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报全媒体记者 马燕 王阳
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
十年树木,十载风,十载雨,十万栋梁。
人生路上,父母是给了我们生命的人,而老师就是引领我们读书识字,认识世界,走上正确道路的人。他们呕心沥血授教,他们兢兢业业育人,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教育事业,桃李满天下,学生遍四方。2020年9月10日是我国第36个教师节。《郑州晚报·郑东时报》积极发挥媒体功能,开展此次教师节专题征稿活动,8位来自郑东新区不同学校的优秀教师讲述他们的教育故事,分享教育智慧,传递教育薪火。
从2000年9月我正式成为一名教师后,就暗暗告诫自己,一定要努力做一名有爱心、有耐心、有责任心,大家都喜欢的幼儿园老师。因为,幼儿园老师不同于其他年龄段的老师,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面对那些天真幼小的心灵,我们要像妈妈一样全身心地爱护他们、照顾他们。让他们在幼儿时期植根下一颗充满大爱和勇担责任的种子。我们要对得起每一位孩子,不辜负每一位家长的信任,更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深知不仅要给予他们足够的爱和尊重。合适有效的教育方式也尤为重要,所以在日常活动中我会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孩子的眼光多与他们交流,了解每一个孩子的性格特征,继而着眼孩子的发展去思考问题和创设活动,这样才能得到孩子们的喜欢,对不同的孩子施以不同的教育。
在游戏活动中,我会让孩子自主选择游戏内容、选择角色和同伴、商定游戏规则和玩法,让孩子在游戏中得到能力的培养。为了上好每一节课,让每一位孩子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我积极参与教研,认真备课,自己动手制作教学用具、课件,了解孩子原有的知识技能、兴趣、需要以及学习新技能可能遇到的困难,并采取相应措施,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引导孩子们积极参与活动,自主探索学习。
幼儿园老师的工作虽然非常琐碎和辛苦,但天天面对着一群可爱的孩子们、一帮和蔼可亲的同事们,一颗心是暖的,人是幸福的。我将认真履行教师的神圣职责,爱岗敬业,努力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我坚信,在工作中只要踏实去做,只要放手去干,生活便会充满阳光!
现任教于郑东新区普惠路小学,担任四年级班主任,语文老师、四年级年级长。曾荣获2010年度省直机关“优秀党员”荣誉称号,郑东新区优秀青年教师,郑东新区优秀班主任,曾获市级优质课一、二等奖,发表论文多篇。
从教以来,我一直从事语文教学并担任班主任工作。对待工作,总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每带一个班级,都把爱尽情播撒,所教班级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班主任要做的工作多而繁杂。每一个新学期开始,我都会花很大的心思培养班组骨干力量,让学生学会自己管理自己。这样不仅班主任轻松,而且还培养了班干部的组织管理能力。班长是班里的“家长”,是班主任的补位者,各项具体工作分工到各个班委成员。早读、卫生、大课间等日常工作都由班长负责总调度,每个时间段都设有具体安全员,教室内的黑板报由宣传委员负责,我会做适当指导,学习上由学习委员和各科代表负责。当然我还要随时随地做检查指导。这样一来,班内的工作形成了程序化和制度化,各项工作就能得到顺利开展。
作为班主任,我非常关注孩子的心理成长,牢记学校“向上长、向阳光”的校训,努力培养诚实守信、积极向上、遇挫不馁、遇败弥坚的阳光少年。所以,我一直把思想工作置于班级工作的首要问题来抓。经常利用主题班队会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帮助学生澄清思想上的模糊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还善于留心捕捉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和个别学生促膝谈心,及时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所带班级一直班风正,学风浓。
我一直要求自己做一个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时刻提醒自己工作中要善于积累、勤于思考,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再上一个等级。注重提升个人修养,做有品位的教师,希望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深厚的人文素养、真挚的博爱影响教育学生。
现任郑州市郑东新区实验幼儿园保教主任。工作13年来,我把自己的青春、愿望和抱负全部倾注在幼教事业上,努力做一名深受孩子们喜欢的好老师。
作为一名保教主任,我在各项工作中勇挑担子、执着前行,带领老师努力工作、勤于奉献,每日的时间都被充实的工作而代替。虽然工作忙碌、辛苦,但看到幼儿园保教品质步步提升,园所特色逐步彰显,创设教育环境、组织游戏经验层级进步,我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在担任保教主任期间,结合幼儿园实际情况,创设“润、炼、研”三型并举教师专业成长通道,构建“三步走”教研模式,从外部推动到内在需求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我在工作中充分展示管理才能及个人专业素养,倡导并实践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教学,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2019年11月,在园长的带领下,我和骨干教师共同努力,幼儿园的成果《幼儿园“521”幸福课程体系建构与实施》在“第五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中获中国学前教育创新成果提名奖。
疫情防控期间,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科学指导家园共育,我积极出思路、定方案、巧分工、抓落实,开展“成长不延期”教师梯级线上学习计划。“假期小锦囊”“幼小巧衔接”系列活动,《致敬英雄!中国加油!》心理健康专题教育等,充分把握教育契机,把疫情变教材,让孩子们学会热爱祖国、感恩社会、尊重生命和自然。在我的带领下已陆续推出系列微信67期,适宜的内容、专业的指导、科学的引领,让孩子们的成长不延期,得到家长、社会的一致好评。
付出与收获同在,曾荣获郑州市骨干教师、郑东新区优秀教育工作者;执教多节优质课、游戏活动荣获市、区一、二等奖;主持并参与多个课题顺利结项,多篇论文、成果荣获省、市一、二等奖。
2009年毕业于郑州师范学院,通过河南省组织的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很荣幸地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曾先后荣获郑东新区优秀班主任,郑东新区教文体局优秀教师,郑州市教育局优秀教师等荣誉。自2009年8月加入杨桥娄庄小学教师团队,到现在已经整整11年了。这11年中我一直从事教育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对工作认真负责、乐于奉献、勇于创新,能认真履行教师职责,关爱学生,深受领导、同事、家长以及学生们的好评。这11年里我也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学校办公室负责人。我在工作中的进步和成绩都得益于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同事们的热心帮助、家人的全力支助。
2017年,中心校启动了“种子教师”培养计划。利用“杨桥一小时”,“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来培养老师们,旨在提高全体老师的基本素养。我很荣幸地成为其中的一员,并负责了我们娄庄小学的“杨桥一小时”工作。在我迷茫的时候,校领导领着我们学习了中心校的种子教师培养方案,制定了我们学校的具体实施计划。我们就从晚上的集中学习开始了“一小时”活动。
这一年来,我们做过绘画、三笔字练习、外出学习汇报、微课等,丰富多样的活动不仅丰富了老师们的课余生活,还提高了全体老师的素养。我们的“杨桥一小时活动”从2017年一直坚持到现在,每次的活动都是老师们集体努力共同学习。作为一名“种子教师”,我们也多次走出去学习,先后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重庆西南大学等优秀学府参加培训学习,丰富了见闻、增长了知识。
有句话说得好,越努力越幸运。我是幸运的,其实,与众多老师一样,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简简单单、平平凡凡。如果说我这棵平凡的小草长得还算茁壮,那是因为杨桥这块沃土给了我丰富的滋养,敬爱的领导、亲爱的老师们一次又一次地给了我关怀、帮助、信任和鼓励!
我是郑东新区永盛小学教师,徐甜,一位敢于大胆创新、永不服输的80后。
我非常喜欢这样一句话:“主动的心态,才是你的阳光。”面对种种挑战,我总能化被动为主动,把每一项工作看作是体验人生的机会、锻炼自己的机会,敢于尝试、敢于失败、不行再来,我始终认为,自己一时的得失不太重要,重要的是明天的自己要更强大,自己做出来的事更优秀。
初到大有庄小学时,我担任一至六年级的音乐教师,同时担任学校少先队辅导员、学校安全管理员,拥有两个“头衔”,这对我来说是一件无比骄傲、无比光荣的事情,但对于管理新手的我来说,也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情。我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我每天都会借助书籍来武装自己,理论指导实践,我也会通过网络学习。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白沙中心校第一次安全大排查中,我整理的我们学校的安全档案得到了领导的一致好评,并用来做白沙中心校安全档案的模板;在教体局第一次抽查安全平台学习情况时,我负责的安全平台学习专项活动在东区所有学校中名列前茅;作为少先队辅导员的我,在少先队活动这一块儿也毫不逊色,在2016年~2017年学中被评为郑东新区优秀少先队辅导员;作为音乐教师的我,注重发展自身专业技能,认真辅导学生艺术特长,在郑东新区第六届艺术节、郑州市美育活动中荣获优秀辅导教师,在2019年6月,荣获郑东新区课堂教学达标小学音乐学科优质课一等奖。在郑东新区2019年喜迎建国70周年“我们都是追梦人”全民阅读活动中,我写的文章《金豆儿老师》得到了导演的认可,并受邀参加“感人故事”访谈录制。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影响了开学的脚步。疫情就是命令、责任重于泰山,在疫情防控期间,我主动担任学校疫情防控办公室负责人,制定疫情防控紧急预案、校园闭环管理路线等,在复学前,共组织全校教职工疫情防控演练5次。在此期间,我也是教学一线的老师,我每天认真备课,提前候课,对待每一节钉钉线上直播课,大胆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各项教育教学工作我都一丝不苟。同时,在疫情防控期间积极参与河南省教育厅名校同步课堂以及区级微课录制,并得到了领导的一致好评。
作为已有28年教龄的教育人,我从没有放松过对自己的严格要求。高度的责任感是做好工作的先决条件,只有身先士卒,才能有利于开展工作,才能赢得同志们的认可和支持,才能成为青年教师的榜样。为了让家长满意,学校放心,我对工作从来不敢怠慢,率先垂范,学校要求教师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凭着对教育的赤诚之心和强烈的责任感,我在平凡的教学工作中永远保持着崇高的敬业精神和无私的奉献精神。用心地做好教育中的每一件小事,耐心地处理班级里的每个问题,用全部的爱呵护着每一颗幼小的心灵。
“我播种阳光,收获了春天。学生才是我最好的荣誉证书。”班主任工作是一门艺术,只有严爱相济,才可赢得学生的信赖,走进孩子们的心灵,才能在教书的同时育人。对于暂时的学困生我更是倾注了满腔爱心,努力寻找和捕捉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趁势表扬,促其发光。上课提问多鼓励;课后辅导要耐心;犯了错误不急躁;错误严重不发火;屡次不改不灰心;问题不解决不撒手。在关爱学困生的同时,兼顾着全体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结合教材的难度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对不同层次学生设计了多种深度不一的教学方法,让尖子生吃饱,学困生接受得了,争取立足中等生。日复一日,孩子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越来越浓厚,语文素养得到很大提高。
同时,在当今科研兴教,呼唤反思型教师、研究型教师的新形势下,我深刻意识到,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是不竭之泉,时时奔涌出清新的、闪烁着斑斓色彩的溪流。在教学中潜心钻研教材,反复研讨新课标,广泛汲取营养,及时进行反思,转变教育观念,捕捉新的教学信息,勇于探索教育规律,大胆采用新的教学手段。且行且思,为自己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努力开放课堂,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一枝一叶谱人生,三尺讲台总关情”。在沃野良田撒下一粒种子,就会收获一份果实;在三尺讲台播撒一份爱心,就会收获满园桃李。我会时时以“我是众意人,我为众意添光彩”来严格要求自己,用自己的勤奋工作诠释着对教育事业的那份挚爱,用坚守和承诺浇灌出姹紫嫣红,浇灌出满园桃李。
教师一定要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现实的工作中。自2014年参加教育工作以来,我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对学生倾注了无限的热情和关爱,尊重他们并以诚相待。犹记得学生小鱼,刚踏入一年级,总是无故哭闹,甚至会在教室里打滚,时间能长达一节课的时间,她不懂得如何控制和调节情绪。我一方面与这名学生的家长进行沟通,一方面常与这个学生谈心,教给她情绪调节的方法。经过一年的努力,小鱼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一年级下半学期没有再出现过哭闹的现象,学生也变得活泼开朗,爱说爱笑。
人们常说:“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要求学生讲文明礼貌,我首先做到尊重每位学生,对事不对人的进行教育。教育学生要团结同学,我就首先做到和任课老师以及组内的老师也做好团结;在学习上,要求学生书写认真工整,我在板书的时候就首先要做到规范、认真;要求学生讲卫生,保持教师内外干净整洁,我看到纸屑也随手捡起。这样的一言一行已经形成了一种无声的教育,同时也赢得了学生的爱戴。
教师对学生的爱源于母爱,但更胜于母爱。对于后进生,更得如此:后进生更渴望得到老师的关爱,只要老师不离不弃,他们一定能进步的!这就是我一直坚信的,也是这么做的。
在当班主任的日子里,我不仅在播种着知识和爱,也在加倍地收获着感动和幸福。为了老师的一句“劳动应该不怕脏不怕累”,学生们竟然把柔嫩的小手伸到冬天刺骨的冷水中,窗户玻璃就这样被他们擦得干干净净......为了这群可爱的孩子,见证他们的成长,我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现任郑州市郑东新区商鼎路第一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师,在工作期间,我时刻以一名优秀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做好每一项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地工作着,深受领导和同事们的好评。“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做,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事,而唯以求真的态度做事。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态度做事,则功业可成。”这是李大钊的一句格言,也是我的座右铭。
2017年,身怀六甲的我承担着四一班的班主任工作,直到2017年10月初孩子38周5天大了,才依依不舍地被劝回家休息。2018年3月,由于代课老师临时有事辞职了,四一班没有了班主任,在学校有困难时,我提前一个月返回学校开始工作,克服一切困难,承担起四一班班主任工作。2019年5月,我所带班级被评为郑东新区普通小学优秀班级,2019年8月被评为2019年度郑东新区师德先进个人。2019年12月当选了学校“最美教师”。
在教育学生时,我始终把关心、爱护学生作为自己行为的最高准则。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位学生,维护学生权益。对于后进生,热心对待这些学生,本着从不放弃,也绝不放弃一个的原则,耐心说服、从不训斥,坚持循循诱导,把后进生原先落下的知识补回来,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减除心理障碍,让他们能够轻松学习、乐于学习,学习成绩自然提高。
有的学生的学习信心不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也不敢问,我积极找每个学生谈心,发现他们的疑虑,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消除障碍,让他们无后顾之忧,把精力全都用到学习上,并和他们建立浓厚的师生友谊。在2020年6月被评为2020年度郑东新区“文明市民”,在2020年度教育教学工作中被评为郑东新区优秀教师,得到了学校、家长以及学生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