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医务工作者,虽然每年春节都不能像其他行业一样休息。但今年春节,无疑是王小波迄今为止所经历的最刻骨铭心的一个。
大年三十接到通知,从门诊手术室被抽调到发热门诊担任护理负责人,他已经和同事们在战“疫”一线奋斗了近20天。这期间,他就住在医院发热门诊2楼。偶尔得空回趟家,只能在小区外隔着大门和亲人遥遥相望。
说起这些,王小波的语气却十分淡然,“护理上本来男同志就少,我又是共产党员,遇到这样的特殊时期,我当然得顶上。”
除夕吹响“集结号”,男护士长接下发热门诊护理“军令状”
34岁的王小波是门诊手术室的护士长,护理上为数不多的男护士。在护理一线工作了12年的他,辗转神经外科、手术室、门诊手术室等多个科室,经验丰富,能力出众,是领导和同事们倚重的护理骨干。
大年三十那天,全市医疗卫生系统吹响了“集结号”,王小波上午11点就赶回了医院。下午3点多,他接到了护理部主任的电话,让他去院长办公室。在那里,院长孙世龙郑重地对他说,想抽调他去发热门诊负责护理工作。王小波连想都没想,立即接下了这份突如其来的“军令状”。
说起来,这本来是他“策划”的全家团圆的一个春节。父亲在老家务农,母亲跟着他在郑州带孩子,这次他早早把父亲接来郑州,“我还有个妹妹,每年春节大家都聚不齐,原本想今年春节好好聚一聚的。”但是接到命令,他依然毫无怨言,回家简单收拾了东西,大年初一一早,王小波就到发热门诊报到。
对于他的决定,家人都很支持。“从踏入这个行业的那一天起,我就做好了心理准备,我父母也做好了心理准备,365天,哪一天都不算假期,哪一天都要随时顶上。”
12小时不吃饭不喝水不上厕所,战“疫”一线“冲锋陷阵”
平时的发热门诊,没有这么大的门诊量。这次疫情当前,形势严峻,发热门诊每天涌入门诊量达到130~140人次。医院从各个科室抽调人手增援,重新组建发热门诊。
护理队伍平均年龄28岁,22名护士来自医院的各个科室,大部分都比较年轻,最小的只有二十二三岁,刚毕业参加工作。不要说抗击疫情的经验,连工作经验也在慢慢积累。而王小波,是这个团队的队长,唯一的男同志,大家的主心骨。“来发热门诊工作,大家都承担着很大的压力,工作上的、生活上的、来自外部环境的,我们年长的抗压能力强一些,那些年轻小姑娘,每天下班我都会和她们交流几句,委托年长的大姐多和她们谈心、多开导她们,有什么问题让她们及时说,我们及时解决,医院也特别支持我们。”
虽然年轻,但这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队伍。王小波自豪地说,大家都是各个科室抽调来的骨干,不仅业务能力强,身体素质也好,思想上也都特别要求进步。
“在发热门诊工作,无论是两班倒的在岗护士,还是专门为发热病人陪检送检的护士,都需要全副武装,口罩、护目镜、帽子、防护服一个都不能少。当下一是防护物资紧缺,二是穿脱防护服太麻烦,“如果你要吃饭喝水上厕所,这整套防护用品就废了,需要重新再穿戴一套新的”,所以为了节省防护物资,节省时间,王小波和他的护理团队在岗12小时,不能吃饭不能喝水,下班时口罩一摘,脸上都是深深的勒痕,嘴唇都干得起皮。
王小波说:“虽然工作又累又苦,但大家都没有一句怨言,经过初期的磨合和调整,整个团队的精神状态和工作状态都特别棒!”
非常时期,再苦再难大家一起扛
只有在提起女儿时,王小波的语气有一丝歉疚。11岁的女儿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今年寒假,她能见到爸爸的机会屈指可数。“从我来发热门诊报到,就见了一次,还是2月1日那天孩子生病”,因为急性腮腺炎,那天王小波的妻子带着女儿来医院看病。
在医院大门口远远看见爸爸,孩子欢快地奔过来,却被妻子一把抓了回去,“孩子那会儿真是满脸问号,为什么不让我抱爸爸呀!”王小波一脸无奈的笑,他何尝不想抱抱女儿,可是在发热门诊工作,他必须暂时和家人保持距离。
因为腮腺炎引起发烧,闺女那天看完病,拿了药就回家隔离去了,王小波只能每天晚上闲暇时和女儿微信聊聊天,视频通个话。“虽然觉得很对不起孩子,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非常时期,大家都在扛,而且我坚信,一定能扛过去。”
郑报全媒体记者 邢进 通讯员 陈燕
这里,有最中的新闻!
长按二维码下载郑州客户端,
一“端”看郑州、看河南、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