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驹过隙,一晃成年。2020年5月30日,《郑州晚报》迎来改版18周年的日子。18岁,青年的成人礼,象征着青春,标志着成熟,更意味着一份责任与担当。
改版18年来,《郑州晚报》记录着郑州这座城市的巨变:2018年全市常住人口突破千万,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万元,郑州正式跨入特大城市行列。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河南,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重大国家战略,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征程上再迎重大机遇。
2019年11月,郑州部署“三项工程、一项管理”工作,全面改进城市管理与改善人居环境,着力推动城市功能、品质、形象全面提升,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20年,新世纪第三个十年的起始之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突如其来的疫情,又让2020年注定成为不平凡的一年。
不管面对多大的艰难险阻,时代的车轮总是滚滚向前。
不管媒体大局如何巨变,我们的初心不变。
看,新时代,新征程,新梦想,我们在媒体融合的路上阔步前行。
18岁,郑青春,我们在路上!
我把青春献给你
——写在《郑州晚报》改版18周年之际
汉戴圣《礼记·冠义》有云:“古者,冠礼筮日、筮宾,所以敬冠事。敬冠事所以重礼,重礼所以为国本也。”
2002年5月30日,《郑州晚报》全新改版,《倾城之恋》火辣出街;至今18年倏忽而过,历经媒体变革潮,风霜雪雨搏击流。见证盛衰,体感荣光,从纸端到指端,从指端到云端,聚合深融,我心汹涌。
18年来,《郑州晚报》大胆探索,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激扬青春,步入“成人”——“ 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沧海桑田,风云变幻,郑报人的胎记还在——用新闻纸建设郑州:铭记一座城市的成长、发展、壮大,唱响“郑中心”,高奏 “国际郑”,放歌“黄河颂”。
18年来,城市框架不断拉大,城市发展换挡提速,从京广快速到陇海高架,从都市村庄到遍地繁华;大玉米一柱擎天,北龙湖碧波万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沁润绿城,惠泽华夏;中欧班列,一路向西;空中丝路,越织越密;奥体中心,打卡圣地;千年王城,焕发活力。
18年来,郑报人居中行正观天下,用情温暖一座城。我们的读者一茬接着一茬,我们的青丝熬成了白发;从陇海西路的新闻大厦到商鼎路的文化产业大厦,我们的产业越做越大;我们从郑漂到脱单,而今已变成小康之家。世间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18年来,这座城市滋养供给着这张报纸,当时只道是寻常;这张报纸也见证反哺着这座城市,不负如来不负卿。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我们愿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让中原更出彩”郑州先出彩、出头彩、出重彩,我们于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心中有来处,脚下便有根。我把青春献给了这张报纸,这张报纸把青春献给了这座城市。我们念兹在兹,我们无怨无悔;我们砥砺前行,我们只争朝夕。
宣传全媒体,发展多元化。宣传和发展,犹如郑报人腾空之双翼,忽闪着时代风云,激荡着美好憧憬,筚路蓝缕,栉风沐雨,行稳致远,飞向辽阔。
“位卑未敢忘忧国”。每一个郑报人始终秉持初心与梦想,精耕细作,犹如黄牛;笃定情怀与担当,精益求精,堪比匠人。“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知行合一,慎终如始。
“出师一表真名世”。赓续郑风文脉,雕刻似水流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既然选择出发,就不要回望,哪怕颠沛流离,哪怕遍体鳞伤;既然选择远航,就乘风破浪,“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其辞曰: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嵩高峻极,九天之上;黄河横贯,奔流浩荡。
岁月流淌,百炼成钢;逝去青春,积淀成长。
敬畏使命,孵化梦想;成人成己,共享荣光。
进入新世纪,郑州跑出自己的发展“加速度”,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持续提升,“朋友圈”不断扩大。郑州向全球精彩展现黄河之滨内陆城市的开放姿态,彰显了对接更高平台、更大市场的中部城市独特风采。
更强、更美、更多机遇的郑州,吸引五湖四海客商及技术人才纷至沓来,推动人口加速集聚、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朝着加快建设具有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鲜明特征的国家中心城市宏伟目标,郑州正风雨兼程、一路向前!
欢歌颂盛世、铁笔写春秋,18年《郑州晚报》砥砺奋进初心不改,奋进创伟业、勤耕著华章。18年来众多房地产企业扎根中原孜孜以求:为了美好的明天。
今天,在《郑州晚报》成功改版18周年纪念日之际,他们一起送来祝福,也为自己加油!
新世纪20年,郑州飞速成长,城市框架不断拉大,交通基础设施、市容市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近期实施的高品质推进城市建设,更让郑州内外兼修,城市品位不断跃升,“东强、南动、西美、北静、中优、外联”的发展目标逐步实现。
时光荏苒,18年,我们一起从相识相知到成长成才,风雨同舟不离不弃,同心协力携手向前,助力郑州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18年,感谢有你,希望以后的每一个生日,我们都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