工作,很少聊天,下班时,他们相互问上一句:“今天能准时下班吗”。虽然结果常常是否定的,但他们互相感觉到了心里的温暖。
疫情防控以来,沈吴琪主要负责机关防疫和干部核酸检测等,需要统计各类数据,当天所有工作结束、所有数据统计上报完才能休息。
朱亮举负责分包村近3000群众、2个小区的疫情防控。3轮核酸检测,挑灯夜战、连续作战成为常态,他常住在办事处宿舍。
这段时间,两人不再问对方能否准时下班。因为,他们知道,回家都已经成为了奢求。
他们通过5岁女儿电话手表了解“另一半”情况
疫情防控中,他们常在全区疫情防控群里“偶遇”对方。忙碌的工作,让两人忽略了疲倦、困难,甚至忘记了对彼此的想念。唯独一点他们始终共同惦记在心——孩子。
连日来,他们工作在各自单位,5岁的女儿就放在姥姥家。夫妻两人就算偶尔回去一趟,时间总凑不到一起。此时,三口之间最多的交流工具,就是孩子的儿童手表。
“满满,在干什么呢,妈妈回去了没有?”“满满,吃饭了吗,爸爸有没有给你打电话?”……夫妻两人总会抽空给孩子打电话,了解家里的情况,也顺便问下“另一半”的动态。
面对孩子的不解,甚至是闹情绪,他们总是安慰孩子,给孩子讲新冠病毒是什么,讲爸爸妈妈在做什么,讲外面在发生什么。
这时,孩子似懂非懂的说:“我和姥姥做了核酸检测,你们都是组织做核酸检测的那些人,姥姥还做了社区的志愿者,你们真辛苦……”
听到这些,他们很欣慰,也充满了力量。
党的初心使命刻在了骨子里,印在了DNA里
8月9日,沈吴琪调离了龙王办事处,到郑州市妇联工作。沈吴琪虽然离基层远了,但却与更需要帮助的一线更近了。
进入新岗位,她带着基层党员的激情和热情,迅速调整状态,加班加点。按照实际需求,她及时参与完成了二七区封闭封控区内3个街道、12个社区的物资援助调配,为在一线奋战的党员干部提供了更好的工作保障。而此时,朱亮举依旧往来在小区卡点、居家隔离人员、核酸检测点等之间,为保障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尽最大努力。
两个人的生活,就像是DNA的双螺旋结构,似“麻花状”绕同一轴心盘旋。对他们来说,这个轴心既是共同的家庭,也是相似的工作。虽然两人的抗疫“战线”变为一前一后,但两个人的“战场”从未改变。
朱亮举说,经过这段时间的基层实践,尤其是通过党史学习教育,党的初心使命不仅刻在了骨子里,更印在了DNA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