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责任|《攀登者》队长原型王富洲:生于无一座山的豫东平原,完成人类首从北坡登顶珠峰壮举

2019-10-15 来源: 郑州晚报 郑州客户端官方网站 分享到:

《郑州晚报》版面截图

近日,电影《攀登者》正在热映,中国登山队历经生死挑战登顶珠穆朗玛峰的感人故事打动了无数观众。

这部影片改编自中国1960年与1975年攀登珠峰的真实事件,第一代、第二代登山队员在艰苦的条件下,让五星红旗高高地飘扬在世界之巅。剧中吴京饰演的登山队队长方五洲的原型叫王富洲,是世界首位从北坡登顶珠穆朗玛峰同时也是中国首位登上珠峰的登山运动员。

王富洲,1935年出生在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址坊镇南流村一个普通农民的家庭,从小就跟着母亲到河堤上挖野菜、干农活、跑步锻炼,自小养成了吃苦耐劳的生活习惯,在小学和初中时成绩优异,1952年到淮阳中学读书,1954年考入北京地质学院石油地质勘察系,同年被选入中国登山队,开启了他不平凡的岁月……
2015年,王富洲因病离世,享年80岁。斯人已逝,精神永存。郑报全媒体记者近日走访了王富洲出生的村子和读书的中学,追寻这位登山英雄的成长足迹。

“不把珠穆朗玛踩在脚下誓不罢休”

1960年5月25日,是王富洲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天。他和另外两名登山队员,成功征服了世界第一高峰。那是共和国展现荣耀的时刻,农民之子王富洲的命运也由此拐了个弯。

1960年3月,新中国的第一支登山队,浩浩荡荡来到了珠穆朗玛峰山脚下。经过三次适应性行军,在第四次行军时突击主峰。5月25日,历经千难万险,王富洲和两名队友于凌晨4时20分登上了珠穆朗玛峰的峰顶,也将五星红旗留在了峰顶,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从北坡登顶珠峰的壮举,在我国乃至世界登山史上写下光辉篇章。

▲资料图片:王富洲(中)当年与队友贡布、屈银华的合影

登顶地球之巅,一直是老一辈登山家们的梦想。新中国成立后的1960年,国家体委决定由中国人单独组队,从北坡挑战攀登珠峰。刚从北京地质学院毕业两年的小伙儿王富洲(当时已被选入国家登山队),受命登峰。

这次成功登峰,震惊世界,为国争光。遗憾的是,根据国际惯例,需要在顶峰留下360度影像资料才算数,但当时成功登峰在凌晨,拍摄条件不好而没有留下影像,故一直不被世界承认。所以,才有了1975年再次登峰。两次登峰中,第一次王富洲作为临时队长,第二次更是直接参与了组织领导工作。

王富洲早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过,“我当时参加登山队,是为了完成国家交给的任务,那时候是一定要登上顶峰,要树雄心、立壮志,不把珠穆朗玛踩在脚下誓不罢休。”王富洲当时这样感慨,“1960年,正是我国最困难的时期。我们肩负着党和国家的重托和人民的企盼,首次成功征服珠穆朗玛峰。在那时候,中国人首次征服珠峰的壮举极大鼓舞了全国人民战胜困难的士气。”

令人欣慰的是,1960年的那次登峰还是被国际社会承认了。电影《攀登者》,讲述的正是这两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故事。

闻名中外的登山健将

来自没有一座山的豫东平原

十月初的豫东平原到处洋溢着丰收后的喜悦,一场秋雨过后,不少人又在地里忙活起来,开始准备新一季的庄稼种植。

“说起我们村的王富洲,十里八乡几乎没有不知道的。”周口市西华县址坊镇南流村的党支部书记王进超向记者讲述起王富洲的事迹时,眼神里充满自豪。

“王富洲是土生土长的南流村人,在他考上大学去北京之前,一直生活在我们村。”据王进超讲述,王富洲兄弟姐妹四人,他排行老二,祖祖辈辈都是靠种地为生。

王富洲家乡的老宅

村子中间一处有些破旧的院落,是王富洲家的老宅。平时老宅里不住人,王富洲的老家亲人居住在镇上。

“富洲哥比我大5岁,小时候他就是‘孩子王’,我经常跟在他后面玩。俺这个村头就是沙河,他身体好啊,从家一口气跑到沙河边,100多米宽的河面,一下游两个来回!”79岁的村民王新乾回忆起儿时和王富洲玩耍的往事,好像一下子回到了孩童时代。
“我们这里没有山,他小时候从没有爬过山,后来才知道他去当登山运动员了。”王新乾笑着说。

老宅里王富洲的铜像

据村民们回忆,1952年,王富洲在离家70多公里外的淮阳中学就读时,父亲不幸去世,从此与母亲相依为命。

他每每对小伙伴们谈及未来出路,都会说:“我一定得考大学,只有考上大学才能成为国家栋梁。”因为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为国争光是无数男儿的远大梦想。

终于,他在1954年考入北京地质学院。4年后,他大学毕业被调入国家登山队成为一名职业登山运动员,并在同一年成功登顶苏联境内海拔7134米的列宁峰,可谓一鸣惊人。后来,他和队友共同登顶珠穆朗玛峰,为国争光。再后来,他一直在北京工作,为国家的登山事业持续发光发热。这么多年,王富洲也从未忘记他是中原大地走出去的贫苦孩子,从未忘记养育他的家乡故土。

▲王富洲的弟媳李淑莲

弟媳李淑莲和侄子王秋生是王富洲在老家的亲人。“都知道我婆家大哥是个登山英雄,但是他每次回到老家,我感觉他就是南流村的一个普通人,这么多年都没变过!”李淑莲说。

在王富洲的老宅院内,侄子王秋生望着王富洲的铜像回忆说:“他每次回来老家就住在堂屋的西屋,还会换上以前的粗布旧衣,他最爱吃自家做的地锅黑菜叶子面条和辣椒芝麻盐,回北京的时候还要带上一罐家乡的小吃。”

王富洲侄子王秋生追忆伯父

“大伯回来时,很少给我们提及他登山的事情,更多的是一家人在一起的陪伴。我奶奶和父亲都在世时,大伯经常回老家探望,就住在这个老宅子里。我父亲病重时,大伯专门从北京赶回来,陪父亲走完最后一程。”王秋生说起自己的大伯,眼神里充满敬佩。
“我们已经组织了村里的部分党员和群众集中观看了《攀登者》这部电影,带领村民认真学习王富洲精神,村里也正在考虑修建‘王富洲故居’,希望把英雄事迹和精神永久流传下去。”王进超说。

在母校设立“富洲班”激励孩子们奋勇争先

王富洲在成名后,一直牵挂着老家的乡亲和培养他的母校。据村民们讲述,1979年至1989年间,他曾两次回到祖籍南流村小学,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村里的孩子作报告,激励他们好好学习,长大以后成为国之栋梁。

王富洲的中学母校淮阳中学

时至今日,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南流村党支部书记王进超仍禁不住热泪盈眶。“人山人海,几个村的老百姓都来学校听报告,富洲叔讲自己的登山过程,我们听得热血沸腾,很多同学回来后都写作文,要当王富洲那样的英雄。”当时读小学的王进超说。

而对于他的中学母校淮阳中学,王富洲也多次“回校省亲”。据淮阳中学高级教师、文史员李涛介绍,1989年4月,时任中国国际体育旅行社总经理的王富洲回到淮阳中学参观。他的到来,极大地激励了在校学生,在学校掀起了一股学习登山英雄的热潮。淮阳中学高中部在2011年还设立了“富洲班”,用王富洲的名字命名先进班级,直接激励广大学子。

淮阳中学富洲班

“学生们都以能够进入富洲班学习为荣,作为我们的杰出校友,王富洲用自己壮阔的一生为学生们树立了榜样,我们也在日常的教学当中引导孩子们学习富洲精神,不畏困难,勇攀高峰。”淮阳中学高二富洲班的班主任晋璞告诉记者。

“每当我在学习生活中遇到挫折,我就会想起王富洲爷爷他们勇攀珠峰的故事,和他们遇到困难相比,我的这些烦恼根本不值一提,我应该不怕困难,勇往直前。”高一富洲班的学生王雨婷坚定地说。

▲王富洲捐赠给淮阳中学的登山用品

李涛介绍王富洲捐赠的羊毛坎肩

2013年10月,淮阳中学校庆之际,王富洲再次回到母校,并捐赠了自己用过的11件登山珍贵纪念品,其中就包括世界上第一次从南坡登上珠穆朗玛的运动员希拉里送给他的新西兰羊毛坎肩。如今,这些赠品陈列在淮阳中学校史馆王富洲纪念展台上,激励一代代在校学生。

校史馆里有关王富洲的展板

“2013年校庆,我当时陪同王老先生参观校园,参观校史馆,他和富洲班学生见面,勉励学生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祖国。”李涛说。

校史馆里对王富洲的介绍

2015年7月,80岁的王富洲在京逝世后,新华社发布体育专电,引述中国登山协会的声音称赞“以王富洲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登山家所创造的登山精神已远远超过了体育本身,已成为激励和鼓舞全国人民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的动力源”。

“无我”是王富洲一生的信念

“父亲很少在家人面前讲述他当年登珠峰的事情,他更多地强调荣誉是团队的,我其实听他说过很多队友的事迹。”王富洲的女儿王毅回忆起父亲时对记者说。

王毅从父亲口中得知几个当年攀登珠峰时的细节,如攀登接近顶峰的最后屏障第二台阶时,消防队员出身的刘连满提议搭“人梯”;刘连满没能登顶,他将队友们留给他的救命的氧气瓶又留给胜利归来的战友们……
另外,王富洲当时担任临时突击队长,在珠峰8700米处召开临时会议。第一个决定是,把登山技术熟练但体力不支的战友刘连满留下来。第二个决定是,确定继续往上登。王富洲说:“登上顶峰是党和人民交给我们的任务,我们一定要完成!”

▲王富洲和妻子、女儿

“父亲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当时心里只有一个想法,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一定要完成国家交给我的任务!”王毅说。
“我觉得父亲最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坚守信念。他的信念就是‘无我’,读大学时吃住在校,需要在自己饭缸上写个名字好辨认,他不想写‘王富洲’三个字,想来想去,既然不写自己的名字,那不就是‘无我’吗?于是就写了这俩字。后来,‘无我’就成了他的信念,包括登山成功后面对名誉和地位,他也一直强调是集体功劳,不愿过多提个人。”
“在父亲身边生活,和英雄的中国登山队近距离接触,他们刻苦训练、团结战斗、无私忘我、勇于攀登,铸就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登山精神,五星红旗映照着他们的拼搏,他们的精神激励和影响我选择好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为实现其而努力奋斗。”王毅说,父亲八十年的生命里,传承着河南人民的质朴。父亲一生忠实诚恳、无怨无悔,先人后己、知足感恩,这些人性的光辉是她一生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郑报全媒体记者 翟宝宽 文/图(部分图片来源网络或由受访者提供)

分享到: 编辑:李怡萍 统筹:黄修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