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练说】郑州城市美、服务棒、魅力大 处处感受到东道主的用心和体贴

2019-09-11 来源: 郑州晚报 郑州客户端官方网站 分享到:

《郑州晚报》报道版面

郑州城市美、服务棒、魅力大

处处感受到东道主的用心和体贴

3天的珍珠球比赛中,各代表团纷纷表示,第十一届全国民族运动会,既是大家交流切磋比赛技艺的平台,更是各民族间文化交流的良机。将借比赛机会,在郑州乃至周边城市走一走、看一看,充分感受中原大地悠久浓厚的文化底蕴。

9月10日,在男子珍珠球小组赛江苏队对贵州队的赛事结束后,贵州队教练褚三章评价了这场比赛:“今天队员们都发挥了良好水平。江苏队值得敬佩,让我们受益良多。”谈起本次赛事的组织保障工作,褚三章说:“非常好,从车辆安排到食宿都非常体贴到位,志愿者的服务也非常周到。”

来自贵州铜仁的运动员徐钢,是高高壮壮的23岁苗族小伙子,也是一名大四学生。刚从赛场上下来的徐钢满身是汗,还沉浸在打赢比赛的兴奋中。徐钢去年开始接触珍珠球,这是首次参加全国民族运动会,首次来到郑州。谈起对郑州的印象,他说:“城市规划好、绿化好,食物很美味,酒店里提供的食物都很好吃。”

徐钢的队友张红发是26岁的瑶族小伙,这次是专门从工作岗位上抽调来参加比赛的:“能有这样的机会与各民族的选手切磋交流,很幸运。”

10日上午进行的男子珍珠球小组赛中,辽宁队对阵四川队的比赛可谓精彩至极。最终四川队以一分优势险胜。四川队教练俄木学谈起来到郑州的感受,说:“交通、食宿等各方面的后勤保障工作都特别到位,能感受到东道主的用心和体贴。中原文化博大精深,之前只是从文字上了解,这次来到中原,有机会的话会走走看看,感受河南强大的文化魅力。”

扫码看新媒体报道


语文、数学、体育、美术、 武术等教师相聚赛场

赛场上的别样“教师节”

9月10日,是一年一度的教师节。下午3时,民族传统弩女子立姿个人赛资格赛在郑州市十一中行健馆内开赛。沉着比赛的运动员中,有不少选手来自教师行业,他们中有语文教师、数学教师、体育教师、美术教师、武术教师……

今年的教师节对于他们而言,与众不同。这一天,他们不是在教室里接受学生的祝福,也不是在家里与家人共同庆祝这属于自己的节日,而是在射弩比赛现场,全神贯注地打比赛。

河北代表团射弩教练员安美银

“今天收到了很多学员发的祝福,而且我的队员取得了射弩比赛传统弩男子立姿第一名,之前带的武术运动员也在本届运动会上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我很为他们骄傲。”河北代表团教练员安美银满脸笑容。安美银之前是武术教师,后来当了射弩教练员。这次他带着6名河北代表团射弩运动员前来比赛。

安美银和队员们6日来到郑州,几天下来,中原深厚文化底蕴、郑州人民的热情待客以及城市的国际化现代化,都让安美银印象深刻。他说:“郑州为本届民族运动会做了很多工作,无论是服务保障还是场馆建设,都让运动员感到舒适。另外,接待方面更是让运动员感到宾至如归。”

和安美银一样,在射弩选手中,也有很多教师。他们任教于不同的学科,如贵州射弩队的刘星宇是数学教师,黄能是射弩教师,张恩芬、王慧怡则是幼儿教育教师。


民族式摔跤项目裁判长王建华:

教师,我更自豪的身份

对第十一届全国民族运动会民族式摔跤项目裁判长王建华来说,6个跤种、近300名的运动员、60名裁判员是一份不小的挑战与责任。

王建华来自天津,1994年起参加裁判工作,先后担任过全国体育大会、全国农民运动会、全国跤王争霸赛、中国式摔跤国际邀请赛等大型赛事的裁判工作,至今已有26年的裁判经历。多年学习和执裁民族式摔跤的经历,令王建华深有感触:“全国民族运动会的6个跤种背后,都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和历史。这对于各民族文化的传承很有帮助。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民族式摔跤,不同的文化交流也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民族大团结。”

古典式摔跤

王建华说了自己与摔跤的情缘,学生时代的他,也曾参与过学校、省级的一些比赛。1992年他考入天津体育学院,由于当时未开设中国式摔跤专业,他便选择了柔道专业,师从学院著名的民族式摔跤、中国式摔跤教授刘金亮。

老师的谆谆教诲给王建华留下了深刻印象,教学育人的信念渐渐在心里萌芽。9月10日,对于忙碌在民族运动会民族式摔跤赛场的王建华来说是个特别的日子,今年48岁的他本职工作是天津城建大学体育部的老师。“我曾经带过的学生也发来很多祝福,很开心也很欣慰。能够为整个民族运动会付出,出任裁判长的角色更是一件很自豪的事情,但是教师的身份让我更加自豪。”王建华笑着说。


一种对民族传统 体育的情怀

——专访北京代表团花炮队教练张炳刚

9月10日上午,花炮项目重庆队对阵北京队的比赛在郑州大学中心体育场举行,技高一筹的北京队最终取胜。赛后,记者对北京花炮队教练张炳刚进行了采访。

“我们都是打了近20年比赛的老队员,经验比较丰富,而重庆队是第一次参加大型比赛,难免磨合不够。其实,我们也都是从那时候走过来的。”张炳刚说。

和足球、篮球等这些非常普及的体育项目相比,花炮还不为大众所熟知。但在花炮竞赛项目上,却有一批痴心跟随的教练员和老运动员,不离不弃。张炳刚说:“我们都是怀着很深的感情打比赛,更多的是一种情怀。”张炳刚是花炮项目的老教练,把近20年的心血倾注在这个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上。

“别人见到我总问,你们的队员有的走路怎么腿一拐一拐的。这都是队员们打比赛留下的伤,我挺感谢他们的。”张炳刚说起队员,触景生情。张炳刚介绍,他们队伍的花炮运动员有些还有自己的工作,但坚持要把比赛打完。“运动员打的不是一场简单的比赛,而是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情怀。他们说,把自己最宝贵、精力最旺盛的青春都留在花炮项目上,以后不管走多远,在心里都会有这份惦念。”

也正是这样一批有情怀的运动员,才促进了民族传统体育的持续健康发展。“现在的花炮赛场越来越成熟,越来越规范。”张炳刚回顾近20年参加花炮竞赛的感受认为,“花炮比赛越来越为大众所接受,这种文化交流也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比赛是最好的媒介,通过比赛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在交流中也让大家认识到中华民族一家亲。”


郑报全媒体记者 侯爱敏 董艳竹 李京儒 孙志刚/文 侯爱敏 董艳竹 宋金伟/图

分享到: 编辑:朱琳 统筹:刘德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