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振西,郑州市红十字水上义务救援队队长。
他的电话24小时不关机,如果遇到盛夏,电话响起的次数就会增多,看到电话他既紧张又沉重,因为每个电话铃声,都可能牵出一个家庭破碎的讯息。他说,他们始终在和水抢人命,有可能每次打捞,就会多一个悲伤的故事。
16年来,牛振西和队友们义务从水中成功挽救了98名落水者的生命,打捞各类溺水者遗体520多具。目前,牛振西已入选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推荐候选人。
此次河南多地发生历史罕见特大暴雨,牛振西带领他的队员们始终奔赴抢险救人第一线。他说:“能多帮一个是一个,多救一个是一个。”
“帮人救人就是我们的日常”,汛情就是命令!
郑州发生历史罕见特大暴雨后,7月20日上午10时,牛振西和他的队员们紧急集结开始备勤,13台机动车、14艘冲锋舟、100余名志愿者第一时间投入防汛抢险志愿服务。
当天下午,在农业路沙口路立交桥下,队员们成功解救一名被水淹没的私家车主后,又利用冲锋舟和桨板摆渡受困群众500余人次,并于21时收到求救后赶到地铁5号线海滩寺站,协助解救被困群众。“随便眯了俩小时,21号早上8点多,我们又赶到郑东新区疾控中心,帮忙抢救因断电需快速转移的新冠、肺炎、乙肝疫苗等200多箱,共计7万余支。”牛振西说,所有疫苗都已转运到安全的地方。
“21号和22号这两天,我和队员们都奔波于郑州的多个积水点,抢险救人和转移被困群众。在官方和民间救援力量的不断投入下,郑州的情况稳定后,再加上大雨的北移,我们的战场也紧跟着转移。”牛振西说,7月23日一大早,郑州市红十字水上义务救援队和其他九支救援队,共计140多名专业救援人员,带着专业设备到达新乡灾区开始救援。
“帮人救人就是我们的日常,能多帮一个是一个,多救一个是一个,尽我们最大努力吧。”在湍急的水流中,在积水的涵洞里,牛振西不放过任何一个熄火的车辆。
几天来,牛振西累计接听救援电话3000多个,声音嘶哑、极度疲惫,仍带领队员坚守救援一线。截止24日晚上8点,牛振西和他的队员们共转移受灾群众3600余人次,发放并转赠各种物资近万件。
16年义务救援从未间断
虽然此次特大暴雨实属罕见,但牛振西说的没错,帮人救人真的是他的日常。
“刚从医院回来,每个月都要花一千多块买这些,离不开。”7月19日上午,牛振西初见记者时晃着手里的几盒药说,他因为高血压和高血糖需要每天服药。
“我虽然需要每天吃药,但如果有人需要救援,我是绝对不会耽搁的。”这句话牛振西说的特别坚定。“7月16日,某河渠须水段有人溺亡,我们去打捞的。再往前是7月13日……”牛振西拿出手机翻看着记录,“现在是盛夏,正是高发季节,溺水事故相对会多一点,我多希望一个救援电话也接不到。”他摇摇头,深深叹了一口气。
1962年出生的牛振西,是郑州市路灯管理处的职工,作为冬泳爱好者,在救援队成立之前,他常和其他泳友一起游泳锻炼,看到意外落水的就会趁手帮一把。
“2005年的夏天,我和朋友在岸边聊天,看见一个小伙子在水中游泳,可过了一会儿就没了身影儿,我和朋友们没有时间思考,一心想的就是水中挣扎的那条年轻生命,于是我们就开始了搜救。也是在这之后,知道我们的人越来越多,找我们帮忙的人也越来越多,我们就干脆成立了郑州市义务救援队,2012年正式注册为郑州市红十字水上义务救援队。”谈起水上义务救援队成立的缘由,牛振西记忆犹新。
从16年前的那个夏天开始,牛振西和他的水上义务救援队就再也没有停下过,成为了坚持义务救援16年,享誉全国的“水上英雄”。
已成功挽救98名落水者
“人间无溺亡,水上救援队没有溺水者打捞,无事可做,这是我们最大的愿望。”牛振西说,每次听到溺水者家属撕心裂肺的号啕痛哭,他的心情都特别沉重。
每年的5月到11月,是救援队最忙碌的日子,有时一天会接到两三个溺水求助电话。
2021年5月11日上午9时,牛振西接到兰考县119来电,初步了解情况后,他在救援队的微信群里发送信息:“有人溺水,需要6人前往,迅速集结!”
24 小时、365 天、16年,随时接听110、119指挥中心通知和群众求助电话,这就是牛振西生活的常态。
24小时随时待命,救援没有固定时间,只要一个溺水求助电话打过来,就立马集合队伍前往现场。“对于我们而言,我们要做的是和时间赛跑,早一分钟,可能就少一个家庭的悲剧产生。”救援的黄金时间只有4分钟,牛振西的手机常年不关机,因为他生怕错过一次救人的机会,错失一条生命。
牛振西带领救援队配合110、119指挥中心,多次组织重大险情义务救援活动,经过16年的发展,截至目前,他带领的救援队已成为一支拥有注册志愿者152人、骨干队员近百余人、装备精良的专业水上救援队伍。从20多岁的年轻小伙,到70多岁的游泳健将,义无反顾地跟着“老牛”天南海北的救人。
截至目前,被牛振西和他的团队成功挽救的鲜活生命已有98个,义务打捞溺水者遗体520具。无论行程多远、不管付出多少精力不收一分钱,牛振西说:“我们就是老百姓组成的队伍,老百姓帮老百姓,要啥钱!”
还遇险者希望,给遇难者尊严
谈到印象最深的一次救援,牛振西说:“那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典型的、深井救援的成功案例。”
2016年2月3日,一个两岁的孩子掉入35米深井,在机械挖掘深17米、长200米的救援通道未成功营救后,牛振西带领队员赶到现场,认真分析探测仪传输影像,历时4小时尝试多种救援方法,最终匀速拖拽把孩子顺利救出。
事后,孩子家属专程找到牛振西表示感谢:“是救援队给了孩子第二次生命!等他长大了,也要加入救援队,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这个幸运的孩子,是牛振西和他的团队16年来成功解救的98人之一。这些被拯救的鲜活生命,成为牛振西不断向前的动力。
还遇险者生的希望,也给遇难者逝的尊严。
落水事故多种多样,但家属的悲伤一模一样,“都是悲痛欲绝,我懂得每一个逝者亲属的悲伤。”牛振西说,为避免伤及溺亡者遗体,牛振西立下了徒手打捞的规矩,第一眼看到落水者面目便及时作出处理,出水时保持溺亡者面部向下,用衣物覆盖,上岸后向其致哀。“给死者最后的尊严,给家属最大的安慰,不过,这种做法让队员们心理压力很大,为了排解队员的心理压力,队里定期给大家做心理辅导。”牛振西说。
防范于未然更加重要和迫切
多年的救援经历,看到了众多家属无助的眼神和撕心裂肺的哭泣,牛振西和队员们感觉未雨绸缪、防范于未然更加重要、也更加迫切。
“很多时候溺水事故往往发生在偏僻的水库、河边、池塘等地,等到救援人员到达,往往错过最佳救援时间。”牛振西说,从2012年开始,他除了平时的水上搜救,更多时候,都把时间花在安全教育上,通过和队友们走进校园、社区,义务为大家讲解水上安全知识,倡导树立“保己救人”“见义智为”的科学救生理念。
这些年,牛振西带领救援队共开展各类防溺水讲座800余场,地域覆盖周边省份多个地市,对象涉及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社区和单位等,直接受益群众达数十万人。
救援队还专门注册了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利用大众新媒体传播渠道进行水上安全教育知识的普及和传播。截至目前,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和今日头条的访问量已达几百万人次,许多网友通过这些新媒体平台学会了水上安全救护常识,时刻敲响安全警钟,避免自己和身边亲人发生溺水事故。
“我希望通过我的讲述,能起到‘听一次课,牢记一生,影响一片’的效果,最后,大家再也用不着我们救援队了。”这是牛振西最大的心愿。
只要干得动就会做下去
义务救援队的队员们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救援任务经常占用休息时间,家人的大力支持也是他们继续做好事的动力。
“当我们救起一条生命,内心是无比愉悦的。”牛振西说。
“水上救援是一项复杂和专业的活动,需要专业的设备,我们是义务救援,简单的装备大多是队员自费购买,但有些装备个人实在无力承担。”牛振西说,目前,在社会各界支持下,救援队已更换了许多新装备,水下潜水机器人、水下声纳成像机、拖拽式水底搜索车、水下视频探头等都已用上。
无私的奉献终会被人记起,牛振西已入选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推荐候选人。沉甸甸的荣誉是社会给予他和队员们的肯定,更是肩头的一份责任。
“有困难,找‘水上110’”这句话早已流传于郑州民间。好事做了16年,牛振西从未想过放弃,“只要还干得动,我就会一直做下去,但我更希望再无溺亡者,让我们无事可做。”牛振西再次说出他的最大愿望。
郑报全媒体记者 袁帅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