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责任特别策划“70年70人-口述郑州”|91岁仍坐诊的国医大师张磊:“我愿意为病人服务到一百岁”

2019-07-04 来源: 郑州晚报 郑州客户端官方网站 分享到:

 

 

70年

历史长河

日月换新颜 

最真的记忆

来源于每个人自己的体验

那些经历过的事

读过的书

看过的电影


70年

行进的道路上

踩满了你我的脚印

或深或浅

个体记忆、群体记忆、国家道路

我们和你一起回望“家国70年”

通过一个人的讲述和回望

为辉煌的历史留一份独特的档案

共同庆祝新中国70华诞

 

“我是学医的,学医就是为人民服务,有了医术如果不用在临床和病人上是很可惜的。”已经91岁高龄的国医大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教授张磊现在仍坚持每周三次门诊。

“每周一、三、五的早上7:35,我都会准时在医院诊室看当天的第一位病人。过去我都是看到下午一两点,现在医院照顾我,基本上都是12点下班。”张磊微笑着说。“我觉得学无止境,医无止境。我得努力学到老,干到老。小车不倒只管推,争取看到一百岁。”


▲张磊在医院给病人看病

张磊幼读私塾,长而学医,德术双馨,名冠中原。其“动、和、平”学术思想、“辨证思维六要”和“临证八法”,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理论,其学术思想闪耀着中医理论与百家融通的创新思维。

从医以来,张磊即以“方精、药少、量小、效奇”蜚声中原杏林。2017年6月,他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国医大师”荣誉称号。

▲张磊在某活动现场发言

出身贫寒:勤学钻研终成良医 

在郑州的一栋普通居民楼里,91岁的国医大师张磊家中窗明几净,十分整洁,一张很有年代感的书桌就摆在门口的位置。“经常会有一些在医院没挂上号的病人来到家里寻诊,也是为了方便病人,就把桌子摆到了这。”下午2:30,刚送走几位远道而来的病人和家属,张磊热情地招呼着前来采访的记者落座。

“我1929年出生在河南固始县,以前都是讲虚岁,所以我的档案上是1928年出生。”张磊回忆说。

“从小我们家就穷得很,老几辈人都是靠给人家打长工谋生。”据张磊回忆,他的父亲有一次给人干活累得吐血,再也不能干重活。从此以后,张磊的父母深刻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想让孩子读书摆脱贫寒的家境。

▲张磊在家中看病开方

张磊11岁那年,父母节衣缩食、毅然送他走进私塾,开始了艰难困苦的求学之路。

张磊特别珍惜上学的机会,他不但把每天所学内容背会,还把曾经学过的都背一遍。他的勤奋与禀赋受到了私塾先生的关注和厚爱,认为他记忆力超强,学习特别刻苦,假以时日,必成大器。

私塾学习,四书五经都要求“包本”背诵,即每本书皆得从头到尾、一字不漏、一字不错地背诵下来,老师才允许学诵新书。私塾6年,为张磊后来学习中医奠定了深厚的古汉语基础。

1947年,张磊拜在当地名老中医张炳臣门下,从背诵医学三字经、药性赋、汤头歌诀等最基础的中医药知识开始,开启了学习中医的生涯。

“那个时候(旧社会)就觉得学中医也是为生活多谋一个门路,自己又念过书,就去学了中医。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和教育下,逐渐认识到要把自己看病救苦的本领用到群众身上,就是为人民服务了。”张磊如是说。

那时的张磊既是私塾先生又是中医学徒,他在跟师学医的同时,还设私塾教学,惠及乡里。跟师3年后,张磊出师,开始行医。“那时掌握的中医药知识虽不多,但已经入门,运用所学知识,也能治好一些病人。” 

考入大学:大医人生翻开崭新一页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俱兴。1952年,张磊在臧集联合诊所工作学习。诊所医生不多,但都是经验丰富的当地名医,好学的张磊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他又先后在固始县郭陸滩区、黎集区卫生院工作,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临床经验。

1956年,组织上调张磊去一个乡卫生院任职,边管理边诊疗。几年的医学实践,让他看到了病人治愈后的欢喜,也看到了不少病人不治后的离世,更有很多疑难病症久治不愈的痛苦。张磊深知自己中医药知识的匮乏、人类健康责任的重大和中医药文化的精深,他迫切期待自己能够有学习深造、提高本领的良机。

1958年,机会终于来了,作为全国第二批中医药高等学府之一、河南中医学院宣告成立,开始招收第一届学员。通过组织推荐和考试,张磊满怀喜悦踏进河南中医学院的校门,成为该校建校后的首届六年制本科生。中医药高等院校教育为张磊的医学人生展开了新的一页,也为他的大医人生夯实了根基。

▲张磊在参加某活动时发言

当时的学习条件异常艰苦,同学们要边学习、边建校。29岁的张磊深知学习机会来之不易,繁重的劳动丝毫没有影响他的学习。

之前的中医根底和积累的困惑难题,促使他学习如饥似渴、废寝忘食。系统的中医药理论和专业知识,使他树立了牢固的中医信念和坚定的中医思维,脚踏实地、不畏艰苦的勤奋精神也赢得了同学、老师的一致好评。

“因为艰难,很多同学选择了退学。当时总共有两个班,一百多人,但是到最后毕业时就剩不到一百人了!”张磊回忆,那时候粮食极其短缺,长期的营养不良导致他和很多同学全身浮肿。

“我的情况稍好一点,因为我来上大学之前就有工作,学校按照工龄会发一些助学金。”苦难不但没有使张磊屈服,当个好学生、做个好医生的信念反而与日俱增。

1964年,张磊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留校任教,教授《黄帝内经》和中医基础理论等课程,他在坚持临床工作的同时,潜心中医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

▲张磊在家中接受采访

大医精诚:医德和医术同样重要 

留在学校的张磊,历任教研室主任,医教部副主任,教务处副处长、处长,1983年,他调任河南省卫生厅副厅长,当时的河南省中医药事业人才匮乏、基础薄弱,他针对当时省内县级中医院建设的盲点,力推“盖庙请神”计划,陆续在各县建立起中医院,引进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如今的河南,县县有中医院,中医机构、队伍、服务能力等得到了大力发展。

“做医生不易,成大医则难之又难。古今之成大医者,必当有大医情怀,这种情怀就是‘精诚’。”张磊特别推崇孙思邈的《大医精诚》,他认为医德和医术是医生展翅高飞的两翼,要想成为一名好医生,既要有精湛的医术,更要有高尚的医德。

“尽管都是为病人服务,但是中医有一套自己的理论,是跟西医理论不一样的。中医看病不仅要看到人的病,而且要看到病的人。”张磊说起中西医的区别,很有感触。“人和人是有区别的,中医要看病人是胖还是瘦,开朗还是内向,辛苦还是清闲,讲究的就是辨证治疗。”

“要想做一个合格的中医生,我觉得医德和医术同样重要。”关于一名合格的中医生应该具备的素养,张磊这样说。“医术就是必须通晓中医理论和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这需要长时间的勤奋苦读和积累。医德更为重要,老话说‘欲精医术,必先端心术’,要想医术精,心术必须要正。”

1988年,张磊从领导岗位上退休,之后的30年时间里,他每周三次门诊,都会风雨无阻、雷打不动地到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坐诊。3万余例保存完善的门诊医案,累计400多小时的影像资料,记录了张磊习医以来的辛劳。

他的家中也是一个“诊室”,一张对门摆放的书桌,加上3把椅子。门里门外,病人或站或坐,他们来自省内省外、城市乡村,数十年如此,不曾改变的是他那颗宽厚仁慈之大医仁心。根据医院统计,张磊在家免费为病人开的处方和在医院开的处方数量几乎对等。 

▲张磊在家中给人看病

大师风范:视病人如亲人 生活简单平实

“当医生不能急,慢工出细活,诊病用药来不得半点马虎。”张磊经常这样说,他谦恭和蔼,他视病人如亲人,看病认真,医嘱详细,在广大群众中有着良好的声誉和口碑。

从医多年以来,张磊看过无数的病人。最近一个来自沈阳的病人,经人介绍,辗转找到张磊求诊。

“这个病人因在上班路上遭抢劫而受到惊吓,浑身肌肉紧张,神志不清,不能说话,全国各地看过之后不见效果。我给她开方子吃过药后病情有改善,这次来复查恢复得不错。”张磊说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一般找到家里来的都是熟人介绍的和很多挂不上号的病人,几乎每天都会有四五个病人或更多来家里找我父亲来就诊。”今年57岁的张登荣是张磊的小女儿,平时在张磊住处照顾年迈的父亲、母亲。

“父亲对待病人就像亲人一样,但在生活中其实对我们几个孩子要求很严格。”张磊有5个子女,两个儿子都学了医,一个儿子至今还在老家基层卫生室工作。严谨的生活作风让张磊在孩子们心中一直是个“严父”形象。

“我大哥已经70多岁了,有时来向父亲请教专业上问题,还有可能受到父亲的批评。”张登荣说。

▲张磊家中简洁温馨

对于张磊,除了为病人看病是他最为重要的事情以外,还有一件事对他来说也非常的重要,那就是坚持不懈地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这是我一生的追求。”张磊笑着说。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积淀,喜欢写古体诗词、吟诵旧体诗,已出版了多本诗集如《医余诗声》、《医余漫吟》等,业余时间还喜欢学习乐器,在二胡演奏方面颇有造诣。

作为一名中医,张磊至今保持着自己独特的生活习惯。“我每天早上三点半就起床了。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但是我晚上九点钟左右上床休息了,中午会午休半个小时。”张磊介绍说,他每天早上起来洗漱完毕后,会在家里打扫卫生,就当做锻炼身体了。年轻时,张磊喜欢跑步,每个星期都会有一次一万米的“大跑”。

“以前年轻时,郑州的每条路我几乎都跑过。现在不行了,我年纪大了,郑州也变大了!”张磊笑着说。

作为一名大学老师,张磊先后培养了18届优秀中医药本科毕业生。现在,他还带有多名徒弟(高徒)和进修生、实习生,除了带学生坚持在门诊跟他学习,他还坚持不定期给他们讲课、解答学生学习中的困惑。

在中医文化传承上,张磊倡议“院校教育+师承教育”相结合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四重一突出”(重中国传统文化、重中医经典、重中医思维、重临床实践、突出仲景学术思想)的中医药人才培养原则,积极推动河南中医药大学(原河南中医学院)设立了“仲景学术传承班”“中药传承班”和“平乐正骨传承班”等。

在全国高校教育教学建设上树立了典范,为河南中医药大学转型发展和高质量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与此同时,他还多次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加强对群众健康知识的普及,促进全民健康素养的提升。

近年来,张磊先后荣获“国医大师”、“感动中原”十大年度人物、河南省卫生系统“影响河南突出贡献人物”、“中国好医生”2019年月度人物等荣誉称号,面对诸多荣誉,张磊说每一项荣誉对他来说都是一个新的起点,他要做的就是以起点作原点,再接再厉,争取为病人服务到一百岁。正如他在获奖后的一首诗中写道:“须从实处下功夫,不负其名不愧吾。藉此东风为动力,老当益壮展鸿图。”


郑报全媒体记者 翟宝宽 文/图

(部分图片由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提供)


分享到: 编辑:梁冰 统筹:黄修成

相关新闻