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郑州·旅游 | “说走就走”不再是梦想

2020-11-19 来源: 郑州晚报 郑州客户端官方网站 分享到:

寒风北起,暖讯南来,

郑州荣膺“2020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这是“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实践诠释,

是城市管理者亲民施政的生动注脚,

既是对郑州近年来发展变化的认同,

也是对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鞭策。

“北风潜入悄无声,未品浓秋已立冬。”秋天的景象还未完全消尽,立冬便踩着厚厚的落叶,披着清澈高远的蓝天粉墨登场了。2020年11月7日是立冬,这天,郑州樱桃沟的一小学决定在立冬这天进行集体包饺子吃。活动安排在上午后两节课,没有课的教师便参加到了包饺子的活动当中。大家积极参与包饺子活动,合理分工,剁馅儿、擀皮儿、包饺子......充满了欢声笑语。

樱桃好吃树难栽,幸福不会从天降。近几年来,樱桃沟已经发展为国家级4A景区,成了郑州人家的后花园,越来越多的人郑州人选择周末到这里领略田园风光。“如今,乡亲们脸上浮现的更多是笑容。”在今年国庆期间,在景区文创艺术淘宝村王一刀木艺馆门前悬挂着国旗,他说:“看到国旗在自家门口飘扬着,心里都暖暖的,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

“旅游饭”吃出幸福的滋味

11月15日是周末,郑州樱桃沟李春丽的农家饭店也是游客不断。 “樱桃成熟季节,一天要接待四五百名客人,今年由于疫情影响,上半年生意比较惨淡,但今年下半年,特别是国庆假日期间到樱桃沟玩的还是不少。”李春丽说:“如今我们种的水果不愁卖。”

在村民的指引下,我顺利地找到了乡民口中的“春丽家”。春丽农家乐之所以会成为乡亲口中的“春丽家”,是因为几年前这里真的是村民春丽的家,近几年经营农家乐后,从“春丽家”变为了“春丽农家乐”。

春丽农家乐是由春丽儿子刘健生和儿媳马颖共同创办的。与马颖坐在院子中的亭子里聊天,“上学时对未来有很多畅想,但从未想过会自己创业做农家乐。”马颖说。

郑州轻工业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出身的她,毕业后在郑州找了一家公司从事室内装修工作。按部就班的白领生活,她过了两年,直到她遇见了小伙子刘健生,也就是现在的爱人,生活才变得稍微不同起来。“婚后,我们几次回樱桃沟后发现回家做农家乐也不错,于是我们决定回家创业,这样也好照顾老人。”

“春丽家”开张后,婆婆当厨师,公公做服务,马颖与健生共同负责采购、经营,一家子从此忙活了起来。

菜品都是家常菜,食材来自自家与附近的农户。马颖说,春丽农家乐的食宿或许没有那么精致,却一定是干净、健康的,这也是慢城的精髓所在。

“也有游客抱怨过说这里不够豪华,觉得玩的东西也不多,每当这时,我就会告诉游客,在这要体验的是一种健康慢生活,这里远离喧嚣,这里充满绿色,到这里应追求心灵的平静”,马颖一边说一边带我参观名为“沐浴阳光”的房间,房内设施并不特别,但明亮整洁还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wifi吗?”参观完所有房间后,我问马颖,她说:“有,在这里的生活虽然远离喧嚣,但不能封闭。”

春丽农家乐看似简单,却获得了不少赞誉。

目前,春丽农家乐已经有散厅、5间包厢、6间客房,去年收入达到了25万元,事业上的成功让人羡慕不已,但在马颖看来,在家做农家乐最令她幸福的,不是为她带来丰厚的经济收入,而是可以让全家凝聚在一起共同努力。

马颖说,他们家有一个五年计划,现在已经实现了在郑州市区买房,就差换车了。“淡季的时候就住到郑州,等两个孩子长大了就把他们送去城里读书。”

“那打算换什么车呢?”

“这个和家人商量后再决定吧。”

逗着一双儿女,幸福就洋溢在马颖的笑容里,荡漾在春丽农家乐中。

文旅大融合使幸福再升级

生态旅游建设,让郑州郊区有旅游资源的村子富了,日子变得滋润了。村民们由衷地说:“沟还是那个沟,地还是那块地,思路一变,土山窝就成了聚宝盆!”

说起贾鲁河,河还是那条河,只不过过去不少年里不少人的印象里那是一条“臭水沟”,脏、乱、差,毫无观赏价值。但自从2016年贾鲁河综合治理工作开展以来,如今的贾鲁河摇身一变,变成了现在的“绿腰带”,成为了郑州人最新美景打卡地之一。

贾鲁河综合治理工程作为郑州市生态建设一号工程,当时,时间紧迫、拆迁任务十分艰巨,但是“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这几年的改造,如今的贾鲁河已经旧貌换新颜。

“白天,当蓝天与碧水连在一体,草地丛丛,盛开的花朵夹杂其中,河中的鱼儿游来游去。漫步在林荫小道,你将会更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带给你的美好时光。”在国基路居住的申宏峰谈起今天的贾鲁河说,“每当夜幕降临,波光倒影、垂柳摇曳,邀请上三五个好友,在贾鲁河畔,迎着习习春风,伴着月光,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在这里你总会找到倾听或者诉说的方向。”

绿博园

“这些年不仅是贾鲁河的建设,在郑州园博园、绿博园、东风渠、北龙湖......” 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副教授王刚伟指出,目前,沿黄建设森林带、修复带、湿地带、文化带、休闲带、生态多样性保护带;建设黄河文化带、环嵩山文化带和主城区历史文化展示中心,以此为依托,打造郑汴洛“三座城、三百里、三千年”世界级文化旅游带。

过去在郑州,外地的朋友来,总要到东区CBD的“大玉米棒”和如意湖旁边的“两个大鸭蛋” 看看,今天郑州人有了更多的选择,在西区,新建的郑州美术馆、郑州博物馆、奥体中心和市民活动中心等标志性建筑也人自豪。

“走进郑州大剧院,我感到非常震撼,这是一个高水平的艺术殿堂,郑州市民能在这么高雅的艺术殿堂欣赏到音乐会、话剧、舞剧、戏剧等高水平的演出,真的很幸福。”前几天,谈起初次走进郑州大剧院的感受,担任郑州大剧院开幕音乐会指挥的深圳交响乐团音乐总监兼首席指挥、上海音乐学院指挥系副主任林大叶满怀希望地说:“剧院,代表了一座城市的品位、格调与文化内涵。通过艺术体验的引领与推广,可以提升大众的美学修养,激发市民的文化创意。我希望今后能再来郑州大剧院演出,为郑州市民献上更多高水准的文化盛宴。”

“诗”和“远方”在郑州珠联璧合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河南大学文化产业与旅游管理学院教授王惟红指出,文化厚重、“家境殷实”的郑州近年来深挖本土文化资源富矿,着力做好文旅融合大文章。尤其是在特色小镇创建中,如今的郑州,一批“产业富有特色、文化独具韵味、生态充满魅力”的特色小镇正在诞生,八方游客循着故事来、带着故事走,切身感受到了“城乡互动、文旅融合、独具魅力”的旅游新体验。

“当衣食无忧成为一个个家庭触手可及的现实,精神上的追求更能衡量生活的幸福指数。”郑州海智蓝科技公司员工李红涛说,这座主打“穿越感”和“沉浸感”的小镇,自2019年9月开园以来迅速收获人气,成为郑州市新晋“网红打卡地”。

建业电影小镇

“电影小镇以整理、挖掘、保护、传承中原文化为己任,通过电影新手法讲述中原老文化,引入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传承人提供了良好的展演平台。”建业电影小镇工作人员张红超说,在这里,每一个用心体验的游客都可以找到另外的一个自己,分享快乐、传递幸福。

走进小镇,从踏上电影大道这一刻起,记者就仿佛穿越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风起云涌的老郑州。豫昌百货商行的橱窗正在展示当季最时髦的旗袍。“号外,号外”,报童叫卖着最新的报纸,铛铛响的电车拐过街角。

街面上,一群群游客换上了心仪的旧时服装,正兴致勃勃地与利兴面包房、瑞丰祥绸缎庄、尚金钟脂粉店等年代老店“邂逅”。电影工坊里,不少的游客欣赏着各种影视特效的神奇,体验了武林高手行侠仗义、快意恩仇的感觉,也感受了火海逃生、漫游宇宙的刺激。

“诗”和“远方”的珠联璧合,近年来在“中国诗歌之乡”巩义市大放异彩。

山水景观丰富,自然风光秀美。这里是河洛文化的摇篮、“诗圣”杜甫的故里。在洛河之滨,曹植写出了光彩照人、千古流传的不朽佳作《洛神赋》。

把山水转变成产业,把旅游转化成生产力,“宜居宜业宜游”的巩义市着力推进全域旅游,山地度假、文化体验、乡村休憩、旅游演艺、健康养生、户外运动等旅游业态不断丰富。

近几年,在4A景区长寿山脚下,风情古镇拔地而起。小镇吸纳了商户400余间,汇聚南北特色小吃500余种,同时涵盖手工作坊、非遗展示、民宿客栈等项目。自开业以来,风情古镇人气持续爆棚,成为中原地区体量最大、知名度最高的美食体验地之一。

“游客太多,俺店的生意都忙不过来。”风情古镇的特级“网红”——喂庄牛肉水煎包店老板王晓斌说,在自家仅有30多平方米的店铺里,最高峰时一天平均卖出七千个水煎包,营业收入达到1万多元。

“以前这里是荒山沟,现在是‘聚宝盆’。自从山下建成这条特色仿古街,吸引了百万游客观光旅游,带动近千名村民就地就业。”谈及未来,竹林镇镇政府一位负责人说,有景看,有饭吃,还不够。目前,竹林镇又开始在长寿山景区旁规划建设“温泉小镇”和“国际汽车营地”等项目。相信在不远的未来,各地游客将感受到更好的文化乐趣,获得更舒适的生活体验。

郑报全媒体记者 樊无敌


分享到: 编辑:白贺 统筹:刘书芝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